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周永軍
(山西大同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高校課間“三走”活動探略
——以山西大同大學為例
楊娜,周永軍
(山西大同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借助課間平臺,讓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以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新穎活動改善課間休息效率,緩解學習壓力,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實地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就高校課間開展“三走”活動的可行性及如何組織引導、設計策劃活動方面,提出了一套操作性較強的計劃方案。以期引領校園文化新時尚、增益學生生活新情趣。
大學生;課間;三走活動;課外體育鍛煉
“三走”,即“走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以下簡稱“三走”活動”),是2014年1月14日由團中央倡議的一項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首倡之初,各地高校響應如潮。一時間,走向戶外、呼吸新鮮空氣、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時尚活動,“三走”活動也曾一度成為許多高校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但在欣喜之余,尚有缺陷。由于種種原因,“三走”活動的普及情況并不理想,真正參與率不足50%。為此,本文擬通過實地調研分析,就如何持續有效地在高校課間推廣“三走”活動做一建言,以期發揮拋磚引玉作用。
就學校而言,課間時間主要用來休息、放松、換腦,緩解課堂上的緊張集中狀態,以利于持續學習。最好的緩解放松莫過于學習環境和思維狀態的置換,而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間“三走”活動則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本著這一目的,我們以山西大同大學為基礎,結合網絡查閱、校際信息交流,對高校大學生課間活動進行調研分析。
在調研中,我們選取了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醫學院、生科學院和歷史與旅游文化四個學院800名學生,就其對“三走活動”的認知率、最喜歡“三走活動”的類別、以及課間活動內容和形式等進行了問卷調查。最終收回有效問卷792份,其中男生436人,占55.1%;女生356人,占44.9%。
課間活動內容的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在課間用手機刷新聞、微博、朋友圈等占64.1%;與同學聊天占13.8%;讀書學習占10.6%;到團委、學生會或社團組織去工作的占2.7%;與老師進行交流的占1.5%;打瞌睡占0.6%;其他占4.3%;而到室外去做短暫的體育活動的僅占2.4%,共計19人。由此看出:學生把課間時間大都用于刷新聞、微博、朋友圈和聊天上,參加體育鍛煉的鳳毛麟角。
另外,我們還對有空堂的課間(僅取上午時段)活動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就課間參加室外體育活動的情況,我們還專門對參與課間活動的19名大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后發現:每周參與1天課間體育活動的有3人,參與2天的有4人,參與3天的11人,參與4天的1人,參與5天的為0。如下表:
從調研結果可知,學生們多數在課間時間自由進行各自感興趣的事項,有較強的參與活動愿望,也有參加室外體能活動的意向;大部分活動局限于室內,很多活動不利于身心健康,未能有效利用課間休息真正達到緩解放松的目的。以此可見,課間對于“走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操場”來講,既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又是一個可以把握的較佳時機。
情況一:一、二節有課,上午有兩節課(即僅第一、二節有課或者僅第三、四節有課)三、四節無課情況二:第一、二節無課,三、四節有課52.7%的同學選擇下課后回到宿舍,33.4%的同學選擇圖書館、自習室等;13.9%的同學會選擇去從事體育活動。44.9%的同學在宿舍上網、睡覺等,31.8%的同學選擇圖書館、自習室等;23.3%的同學會選擇去從事體育活動。
三走“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室內走向室外,由腦力活動轉向體力活動,以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就高校教學的特殊情況而言,有效地利用課間時間開展三走“活動”不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是時間上的可行性。就現今各高校的課程安排而言,每個班級的上課時間不統一,有的是每日兩個課時,也有的班級是每日八課時,甚至更多。這樣就使得大家的課間時間不一致,當課少或課程不集中,課間時間就相對增長,因而可利用課前或是課間的10-30分鐘的時間來組織大家參加戶外活動,這樣也能夠改善學生上課遲到及出勤率低的問題,在課前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可以令學生們的頭腦保持清醒的狀態,能夠在課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其次是學生自身活動的需求和意向。調查情況顯示,學生對于課間的態度比較“曖昧”,86%的同學已經認識到了課間時間利用率較低這一問題。但是10分鐘“不長不短”,想利用這段時間讀書預習,稍顯緊張;若是白白浪費,又心有不舍。另外,課后或課前從事運動,有利于勞逸結合,調整上課狀態。大家很想利用這一時間,從事一些課外體育活動,可是又面臨諸多問題。比如運動器材不足、場地不足、缺少組織等等,導致課間時間只能在教室中使用手機上網或者聊天。通過調查得知:95%的同學表示,若是學院或班級利用這段時間組織開展一些課外體育活動,將會積極參加;只有5%的同學表示不會參加。由此看出,絕大多數的同學與課間“三走”是有共鳴的,學生們完全可以認可、接受。
第三是組織管理上的需要和方便。目前我國的高校管理模式,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安排較為自由,除體育課時間之外,一般很少集中或組織參與率較高的體育活動。然而,在課間推進“三走”活動恰恰解決了這一難題,課前與課后正是學生們最為集中的時間段,課間“三走”活動更容易集中學生,具有管理方面的優勢。如此,既加強了對學生的組織管理,又達到了開展活動的目的,可謂相得益彰。
第四是課間狀況的可利用性。就調研情況來看,各個學院目前在此時間段均未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任何活動。查閱交流資料也顯示,大部分高校在課間也未有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外體育活動的先例。所以,有效地利用這段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三走”活動,也是切實可行的。
所以,本著有效利用課間時間,改善課間環境氛圍,提高課間休息質量,切實做到勞逸結合的目的,就應該有效地利用課間這一平臺,開展“三走”活動,使廣大學生自覺參與到戶外運動中來。
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使課間“三走”活動普及化、常態化,切實收到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能否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組織引導、設計策劃。在此方面,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設班級精品活動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可以發現,每個宿舍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學生組織有自己的特點,每個班級也有自己的特點。這種特點是在每個班級的組成與集體活動中形成的,又反映在班級的每個個體成員之間。要想讓課間“三走”活動深入開展,就必須要結合每個班級自身的情況,量體裁衣,這樣才能形成長期效應。“班級精品活動”的建設,就是指在課間,打造一些特點鮮明,內容新穎的班級精品活動,并重點扶持,形成帶頭效應。以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12級歷史二班為例,該班男生17人,且大多數為足球愛好者;女生24人,且大多為羽毛球愛好者。課間“三走”活動就可以以此為契機,男生踢小球,或以宿舍為組、或自由分組,結伴成為4支隊伍,兩兩對抗;女生喜歡羽毛球,則開展形式可以更為多樣,這樣會形成12級歷史二班的特色,班級同學因為愛好所趨,容易堅持,樂于參與。也可以在課間組織10分鐘的小型且低強度對抗賽,培養同學們的競爭意識,增加樂趣。爭取形成“班班有特色,班班有精彩”的百花齊放格局。
(二)推動“以面帶點”工程以面帶點,即以多數帶動個別,是針對部分存在抗拒心理、甚至拒絕參加課間“三走”活動的學生,需要發揮以面帶點的作用。
課間“三走”活動推進的形式,一定是集體活動。除體育相關專業的同學外,每個班級都會有個別同學對體育有抵觸心里,例如肥胖、運動能力差、性格內向或者較懶惰者等。如果采取強制手段,讓這些同學參與課間“三走”活動,不僅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使“三走”活動在學生中喪失威信,造成惡性后果,影響活動的下一步開展。
針對少數同學不喜歡運動的問題,筆者認為“以面帶點”工程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每個同學都生活在班集體這個大環境之中,其行為習慣與愛好也會受班集體或周圍同學的影響。“以面帶點”就是抓住人的社會性特征,讓課外運動的大環境帶動個別同學的積極性,勾起他們對體育活動的熱情。也可以適當實行鼓勵措施,比如,對全員參與“三走”活動的宿舍或小組定期進行表彰,并推薦參加全國百煉之星的評選等等。通過集體榮譽感來感召同學們,以此真正達到廣泛參與的目的。
(三)豐富趣味活動內容提及課間活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過是跳繩、踢毽子、轉呼啦圈等活動。這些活動雖然有其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吸引力相對較低。而且想讓同學們長期堅持一項運動,難免會有倦膩之感,長此以往,不易堅持。要想讓課間“三走”活動形成長效機制,讓同學們養成熱愛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必須要保持一種“新鮮感”。筆者認為,這種新鮮感的保持,需要不斷豐富趣味活動的內容,做到“天天有花樣,周周新內容,月月換方法”。“新鮮感”的保持也許要增加活動本身的趣味性,傳統的跳繩、踢毽子、呼啦圈等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興趣要求,必須要加入一些新元素,比如“無敵風火輪”、“齊眉棍”、“驛站傳書”、“盲人方陣”、“坐地起立”等等。這樣就能保持課間“三走”活動對同學們的吸引力,逐漸培養起踴躍參加的自覺性。
(四)有效利用新媒體課間“三走”活動的開展,不僅僅要注重活動本身,也應該著眼于宣傳工作。“三走”活動的“第一走”便是“走下網絡”,因為同學們上網時間過長既影響身體健康,也會擠壓體育活動的時間。對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網絡來擴大課間“三走”活動的影響力。其一,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公眾平臺進行宣傳,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間“三走”活動中,活動結束后,對舉辦的活動進行總結、分析。相較于微信來說,微博更加實時、準確,能夠隨時向學生提供最新的課間活動,還可以利用微博的評論功能向學生征集趣味活動,促進活動的不斷更新;各班建立QQ群(微信群),各班主任或班委在得到課間“三走”活動的通知后,及時向本班學生傳達。其二,二維碼簽到。在活動場地設立“二維碼簽到處”,方便參與活動的同學掃碼簽到。二維碼在多個領域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樣也可以把它利用在簽到上,并對每個同學的簽到次數進行統計,了解學生參加課間“三走”活動的情況,可以對簽到率高的同學進行獎勵,激起其他同學參與活動的欲望。其三,展示運動成果。鼓勵學生將運動過程記錄下來,發到朋友圈或微博中,當點贊數達到一定數量時對其進行獎勵,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可以舉辦“愛青春,愛運動”主題照片展,收集學生拍下的精彩瞬間,向大家展示運動成果,由大家評選出最能體現大學生青春活力、最能代表課間“三走”活動的照片,進行展示。其四,創建專項APP。這一點雖有難度,但也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這款APP的設計理念類似于鬧鐘,只是控制的終端在團委、學生會手中,當學校組織進行、課間“三走”活動時,學生手機中的APP軟件便會給出提醒,并將活動內容顯示出來,讓學生提前了解活動詳情。APP的設計能夠彌補微信、微博消息被淹沒的弊端,讓學生隨時獲取“課間三走”活動的實時情況。
(五)倡導班級總動員課間“三走”活動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三個詞語,即“全員性”、“長期性”、“健康性”。課間“三走”活動的著眼點不在于培養高水平的運動健將,而在于全體同學的廣泛參與。不是高強度水平、高技術含量的訓練,而是面向普通同學的大眾性體育活動。“不落下每一位同學”是最終目標。“全班總動員”不僅僅是對活動宗旨的一種積極倡導,也是檢驗課間“三走”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桿。必須要讓每個班級形成黨員、團干、學干沖鋒在前,運動健將帶頭的機制,加之“以面帶點”與豐富趣味活動內容的辦法,爭取做到“班級總動員”。并且定期對活動開展較好、參與人數較多的班級體進行評比表彰;周期性地開展“團學干部交流會”,互相交流、介紹經驗、解決問題;集中對消極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同學進行思想教育等等。力求做到全員參與。
(六)實時反饋、輕松應對課間“三走”活動是一項長遠大計,必須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但是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不斷改進。只有對活動進行詳細記錄,適時反饋信息,認真分析研究,及時修正完善。在活動過程中需要做到及時記錄。要求開展活動的班級專門建立《班級課間“三走”活動日志》;多渠道反饋。在開展課間“三走”活動的同學中,定期派駐學生會同學進行觀察。細心收集班級干部的意見與經驗。同時周期性地深入到學生中間,走訪調研,聽取學生的切身感受。多渠道反饋,爭取獲得最詳實可靠的信息,以便采取應對措施。在獲得實時反饋之后,各方組織者應經常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分析問題,輕松應對,以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總之,課間“三走”活動在將學生“從網上拉下來、從室內引出去”的同時,既加強了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又收到勞逸結合、有益身心健康的良好效果,更能夠拉近同學之間的距離,營造出熱愛集體、增進友愛、陽光健康、朝氣蓬勃校園氛圍。就校園文化建設而言,開創了一個新陣地,引領了一種新風尚。
[1]江志鴻.對浙江省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04):534-536.
[2]楊德軍.高校大學生體育運動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3(12):89-90.
[3]李豐榮.運動因子對大學生有氧體適能的影響[J].巢湖學院學報,2007(03):104-107.
[4]王寬.普通高校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感受探析[J].科技信息,2009(01):11-12.
[5]楊運濤,安民.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囚素及其對策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87):47-48.
The Study of Carrying Out”Outdoor Exercise”at Rec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Na,ZHOU Yong-jun
(1.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t Cul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2.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By the aid of the recess time,students are bound to”go down the network,go out of the dormitory and go to the playground”.Some innovative activities beneficial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s are carried out at reces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rational to improve the rest efficiency and ease the study pressure in some degree.On the basis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outdoor exercise at rec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 set of powerful operability plan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guide,design and plan the activities.It can be regarded as a good reference to lead the new fash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new taste of the students'lif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outdoor exercise;recess
G647
A
1674-0882(2016)05-0094-04
2016-06-25
2015年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校共青團課題研究資助項目(2015LX042)
楊娜(1980-),女,北京豐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周永軍(1982-),男,山西五寨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馮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