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韓國電視節目的發展以及與中國電視節目的差異及差異原因。首先是總結了韓國電視節目的發展模式:“地上”明星效應、本土文化傳播和節目制作的完整性。其次從節目制作流程、文化傳播和廣告植入方面分析了中國電視節目存在的問題。最后本文概述了中韓電視節目差距的原因。
關鍵詞:綜藝節目;文化;節目制作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07-02
最近兩年,中國電視熒屏似乎被綜藝霸占,各大衛視紛紛推出各類綜藝節目,例如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江蘇衛視《我們相愛吧》、東方衛視《花樣爺爺》。綜藝節目卻越做越火,然而,在各種綜藝節目中,大多數都與韓國的三大衛視KBS、MBC、SBS以及韓國最大娛樂集團CJ E&M合作。韓國在韓劇熱還未減弱的情況下,韓綜又侵占了年輕一代的心。
一、韓國電視節目發展模式
不論是《running man》、《the roommates》、《超人回來了》還是《我們結婚吧》等這些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是明星效應,不論是固定的明星主持團還是明星嘉賓,他們有效的利用了資源,用不做作,不矯情的方式讓大眾自然接受。其次是對韓國本土文化有效傳播,對韓國的飲食文化,使電子產品,護膚產品,景點等能夠促進傳播文化的,他們都會納入到節目當中,使得每播一期節目就會帶火一批產品和旅游。再次是精密的拍攝過程,節目中顛覆往常的固定機位拍攝,采用無漏洞式拍攝,不論是室內還是室外。
(一)“地上”明星效應。
明星制起源于20世紀初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指一整套完整的電影制片體系、完整的銷售與宣傳與銷售體系,其運作核心是制造和推出大牌明星,并以大明星作為影片支柱,利用明星對觀眾的號召力、吸引力,制造觀眾崇拜、迷戀的銀幕偶像。[1]韓國綜藝節目的主要特征就是把明星從天上拽回到了地上,在中國受到熱烈追捧的《running man》和《我們結婚了》等節目,使受眾可以感受到在舞臺上光鮮亮麗的明星竟然可以不顧形象的做游戲。權志龍可以說是當代韓國最火的明星,粉絲數量眾多。而當他在《running man》中可以完全不顧及偶像包袱,在泥潭里摸爬滾打。
(二)本土文化傳播。
在泰瑪·利貝斯的跨文化解讀中提到, 不同民族的受眾有著不同的解讀模式(主要有兩種:參照式解讀和批判式解讀),而此種模式“并不是由一個刺激與反應的過程產生出來的, 而是通過各種類型的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一個協商的過程而產生出來的。”[2]這就說明電視節目制作的水平和立意對于觀眾的接收和解碼是十分重要的。韓國綜藝能在中國盛行也是這個原理。韓國文化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是東方文化的一個分支。相同的東方文化背景使得中國觀眾在接受和解碼韓國文化思想時并無太大障礙。
韓國通過電視節目傳播他們的文化內涵,飲食、服飾、音樂、體育、建筑、社交禮儀、節日文化和婚姻文化等都在他們宣傳范圍之內。以韓國的飲食、社交禮儀和婚姻文化為例《running man》2015年5月31期中,介紹了韓國的各種炸醬面,每個明星選擇一種,需要通過各種游戲和考驗才能品嘗,這樣一來充分調動了觀眾的情緒,也想親自品嘗這看起來美味的食物。他們并非生硬的推薦食物,不局限于介紹食物的制作方式和形象,而是通過有趣游戲,將食物的印象潛移默化的傳達給受眾。近兩年在中國流行的節目《爸爸去哪兒》,原版來自于韓國。韓國通過這個節目把韓國所講究的長幼有序、尊老愛幼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在語言文化上,則是對長輩一定要用敬語,而長輩對晚輩說話時則可以用半語。《我們結婚吧》是為了正確引導韓國年輕人的婚姻觀,樹立他們對婚姻的信心而產生的。節目通過明星假扮新婚夫妻介紹韓國的婚姻形式。既有傳統的韓國婚禮,也有現代式的戶外婚禮和教堂婚禮。而節目的男女嘉賓也都進行了角色設定。男的都是高大帥氣有擔當,而女嘉賓則是溫柔賢惠的類型。這就體現了韓國社會中的男女理想化形象,也體現了在韓國根深蒂固的父權思想。
(三)節目制作的完整性。
韓國的綜藝節目顛覆了傳統的綜藝節目拍攝方法,首先體現是從室內錄影轉移到了室外拍攝,拍攝地點多元化。不再只體現臺上的明星,也同時關注到了后臺等待時他們的表現。觀眾可以看見整檔節目的拍攝過程,使節目更具備感染力和表現力。其次,拍攝更加注重細節。在韓國綜藝節目中充分運用了多角度拍攝和慢鏡頭回放,這樣的拍攝和剪輯手法打造了很多精彩瞬間。他們早已不再過多的使用傳統的固定機位,更多采用移動VJ,通常一個節目中的每個嘉賓都會有自己的專屬機子和機位。在節目錄制的活動場所,還會伴有其他較大型固定的拍攝機位。方便多角度拍攝,隨時獲取藝人的精彩表情和表現。
韓國的綜藝節目制作具有完整的生產線。從創意點到節目,需要的不僅僅是創意點。還需要電視節目結構的完整性和制作的系統性。在韓國的綜藝節目制作過程中,有很多角色在中國的節目制作流程中是不固定甚至沒有的,比如作家。而在制作了《我是歌手》的HICC Media CEO李永宇的團隊中不僅有作家,還分作家1號和作家2號。到底什么是“作家”?李永宇說:“綜藝節目里,導演做整個規劃,但是規劃所需要的,比如調查資料,這些都是由作家來負責,是一個輔佐導演的角色。他們幫助導演做新的點子、新的創意。在策劃階段,他們就會負責調查這個節目會不會受到觀眾的歡迎。等到導演拍攝的時候,還會幫助導演做出客觀、開放的判斷。韓國人經常說,電視劇是作家的產物,綜藝節目是導演的產物,但其實我們綜藝節目當中,作家的角色要占50%。這個作家,95%以上是女性。所以我們一般讓導演擔任爸爸、丈夫的角色,作家擔任媽媽、妻子的角色。綜藝節目就是這兩種人孕育的產物。”[3]
二、中韓電視節目差異比較
中國各大衛視近年來引進許多國外綜藝節目,購買版權,與國外電視臺合作,做成中國的節目,例如《奔跑吧兄弟》引進韓國的《running man》、《我們相愛吧》引進韓國的《我們結婚吧》、《中國好聲音》原版是荷蘭的《the voice》。這些節目在中國大受歡迎,但是也體現了我國本土原創節目的失落和低迷。我們的綜藝節目與韓國綜藝節目相比究竟差異在哪?
(一)制作流程及形式單一。
中國的綜藝制作人并非沒有一顆原創的心,他們也在試圖尋找適合中國觀眾口味的原創節目。東方衛視總監李勇曾經嘗試過,鼓勵來自方方面面的創意,用“漏斗型”的創意獎勵方式:200個點子里篩出50個,50個里面篩出幾個拍成樣片,幾個播出,每一層都有獎勵。但是從創意到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韓綜相比中國的綜藝節目采用的是一種預先設定好節目流程,角色定位,甚至機位按照固有模式進行拍攝,缺乏了隨機性和明星藝人的表現力,關注于整場節目的效果,缺乏了細節的體現。
中國的綜藝節目在韓國綜藝節目中可以吸取很多經驗,首先是拍攝手法,不局限于固定的場地和機位、沒有固定的節目框架。其次是對制作人的媒介素養要求。綜藝節目的制作人就是節目“把關人”,節目要傳達什么樣的信息和規范給受眾,是由他來決定的。但現在的綜藝節目為了收視率,攀比誰請來的明星更大牌。節目制作人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整體,而不是只局限于現狀和眼前的利益。再次,中國對綜藝明星的認識大多集中在主持人身上,例如何炅、汪涵等,而其他領域的明星與綜藝沒有太大的關系,他們大多只是嘉賓,為了宣傳才上節目。并且表現力不夠強,較為拘謹,不能有效的活躍現場氣氛,因此有時還會使現場觀眾感到尷尬。
(二)文化傳播能力弱。
就現階段來說,我國綜藝節目出現了泛濫化現象,從國外引進到節目模仿,各類綜藝層出不窮。但是觀眾并不能從中領悟到什么,沒有感受到文化的傳承,也不能體現出我國的疆土遼闊和地貌、深厚的文化歷史背景和豐富多樣的民族風情。當然,中國也有一些好的綜藝節目例如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他們在有意識的向文化傳播方面靠攏,經常請民間的手藝人和傳統文化的繼承人,或者時下流行的新文化的代言人等。但是由于節目形式是脫口秀,所以說教意味比較明顯,所以收視率在不斷下降。在韓國綜藝節目中的文化傳播并沒有很強的說教式的傳播,他們把文化細節和形象融化在各類游戲當中,對觀眾進行“無感式”傳播,受眾在接收信息和解碼信息時不會有灌輸式的感覺產生,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在腦海中留下了韓國文化的印象。
(三)廣告植入目的強。
好的廣告宣傳和差的廣告宣傳的區別在于好的廣告做完后,即使廣告中并沒有明顯的宣傳目的,觀眾也想知道在哪里可以買到這個產品,覺得它是好的。而差的廣告宣傳就是說教式的傳播,硬性的告訴受眾產品的特性,優點和好處,觀眾卻不想接受。在韓國和中國綜藝中,廣告宣傳的差別就體現在這里。韓國綜藝播出后,能夠迅速帶火一批服裝的款式和護膚產品,在網上搜就會有某某同款,但在節目中并沒有明顯的硬廣告植入。而中國的綜藝節目總是以硬性廣告植入的方式宣傳,比如國內省級衛視推出的明星夫妻協同作戰節目,極大的考驗明星夫妻的默契,每期節目推出不同的游戲形式,還有知名主持作為戰術指導,為節目增添了可看性,受到廣泛關注。但這檔節目的缺點在于廣告植入過于明顯,除了固定的開場呼臺號和廣告詞之外,在節目中也不斷的有與產品特性相關的硬性詞匯出現,這就使得觀眾很容易從現場氣氛中跳戲。所以廣告在節目中的宣傳方式也是中國綜藝節目需要深入考慮和探討的一項重要環節。
三、中韓電視節目差異原因
曾經有學者說過,綜藝娛樂節目說到底是對“價值觀”的販賣。那么中國和韓國的綜藝節目的差距從側面體現出中國人和韓國人文化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其次,韓國將文化傳播作為法律進行出臺,他們認識到軟文化實力的輸出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再次,各電視臺之間的硬性競爭使得他們對節目的要求也及其高,因此高質量節目層出不窮。
(一)文化認同方式。
韓國人給人的固有印象是帶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物質和精神層面都十分自豪。2012年鳥叔的《江南style》紅遍世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從百忙中抽出時間接見了“鳥叔”。而當中國筷子兄弟的《小蘋果》獲得世界性的音樂獎項時,國人卻傳來一片質疑聲,甚至有人懷疑這獎是不是買的。從這種反應就告訴了我們中韓文化之間的差距是什么。首先我們自己要接受自己的文化,并且是自信,傳達給他人時才會有舒服感。
韓國也曾有過學習他人文化的階段,他們從70年代起學習美國流行文化。但是他們學習別人的同時關注著自身需求和發展,最后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中國在這方面做的似乎不是特別的好,我們一直在吸收的同時并沒有把這些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更多的是我們拿來別人最好的東西,卻還是別人的。用飲食來打個比方,西安的涼皮十分出名,當它到了其他城市的時候一定不是西安涼皮原有的味道,而是加入了當地的特色和飲食習慣,慢慢的也就演變出各種形式和花樣。這就是拿來和吸取的區別。韓國一直在吸收別人的文化,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拿來。另外,韓國一直認同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沒有世界的就沒有民族的,因此他們做的文化產品都能很快的融入到世界當中,在世界范圍內快速傳播。我們一直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我們把我們認為最好的東西拿到世界上的時候卻并沒有很熱烈的反響,因為我們并不真正的了解世界到底需要什么。
(二)政府發揮的作用。
韓國的娛樂文化發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自1997年經濟危機后,韓國政府充分認識到文化軟實力的傳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韓國調整經濟結構,把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方針。最初韓國能夠順利發展文化產業是在韓國首相全斗煥上臺后,推行了“3S”政策(Sport、Sex、Screen),這一政策為90年代“韓流”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反觀中國,“二戰”后與世界流行文化隔絕30年,我們錯過了流行文化發展得基礎,直接導致了中國文化的落后,80年代改革開放后,流行文化大量侵入卻也只是拿來了表面東西,不能得其要領,我們還沒有補上流行文化的基礎課。
四、結論
中國電視節目和韓國電視節目差距的存在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民眾對于文化的認可程度、政府的支持程度到節目本身的文化宣傳和制作上我們都還需要好好學習,另外我們錯過了文化流行基礎的發展時期,這就需要我們更加努力的去補課和學習,努力探索未來中國電視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英雄”與明星制造[J].當代電影.2003,(2).
[2]利貝斯(英),卡茨(美).意義的輸出:達拉斯的跨文化解讀[M]. 華夏出版社,2003.
[3]中國綜藝少了一根原創筋.記者闕政
[4]韓國綜藝節目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J].理論界.2014.(5)
[5]韓國綜藝節目的傳播特點和文化解讀[J].前沿.中國傳媒大學.李冰 黃巧莉
[6]言爽.淺析韓國明星綜藝節目在中國網絡的傳播[D].上海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李亞男(1992),女,漢族,山西臨汾,碩士,長安大學,影視美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