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晞楠 董曉瑋 金雪藍 柳葉凡
【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快速普及,互聯網逐漸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APP的應用方便人們生活,跟進時代的腳步,其中APP在物流也中也有應用。目前諸多快遞公司都擁有自己APP客戶端,有業內人士指出,快遞企業應用APP已有一段時間,但是目前存在的APP功能不完善,多數仍停留在只能查詢快遞單號、網點以及追蹤快件等基本功能上。而消費者最需要的寄件功能,僅有少數幾個快遞APP能夠實現。不過隨著相關功能的升級,消費者越來越青睞這種方式。本文嘗試構建一款針對校園自助快遞的APP設計。
【關鍵詞】快遞;APP;寄件;便捷
1 校園快遞自助方案流程
我們借助軟硬件,對校園快遞自助流程的設計。
首先信息輸入,用戶在APP上輸入收寄人信息和快遞件信息,確定后直接在APP上生成相應二維碼,然后用戶借助相應的自助箱等硬件設備,掃此二維碼,并打印出此二維碼貼于快遞上,即可實現自助投遞寄件。當快遞員來攬件時,通過快遞員APP掃此快遞上的二維碼,核實信息確定攬件??爝f在之后的運輸、派件途中均掃二維碼確定,通過服務端,將物流信息發送到快遞公司和用戶,最后收件人亦可通過掃二維碼確定收件。
2 兩款APP的創新功能設計
2.1 用戶APP功能
2.1.1 寄件信息輸入
通過APP來寄快遞,用二維碼來代替傳統的紙質運單,有效簡化填單過程。用戶打開APP登入后,選擇寄件模塊,即跳轉到輸信息界面,如圖1,該界面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收件人信息,包括姓名、聯系電話、所在地區和街道的選擇、詳細地址和郵編的輸入;另一塊是寄件人信息,寄件人個人信息包含聯系電話、詳細地址、郵編,這一欄是可以直接進行選擇的,在用戶個人信息設置里已有默認信息、常用信息的設定,當然也可以添加更改信息。下一步選擇好快遞公司,然后借助自助硬件設備稱好包裹重量將數值輸入,下一欄的價格會自動確定。所有信息填寫完成后點確定,APP界面上即刻生成相應二維碼和驗證碼。
2.1.2 物流信息跟蹤
此APP整合了所有快遞的派送信息,不再需要去專門的快遞軟件輸入長串訂單號查詢,也不需要登入購物網站查詢。只要寄件人或收件人有你的信息,所有快遞的物流信息都能查看。整個快遞運輸途中,均是通過掃包裹上的二維碼來確定,相應的環節信息都會及時更新到用戶手中的APP上。
2.1.3 掃二維碼簽收
用戶可以用APP掃包裹上的二維碼,核實收寄人的信息后確定簽收。
2.2 快遞員APP功能
2.2.1 查詢物流工單
物流公司的服務端向快遞員分派工單,快遞員APP上就能獲取工單信息,分為兩塊,接單列表與派送列表,即分別去收件與派件的工單信息。如圖所示,可以對列表根據時間或者距離快遞員位置的遠近進行排序,然后點選要確定接單、確定派件的工單。
2.2.2 添加問題件
每一個工單列表里都可以選擇添加到問題件,所謂問題件就是狀態件、異常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包裹上的二維碼嚴重損壞,無法掃描確定信息;收件人或寄件人地址錯誤、信息錯誤;收件人要求延遲派送等。遇到無法正常接單、派送的時候,可以添加到問題件,以便快速查找。
2.2.3 掃二維碼攬件
快遞員去攬件時,只要用快遞員APP掃包裹上的二維碼就能出來相應運單信息,然后進行快遞件重量以及相關寄送信息的核實,確認無誤后點確定就順利完成了攬件任務,信息會發送到快遞公司和寄件人。
3 該APP對快遞行業的影響
在2015年快遞論壇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先生提到:要加快移動互聯網與快遞的深度融合,盡快普及快遞APP等應用,使得廣大消費者獲得更加便利服務。[1]而我們對于快遞APP的創新,讓校園快遞APP更完善,從學生角度出發,更符合實際,貼近生活,注重細節,讓校園快遞的寄送實現一鍵化,大大提高了快遞在校園市場中的效率,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完善、便捷的服務。同時改革傳統紙質的快遞方式,完善現有的自助技術,做到傳統與新技術的平穩過度和無縫結合。同時,我們的創新考慮了現有的環保問題、信息安全問題,讓自助技術更加貼近人的生活。
4 結語
APP的創新改變著傳統物流業中的方方面面,無論從收寄方式、支付方式、填寫方式還是物流跟蹤方面、安全問題方面等都逐步代替傳統物流方式。
物流APP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節省大量的人工、收-派成本,另一方面快遞企業通過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從而進一步吸引顧客,改變物流行業低價的競爭現狀,以優質的服務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未來中國物流網絡中,物流APP將占據靠近消費者的前沿位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占據了消費者的手機,誰就占據了未來物流行業的市場先機。[2]
校園快遞在物流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通過APP的創新對校園自助快遞方式的完善將更有利于快遞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國振.假如不用再填快遞單快遞APP創新對行業的影響[J].中國科技信息,2015(09):116-118.
[2]章怡.快遞包裝回收APP在高校大學生網購中的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5(09):184-185.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