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美
九月。寒露。
寒露這天,太陽運行到黃經(jīng)195°,北斗星斗柄指向戊的位置,也就是西北方。氣溫更低,露水也更清冷、凝重。
寒露時,糧食基本收割完畢。“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接下來要深翻土地,翻好地后再把秸稈翻入土中,漚成肥料。“寒露一到百草枯,薯類收藏莫遲誤。”土豆刨完,大白菜已成熟、抱心,農(nóng)人將它們收割成堆,入窖冬藏。
寒露之三候,美不勝收
初候:鴻雁來賓。白露時,鴻雁的先行者們已到南方,那時候的雁是主,后至者為賓,寒露時南下的是最后一批。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雀是指麻雀一類的雀鳥,蛤指蛤蟆。古人認為黃雀在寒露以后飛往大海里,就成了蚌蛤。《國語》說,雀入大海為蛤。明人謝肇《五雜俎》卷二也說,雀入大水為蛤,北方人常習見之,每至季秋,千百為群,飛噪至水濱,簸蕩旋舞,數(shù)四而后入。其為蛤與否,不可得而知也。
三候:菊有黃華。華是花,草木皆因陽氣開花,獨有菊因陰氣而開花,其色正應晚秋土旺之時。
“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一發(fā)時都嚇煞。要與西風斗一場,滿身披就黃金甲。”雁歸來,菊花開。九月也稱為“菊月”,古人稱菊為“日精”,聚集了太陽之精華,被金風染透,才煌煌曄曄,飽滿燦爛。《爾雅》為它起名“治蘠”,通“薔”與“墻”,裝飾籬邊之花,故陶潛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
初九日,是重陽節(jié)。古代《易學》以奇數(shù)為陽數(shù),偶數(shù)為陰數(shù),九為“極陽”,而九月九日更是兩個“極陽”之數(shù)相遇,被認為必有災難,故《西京雜記》里說西漢武帝時已有佩茱萸、食糕餌、飲菊花酒等習俗,以為禳避之術。至漢,又有方士費長房指點桓景于九日避厄的傳說,因此,漢魏之時,已形成此節(jié)。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由于農(nóng)歷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因此常在此日祭祖。重陽又稱“踏秋”,與農(nóng)歷三月三日“踏春”相仿,皆是舉家傾室而出,登高“避災”,后成為游覽健身的一種活動。
元張養(yǎng)浩《九日》詩:“一生作吏廢歡游,九日登臨擬盡酬。” 重陽之日,人們提酒攜食品,出郭登高,至名勝處飲酒賞節(jié)。三國魏曹丕《與鐘繇書》:“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獨秀,今奉一束。” 唐時,賞菊成為風俗。菊花酒,古人認為能使人長壽,歷代尚之。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后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nèi)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重陽糕,是重陽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fā)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脯,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盛行于宋代汴京、臨安。
寒露之后便是晚秋,登高也是一年當中最后一次外出郊游了。王勃有《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詩人在九月九日登高,望故鄉(xiāng),已是客人,那堪送客,在南方,一片愁思滿懷,卻有鴻雁從北而來,更增我愁腸,我歸不得,你鴻雁還要南來更增加我的思鄉(xiāng)之情。
這一天,王維遺憾不能身在故鄉(xiāng),與兄弟一起佩茱萸,登高飲酒,共度佳節(jié)。李易安則獨自東籬把酒,西風卷簾,人比黃花瘦。
寒露,菊芬芳,幽幽冷香,長空雁成行,一段剪影,過山山水水,看盡白草紅葉黃花。色彩一天天燦爛、斑斕,至鼎盛時,方慢慢消歇了繁華。靜美九月,是節(jié)氣精心裁剪的秋之華裳。
露水已重,水瘦山寒,又哪堪霜降。秋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預示著,溫度下降厲害,霜降后,草木了無生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記載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jié)為霜矣。
霜是靠近地面空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上的物體上直接凝結(jié)而成的白色疏松冰晶,由于是氣溫低于零度時形成,霜降又被稱為嚴霜、霜刀等。田里差不多沒有莊稼,千樹掃做一番黃,深秋開始。
霜降三候
霜降初候:豺祭獸。這時候正是豺狗捕捉膘肥體壯的小動物們的最佳時間,霜降日殺獸陳列,鋪成方形,祭謝上天。
二候:草木黃落。霜降時,水分成霜。植物停止生長,葉面水分也蒸發(fā)掉,很快變黃、變枯,隨著溫度下降,黃葉片片掉落。冬,即將登場。
三候:蟄蟲咸俯。咸,是全部的意思。俯是低頭,此時,蟲子臥而不食,是為冬眠。霜降來的時候,蟲子已覺到寒冷,在大地還沒有封凍之前,全部鉆到地底下去了,蜷成一團,保持溫度,準備蟄伏過冬。
霜降殺百草。下霜之時,猶記田間一片茫茫的白。農(nóng)人收割大白菜,剩葉殘留路邊,第二天早上一層霜凍,一片白色。草木灰敗,然于這凋零之中,也有霜葉紅于二月花之美景。
楓葉經(jīng)霜,紅透秋光。霜降時節(jié)看楓紅,是古人深秋的雅興之舉。蘇州人霜降以后去天平山看楓葉,據(jù)說天平山三太師墳前有九棵大楓樹,深秋時紅得最艷,遠近無出其右者。晚明人仇英《秋江待渡圖》,正是描寫蘇州人在霜降時節(jié)坐船往天平山看楓紅的情景。
霜降日,送寒衣,每年十月初一,是民間的祭祖節(jié),又稱為“十月朝”。據(jù)說這一習俗,由孟姜女首開先河,千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撼天動地。因此祭祀時除食物、香燭、紙錢等供物,還要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祭祖節(jié)也叫“燒衣節(jié)”,與清明、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這一天,人們焚燒五色紙,為先人們送去御寒衣物,以免在陰府挨冷受凍。
沙場秋點兵。古人多半在秋天討伐敵寇,以應金風肅殺之氣,霜降閱兵,作戰(zhàn)前準備,以期出征順利,凱歌而還。官家有祭旗神和閱兵大典。并舉行騎術表演,騎兵在馬上表演各種驚險動作。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卷二十說:“霜降之日,帥府致祭旗纛之神,因而張列軍器,以金鼓導之,繞街迎賽,謂之‘揚兵。……有飆騎數(shù)十,飛轡往來,逞弄解數(shù),如,雙燕綽水,二鬼爭環(huán),夜叉探海,踏梯望月之屬,窮態(tài)極變,騰躍上下,不離鞍蹬之間,猶猿猱之寄木也。”
霜降,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之說。認為秋補比補冬更要緊。民間霜降時節(jié)煲羊肉、羊頭、四物老鴨湯等。四物指黨參、當歸、熟地、黃芪四種中藥。農(nóng)諺云:“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霜打的蔬菜分外甜。深秋時,溫度下降,植物光合作用減弱,有機物的合成得到抑制,加上其他的生化反應,使蔬菜以及秋果澀去甜來,味道變得清甜。
俗語說:“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柿子被簡文帝稱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蘇東坡的“柿葉滿庭紅顆秋”,實在誘人。凡產(chǎn)柿子之地,都會在霜降之時摘柿子、吃柿子。民俗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會感冒、流鼻涕。霜降前后的柿子,已然完全成熟,如紅燈籠,皮薄肉鮮味美。百姓買蘋果和柿子來吃,寓事事平安。商人們則要買栗子和柿子吃,意為利市。中醫(yī)認為,柿子味甘,能滋養(yǎng)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使臉色會變得和紅柿子一樣紅潤。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能感霜寒者,不是早行人,便是夜歸人。多少年,我們都會記得,那個滿天霜的夜晚,點點漁火,烏啼與鐘聲,將張繼的千古客愁,點染得朦朧雋永,搖曳多姿。
寒露聞雁過,霜降染秋紅。濃墨重彩的秋,如同晚霞行天際,在逝去的最后一刻,綻放無上華光,且看楊萬里的《秋山》——
烏臼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
唉,烏桕樹,原本像一個老染工,但這次犯錯了,將黑褐色染成了猩紅色。小楓樹呢,如同喝了天酒一樣,紅透臉龐,卻請孤松為自己掩飾遮擋。秋之魅力,何等瀟灑輕盈!
霜來時,秋已晚,亦將殘,霜風凄緊,霜冷長河。西風古道,老樹枯藤,瘦水寒山,漸隱于凜凜霜氣中——無須悲秋,接下來的冬,你知道會有多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