●葉勝強
CT灌注評估食管癌放射治療的療效
●葉勝強
目的:探討食管癌放療療效與螺旋CT(SCT)灌注參數的相關性。方法:未經治療的食管癌患者33例,在放療前和放療后進行CT灌注成像;分析各灌注參數與食管癌放療療效之間的相關性。結果:21例癥狀緩解食管癌患者化療后PV、BV有顯著降低(P<0.01),TTP升高且差異顯著(P<0.01);12例食管癌癥狀未緩解患者放療后PV、BV顯著升高(P<0.05)。結論: CT灌注參數PV和BV對放療療效評估有一定參考價值。
食管癌;灌注成像;放射治療
CT灌注成像能快速、無創、準確的反映活體局部組織的血流灌注狀態,提供腫瘤組織微血管的定性和定量數據[1]。本研究通過對放療前后的食管癌患者進行CT灌注,研究分析各灌注參數與放療療效之間的關系,為食管癌放療提供參考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了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山東省腫瘤醫院就診的33例食管癌患者,納入標準:①內鏡活檢證實為食管癌的II-IVa期;②CT平掃圖像上能發現明確腫瘤病灶。排除標準:①近半年接受過抗癌治療;②甲狀腺病患者。本研究已得到醫院醫學倫理管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運用螺旋CT機先常規3mm層厚對病變區平掃。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高壓團注對比劑(碘海醇,300mgI/m1) 50ml,注射流率為5m1/s。注射對比劑的同時啟動CT灌注掃描程序,掃描條件:120 kV,120mA,球管轉速0.5s/轉,旋轉角度360度,掃描速度1s/圈,掃描周期1.0s,掃描延遲時間5s,連續動態掃描40次,層厚3mm/層,數據采集時間40s,得到200張灌注圖像。繪制靶平面感興趣區的TDC,利用間隔分析-斜率法計算出病灶相應的灌注參數值,PV、BV、PEI和TTP。選取3個病變感興趣區(40-60mm2)并取其平均值。33例患者經CT灌注后,用伽瑪刀行(6-15)MVX線三維適形放療。放療50Gy結束1月后復查評價療效。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放療5OGy后療效 50Gy放射治療后療效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食管癌患者放療50Gy后療效統計
2.2 放療前食管腫瘤組織與正常食管組織的CT灌注參數比較
放療前33例食管癌患者PV、PEI、BV均顯著升高, TTP縮短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放療前食管癌組織與正常食管組織CT灌注參數比較(x±s)
2.3 緩解組、未緩解組食管癌組織放療前后CT灌注參數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 21例癥狀緩解食管癌患者化療后PV、BV有顯著降低,TTP升高且差異顯著;與治療前相比,12例食管癌癥狀未緩解患者放療后PV、BV顯著升高。

表3 緩解組食管癌組織放療前后CT灌注參數比較(x±s)

表4 未緩解組食管癌組織放療前后CT灌注參數比較(x±s)
2.4 食管癌患者放療前后灌注參數的變化與放療療效相關性分析
BV升高組和BV降低組的放療后緩解率有顯著性差異;表6中,PEI升高組和降低組的放療后緩解率有顯著性差異。

表5 BV升高組與BV降低組化療后緩解率比較

表6 PEI升高組與PEI降低組化療后緩解率比較
在CT灌注參數中,PV指單位時間內流經一定量組織血管的血液流量;BV指血液在組織脈管系統的容量,反映了組織的血液灌流;PEI代表靜脈注入對比劑后的強化峰值;TTP代表注射對比劑后興趣區達到峰值強化的時間[2]。我們研究發現,放療后,緩解組腫瘤患者的PV、PEI、BV均降低,TTP升高,而未緩解組的PV、PEI、BV均升高,TTP降低。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BV、PEI參數值升高或者降低與預后療效有顯著關聯,預示其對放療療效評估有一定意義,其準確性還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單位:勝利油田中心醫院)
[1]殷蔚伯,余子豪,徐國鎮等.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2):562.
[2]譚樹芬,盧玉波.血管生成因子與腫瘤生長的相互關系[J].微循環學雜志,2007,4(2):64-66.
葉勝強(1984~),男,本科,研究方向為放射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