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濤
從西北的喀什到西南的成都,從南部的三亞到北部的佳木斯,從祖國首都北京到東方明珠上海,陜西省航空學會的活動足跡遍布祖國各地;從學術交流到參觀學習,從科普活動到科技扶貧,從在線教育培訓到“創新杯”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的舉辦,陜西省航空學會始終踐行著為航空事業服務的初衷;從學會內部會員互相學習、開展學術建設與行業發展交叉、融合滲透的技術交流,到創立地方政府和科協攜手面向青少年的航空特色科普信息化聯合體系,陜西省航空學會聚資源匯合力,創新驅動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陜西省航空學會在立足陜西的基礎上,將影響力逐漸傳遍至全國各地,翻開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史,陜西省航空協會留下了濃重的筆墨……
1965年,為適應我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需求,陜西省航空學會于西安成立。從她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以陜西省各航空院所、企業、高校為會員基礎,致力于搭建黨和政府聯系各會員的橋梁和紐帶,以非贏利為目標發展航空事業,促進會員成長的社會團體。
“我們學會自成立起就致力于構建科學、完善的學術交流平臺,為廣大航空領域從業人員提供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的契機,以期為促進陜西省乃至全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作為陜西省航空學會的管理者,秘書長向河對于學會的定位十分明確。
就這樣,陜西省航空學會自成立之初起,就堅持“以誠服務”的準則,在日常的學會工作中,為廣大學會成員搭建活動載體平臺。“我們以學會、學會掛靠單位及會員單位覆蓋的資源體系為支撐,建立了航空發動機系統、數字化制造技術交流體系、省際航空航天學會學術聯盟、省內國防系統學會合作體系等發展平臺,緊扣航空技術發展需求這一主題,以講實效的活動形式,多年來主辦、承辦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學術活動。”在采訪過程中向河秘書長始終強調的是學會的平臺化意義。“在航空科技范疇內,學會作為一個航空領域的學術團體,難以支配全行業的產生發展,難以成為航空科技發展的研究團隊、科技創新的主體,學會的最大特性不是它的經濟性,而是資源效能的多發性和繼發性。學會團體形成的理念和文化,突出表現為互動、擴散和網絡,定義具有該團體物質的情景,影響在該情景中的個體行為,使其獲取期望的價值。”
于是,陜西省航空學會專門設立專業委員會,加強各委員會之間的學科交流,及至加強與航空領域的各種會議的滲透,增加平臺的開放性。與“軍機適航與保障一體化學術報告會”、“智能與高端裝備制造學術研討會”等會議的結合,使陜西省航空學會加強了對航空領域各學科之間的了解,實現了航空科技從上游到下游的整體行業把握,為更好地為會員服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學會會員也在學會這個大的平臺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陜西航空”網站改版并擴容、《陜西航空》期刊創刊的發行,標志著學會會員有了自己的主陣地,從而實現了人力、物力和平臺信息的完美結合。
“在學會發展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學會不僅僅提供了一個廣大航空人員交流合作的平臺,更加為會員提供了實現夢想和個人價值的契機,將航空事業蓬勃發展起來,為祖國的強盛與民族的振興貢獻我們的力量。在建設陜西省航空學會的過程中,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航空學會的發展和壯大是建立在全體會員對航空事業的熱愛與奉獻基礎上的,學會既是一個在黨領導下的非緊密型民間學術團體,又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更有意義的是向河不僅擔任著陜西省航空學會的秘書長,她還兼任著西北工業大學科協的管理工作,作為科技工作者,在向河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通過學會的工作促進航空技術在民眾之間的普及。所幸,向河的夢想成真了。多年來,航空科學技術的普及與傳播,是陜西省航空學會文化活動發展的主線,在中國科協“大手拉小手”、陜西省政府“科技之春”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主導思想的指導下,陜西省航空學會積極投身于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去,弘揚航空精神,為航空知識在校園的普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時間回到2012年8月11日,陜西省航空學會和西北工業大學科協共同主辦的“走近航空 走進校園”航空科普活動在西工大正式啟幕。來自多所中小學的學生們近距離接觸了航空事業的發展歷史和先進的航空科技,他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紛紛動手制作了精美的航模,這種寓教于樂的科普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航天科技就在歡聲笑語中實現了傳承。及至2013年5月的“航空科學進校園活動”、7月的“少兒走進高校、感知科學、體驗創新”活動以及11月的“夢想起飛——青少年科學思想啟蒙項目”活動,每一次活動都是人員攢動,參與者用心感受航天的魅力,主辦方用心感受傳承的感動。“每一次活動,都是一次感動,學會和科協的辦公人員都是有情懷的,他們一心想的是科技如何更好地普及。”對于同事們的付出,向河備受感動。向河他們的付出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面向青少年“航空筑夢”活動獲得了陜西省科協、科技廳、教育廳、陜西科學院授予的中國科協日特色科普活動獎。
“科普不是由高到低,而是一個覆蓋性的,航空應該向更多的民眾滲透,科技、科學與教育的結合能讓民眾對科普的接受面更廣,所以我們要搞科普創新,與教育結合。”多年的科普工作,向河發現運用教育手段搞科普的普及率會更高。
于是,2015年,陜西省航空學會、陜西省科普宣傳教育中心、面對面互動教育網三家單位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航空在線教室大講堂”面向陜西全省乃至西南地區中小學的正式連線開播開啟了陜西省航空學會從科普到教育創新的新征程。“通過在線平臺我們的報告可以直接傳送到各個學校,孩子們可以在線觀看航空知識的傳播視頻,科普更多的向教育層面升級,這樣航空知識的傳播普及力度才能更大,我們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航空科技人才。”目前,向河正在通過學會與西北工業大學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占地1000平米左右的青少年航空創新教育基地。“青少年航空創新教育基地建成以后,這里既能夠匯集學生,也能夠匯集航空愛好者,我們希望對于航空的愛好是從萬人來玩,到百人愛好者的聚集,到真正出現航空愛好者的俱樂部一個合理的過程,而這些才是西工大這樣的國防大學真正想要的人才,才能為我國的航空事業培養更多的人才。”對于即將建立的青少年航空創新教育基地,向河滿懷希望,她希望通過用學會的技術平臺做支撐,走市場化運營,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完美結合。
翻開陜西省航空學會的發展志,“給所有向往知識、崇尚科學,對航空和人生有所追問的人”一段話映入眼簾。通過這段醒目的話語我們不難看出,陜西省航空學會志在吸納更多對科學、對航空熱愛的人共同加入到陜西省航空學會這個大平臺上來,共同為陜西省航空事業乃至全國航空事業增磚添瓦,砥礪前行。“我們的學會會員全部來自陜西省航空領域的各科學院所、企業及高校,匯集了業內的精英人物,從技術到管理,無不體現著學會隊伍的專業性。學會的科技工作者是一群有情懷的人,他們站在科技的角度為祖國的發展奉獻著。”對于學會的科技工作者們向河滿懷敬佩之心。“學會自身建設、科技活動與科技服務質量的提高,靠的是一屆屆在學會工作的熱心人,從壽松濤、王培生、傅恒志、劉元鏞、高德遠、姜澄宇、魏炳波等前九屆學會領導到目前的學會領導翁志黔,這些科學家們為學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因為他們,學會不僅享譽陜西,更是聲名遠播全國。”她也希望更多的有理想、有抱負的科技愛好者能在科協的組織下,圍繞在陜西省航空學會周圍,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奉獻綿薄之力。
“自強不息承英志,問鼎蒼穹壯乾坤。”50多年的積淀,“航空報國、愛國敬業”的航空精神鑄煉了陜西省航空學會,使其磨練成為“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團隊,在一個創新的節點,他們毫不退縮,始終堅持把新的發展理念付諸于具體行動中。目前的陜西省航空學會正為了實現從優秀業績到非凡卓越的跨越,而充滿激情、勇于創新、不斷進步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