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在如今這個時代中,“談文變色”已經普遍的成為了學生對待習作的一種常態,由此談到語文老師的教學也是引人深思,讓人不禁感嘆?,F如今學生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見到的事物也越來越豐富新奇,各個地方都有所見識,生活豐富多彩,但也正因為如此,卻忽視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意識的培養,越來越多的學生都“害怕”寫作和閱讀。因此,就需要老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多注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從多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習作意識和欲望。習作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又是教學難點的所在,它象征著學生從了解認知語言文字到應用語言文字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就像是一次質的飛躍。因此,就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對習作的指導,讓閱讀與習作互為一家,共同促進。
關鍵詞:閱讀教學;寫作指導;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76-01
一、了解課題,抓住“文眼”
在語文閱讀的實際教學中,老師應當引起對課題的重視,因為它代表著文章的眼睛,通過它可以反映出文章中的許多內容。有的課題本身就反映了文章的主旨,有的交待了行文的線索,有的限定了寫作的對象,比如《全神貫注》課文以“全神貫注”為主線,描寫了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在修改作品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渾然忘我的工作狀態和執著精神,文題起到了點明文章主旨的作用。再如《冬陽·童年·駱駝隊》課題中不僅有全文行文的線索,還有表達的對童年美好回憶和眷念的主旨。有些同學在看到寫作的題目后便會不假思索的動起筆來,對寫作題目缺乏相應的了解和思考,以至于出現內容與題目聯系較少或跑題的現象。有一次考試要求學生寫一篇有關寒假中的一件趣事,結果有的學生寫暑假時在家鄉的河里洗澡多么的有趣,有的寫在班里發生的有趣的事,“趣”倒是體現了,題目限定的“寒假”卻置之不理。
在閱讀課中對于課題我們讓學生要敢于質疑、勇于釋疑,要抓住“文眼”,巧妙進行審題訓練。通過解題,逐漸教會學生在進行習作時審題的方法。長此以往,既能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又可以避免“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現象。
二、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為學生提供選材方法
一篇文章的精華之處就在于它的中心思想,它不僅可以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幫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表現出作者的寫作目的。就要求老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先多讀幾遍文章,從中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或思想,然后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滲透情感把握整篇文章的?!白髡邽槭裁匆獙戇@篇文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選了哪些材料來寫呢?”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多讓學生思考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在習作中如何進行選材。例如教學《祖父的園子》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中心內容,作者在祖父的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讀后就感受到是自由快樂的,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圍繞這種感受作者回憶了哪些情景對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懷呢?學生很快就能歸納出在祖父的園子里栽花、拔草、溜土、鏟地、吃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螞蚱、澆菜、睡覺等這些生活情景讓作者很懷念。接下來教師追問:“作者為什么要選這些事例來寫呢?”引導學生把事例與作者表達的在祖父園子的自由快樂聯系起來思考,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學生就會發現:原來課文所選的事例都是為中心服務的。最后教師總結:課文中選的這些事例都能說明“我”的快樂和自由,體會到祖父的愛。而且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還把鏟地的事例寫得很詳細,其它的事例作了簡單介紹。這是一篇敘事性文章,我們寫文章的時候要學會圍繞中心選材,并且要把能體現中心的事例詳寫,把與中心關系不大但又一定要交代的內容略寫,把與中心沒有關系的內容舍棄。久而久之,在學生的心中漸漸地會形成這樣的觀點:寫文章時,首先要確定中心,然后圍繞中心選擇典型事例來寫,并且做到詳略得當。
三、把握文章脈絡,培養學生謀篇布局能力
對于一片文章來說,脈絡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骨架,脈絡的好壞與清晰程度完全可以影響到文章的整體水平。學生在進行文章的創作時,往往會找不到文章的中心點,自己的想法很多,不知道從哪里說起,也不知到該如何結束,有時,為了完成寫作,往往是想到了什么就寫什么,最終使得文章各段落路七八糟,毫無聯系。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文章的中心思想告訴他們,讓他們看清文章的脈絡,學習好的文章中的布局技巧,同時加以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布局和寫作的能力。舉例,在進行“桂林山水”這篇文章的學習時,要告訴學生此片文章的脈絡為總--分--總。第一個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分為漓江水與桂林山的描寫,文章總的結尾為觀后感。
四、引用課文知識,培養學生的隨筆能力
在閱讀教學當中,可以根據文章的特點以及特殊的表現手法等,讓學生隨筆練習,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多了解一些寫作的表現技巧和方式,積累資料,還可以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我想》是一首表達兒童豐富想象力及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的兒童詩,詩歌構思精巧,寫了"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和想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的美好愿望。詩歌的前四小節的結構相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及理解體會詩歌美的意境后,以“我”想開頭,“我”想做什么及“我”變化做什么的想象進行仿寫,學生興趣盎然,仿寫的小詩也很有美感。在閱讀教學中除了仿寫,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續寫、擴寫或設想故事情節等,拓展思維空間,充分發揮想象能力,提高創新和習作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滲透寫作知識,引導學生積累寫作語言和寫作素材,領悟到寫作方法,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得到逐步提高。長此堅持,我相信學生在讀寫結合的訓練中,一定會感受到寫作的快樂,能在快樂中去寫作,而不再把寫作文當作一種負擔。正像葉圣陶先生所說:“久而久之,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而無所謂練習了。”
參考文獻:
[1]戴勤菊.讓習作指導“扎根”于閱讀教學中[J].寫作(上旬刊),2014,11.
[2]蔣麗萍. 激發小學生習作興趣的幾條策略[J].華夏教師,2015,04.
[3]楊梅娟. 讓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雙軌并行、交相輝映[J].教育教學論壇,2015,34.
[4]周劍波.短、頻、快:體驗類微型習作指導三字訣[J].江蘇教育研究,2015,29.
[5]王成. 整合:在“無序”與“有序”之間尋求平衡——以蘇教版中年段習作教學為例[J]. 江蘇教育研究,2016,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