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約瑟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科技史家,也是西方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先驅。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科技史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的中國沒能孕育出近代的大科學家?為什么近代的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這一問題有許多的變式,被統稱為李約瑟問題。學術界關于李約瑟問題的研究有很多,本文試從中西方古代自然觀區別的角度入手,來談談對于李約瑟問題的看法。
關鍵詞:李約瑟問題;中國古代自然觀;西方古代自然觀
中圖分類號:P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48-01
自然觀是人們對于自然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對于自然界的總體圖景的把握。中西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總體上都認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自在自為的,是具有無限多樣性的統一體;又是不斷演化發展的,其發展是有規律的,且規律是可以認識的;人和其他動物都來源于自然界。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下面是分別對兩種自然觀進行簡要闡述,分析二者的區別,以及筆者對李約瑟問題的看法。
一、中國古代自然觀
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對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許多對后世人們的認知產生深遠影響的觀點。如“天人合一”思想,即人與自然的合一性、內在性的統一,是天道和人道的結合;元氣說,即認為氣是宇宙的本源;太極說、八卦說、陰陽五行說等等。不同學派各有不同的觀點。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無”、“有”是老子關于萬物生化的概念。老子描述的宇宙萬物生成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這個生成鏈條中最早的存在,自然也就是萬物最初的源頭了。萬物由道輾轉而生,所以應該合道,才能順利成長和生存。因道生一,所以道便是“太一”。其著作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還有“陰陽五行說”,以陰陽兩種相對之氣為天地萬物之源,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陰陽五行說包涵樸素唯物論思想和自發辯證自然觀,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陰陽說認為陰陽二氣乃天地萬物之源,五行說則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陰陽的對立和交感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五種物
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即相生相克,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二、西方古代自然觀
在古代西方,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可以歸結為:自然是辯證的,是運動與靜止的統一。西方古代自然觀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古希臘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了。
古希臘的自然觀,包括元素論者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氣、赫拉克利特的火、齊諾弗尼斯的土,以及恩培多克斯的四根說;留基伯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本說等等。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本源。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氣是無限的、永恒的、運動變化的。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觀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世界不是神創造的,而是由火的變化生成的,火在按規律不斷燃燒著熄滅著。恩培多克斯則認為宇宙萬物由“火、氣、水、土”四種物質元素按不同比例進行混合,從而形成各種性質不同的東西,萬物分解后又重新回到這四種元素上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自然觀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世界是一個由數和數的關系形成的和諧統一系統,每一種事物都是一種數的和諧,數是造成萬物千差萬別的根本原因。
三、中西方古代自然觀的區別及李約瑟問題的啟示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自然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可以用天人合一來概括人與自然互為依存的關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這種觀點,相對來說更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由此可見,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觀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人與自然關系中自我定位的差異。從古至今,華夏民族對于自然的態度一直都是崇尚自然、順應自然,以求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以實現萬物不斷繁衍生息、循環往復為最高目標。在把人與自然看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的前提下,將人定位于與自然平等甚至是服從的地位,少有提出要求創造自然、改造自然的觀點和言論。
這就為回答李約瑟問題提供了條件。中華文化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社會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比較保守,強調順應自然,這就注定了人們不會過多的去探索和改造自然。而西方善于探索,渴望征服,也正是在這種探索中逐漸產生了近代科學,并且進行了工業革命。因此盡管中國古代有很多先進技術和發明,近代科學也沒有首先在中國產生。
(二)對待科學的態度不同。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在相當長的時期醫學等學科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古代人們對于自然的態度。他們認為最高最和諧的狀態是“天人合一”,當面臨疾病的時候,醫生往往是在人體與自然的關系之中找問題的癥結,然后進行重新協調,使之重新歸于平衡。而這樣的自然觀也會制約古代中國的經濟與科技的發展。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幅員遼闊的疆土,物產豐盈。古中國文明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自然環境相對適宜,嚴重的自然災害相對較少,適合農耕,所以農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產業。人民靠土地就可以生活的不錯,也就不需要再去研究科學技術,去發展工業了。
而西方則大相徑庭。歐洲的地理環境沒有中國這么優越,在很久以前的歐洲,并沒有適于農耕的土地和氣候,如果人們想要生存下來,就要與天斗與地拼,戰勝自然便是成就了自己。因此,他們強調人類要靠科學和理性去征服和改造自然。這也就為近代科學的產生奠定的現實基礎。
四、總結
西方古代自然觀倡導的依靠科學和理性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想法對當時當地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中國古代自然觀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應該順應自然。雖然這種自然觀在最初有利于科技的發明,但是卻嚴重束縛了人們開拓進取的精神,禁錮了人們進行探索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于景陽.芻議中西古代自然觀的異同.龍巖學院學報,2012.
[3]李成龍.“李約瑟問題”研究綜述.蘭州大學學報,2009.
作者簡介:閆娜(1992-),女,漢族,河北省唐山市,現河北省秦皇島市燕山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