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 尚
商圈Business District
商圈場景:“集市”+“體驗互動”
文/ 云尚

英國倫敦博羅集市
商人聚于市而“集市”,原生商業模式,登堂入室,常駐購物中心。當然,現今“集市”是商圈場景構建要素,“體驗互動”重要形式,現代商業重返溫情、人文的重要途徑。各種或西方或傳統的藝術、人文的活動以“集市”的方式不斷地被請進購物中心……
市集開始在上海流行,從國外跳蚤市場演變而來,原先多聚興特色小馬路,商戶和消費者的流動性很強,商戶多跟興趣、感覺走,以個人為主,二手、原創的產品都有。早期的市集主要集中在上海市中心,規模很小,往往只在周末成市。經媒體助推,好些成為上海人文風景。
商場希望引進一些新鮮的內容,開始利用中庭等室內廣場嘗試引進或自己承辦一些市集。敏銳看到商機的市集運營商開始有了更大的舞臺!
這兩年,實體商業為和電商爭奪客源,在商場現場氛圍營造上,動足腦筋,原來主要用來品牌產品路演的中庭之類的,開始走“集市”模式,營造更吸引用戶場景。
集市運營模式越來越豐富,主要有:
營運商已經有專門的移動應用端作為線上平臺,用于商戶管理和作為線上導流工具,消費者在現場參加活動時,會收到應用端分發的商戶優惠券等,這類市集更多側重體驗互動,參與的商戶有花藝課、插花、現場手繪紋身、多肉DIY、甜品美食攤位等,就目前來看,形式和體驗內容相對單一、簡單。觀察這類營運,好像是“項莊舞劍”可能更多注重線上數據……
這類營運開始從市集演變“集市“因為有些已經成為“固定集市”。這類商戶多是兼職的文藝青年、手工藝人,也是所謂的線下C2C。開始的品質和效果不錯,但隨著進駐商場數量增加,對商戶的數量要求增大,優質商戶供不應求,品質和特色難以保證。
此類市集商業模式是以賺攤位費為核心,商場收取市集運營方固定的場地費,運營方再收取商戶固定的攤位費,一般600元/天,提供一個固定規格的桌子,類似會展的形式。
作者推崇這種模式,認為這種“集市“才是”互動體驗“最具黏度的。有個德國人伍德茨托克去年開始在北京等舉辦一個美食類市集,仿照美國“布魯克林吃貨節”的形式,場地上千平方米,市集里不只有美食,還有樂隊表演、藝術展、設計師作品等等。伍德茨托克從去年3月份開始,在春天、夏天和冬天各辦了一場,向參與的顧客收取門票。
這類集市應具更大規模,不太適合與常規商場合作,更適合商圈操作,頻次不宜過密,盈利模式則更多元化。因為是需要消費者主動購票實現”集市“效應,對集市營運要求很高,而購票行為如果轉化,忠實度最佳。
商場為了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引進集市或者各種體驗活動,效果參差不齊,也有一些活動過于藝術,拔得太高了。
譬如尚嘉中心 的“稀捍行動”。尚嘉中心又被稱為“靴子樓”、“LV大廈”,它配合公益組織做主題活動,“稀捍行動“是其中之一,即把苗繡、造紙技術等在現場展示,消費者可以報名參加,周末固定時間有體驗活動。尚嘉本就是一個很高冷的商場,這種過于原生態、傳統藝術的活動很難有效吸引人氣。
隨著城市中產階層的崛起,對品質生活和精神層面的追求提升,反而貼近日常生活的手工藝品更加有市場。以漆器為例,原來主要是給酒店、大企業做大型裝置,屏風畫,在公共空間陳列。但其實漆器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碗、杯子、筷子、扇子等都會用到。
一些手工藝課老師,由商場零租金找他們開店,條件非常優惠。商場為的就是營造互動”場景“,吸引消費者。而這些”老師“能否教課賺錢,則是這些老師們的問題。
現在更多商場互動體驗在“親子互動“上下功夫,有的商圈和大型商業綜合體的親子互動已經規劃為”幼兒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