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 隨著電力系統發展的不斷深入,電網結構也變得越來與復雜起來,因此繼電保護設備在電力系統當中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本文將在對繼電保護設備的檢修現狀進行簡要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對繼電保護設備的在線監測和狀態檢修進行研究,以期能夠為現實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繼電保護設備 在線監測 狀態檢修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繼電保護設備所采用定期校驗的方法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因為由于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繼電保護設備也在急劇的增加,這種情況不僅會使得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幅加大,而且也很容易造成檢修質量不高的情況發生。因此,對繼電保護設備在線監測和狀態檢修研究,使其逐步實現設備的狀態檢修,無疑符合當前電力系統的發展需要。
一、繼電保護設備在線監測和狀態檢修現狀分析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微機保護裝置已經全面取代了常規電磁型保護裝置,其不僅具有很強的自檢功能,而且還可以實現保護裝置逆變電源、CPU模塊、I/O接口以及模塊的巡查診斷等相關的功能。但是,目前的繼電保護裝置的操作回路還不具備有數據遠傳以及在線自檢的功能。所以,要想通過在線監測完成對繼電保護裝置的繼電接入點的具體狀況、回路接線等有效的監控還相對較為困難,而這也是阻礙繼電保護設備狀態檢修有效推進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繼電保護設備在線監測研究
在線監測技術主要是通過諸多檢測、測量以及分析的方法,實現對設備運行狀態的有效評估,并對設備的異常狀態進行處理的技術。一般情況下,對繼電保護設備進行檢測需要基于以下幾種情形:1、大量的故障不可能同一時間發生,而且設備的損壞程度是在逐漸加深的。2、通過對設備相關參數進行檢測,而且該設備的具體參數可以反應出設備的運行狀態。因此,在設備出現異常狀況,且這種異常狀況還在持續時,在線監測系統便可以認定該繼電保護設備有發生故障的可能。總而言之,繼電保護設備在線監測的原理在于,通過傳感器等相關的設備來反應并將被檢測設備的具體參數送入到計算機當中,然后在通過歷史數據和經驗確定的閥值參數進行對比,從而判斷出被檢測設備的運行狀況。
三、繼電保護設備狀態檢修研究
1、狀態檢修簡析。所謂狀態檢修具體指的是在整個系統中考慮保護裝置狀態的檢修,亦即在檢修過程中包括控制回路、電流輸出等部分。例如,在交流、直流系統當中檢測整個回路的完整性和絕緣性;在邏輯判斷系統中包含了軟件功能以及硬件邏輯判斷回路等等。而且也只有通過這樣,狀態檢修的實時監測設備才能檢測到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從而有效的避免“盲點”情況的出現,實現狀態檢修技術的廣泛應用。
2、狀態檢修需要解決的優點分析。與周期檢修相比,狀態檢修具有如下優勢:1)目標明確,針對性較強。狀態檢修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對繼電保護設備進行檢修時,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檢修。它能夠通過對繼電保護設備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進而判斷出繼電保護設備是否存在需要進行維修的部分,并為故障項目設計一個合理的檢修計劃。2)能夠確保檢修的質量,有效的節約檢修所需要的成本。傳統的周期檢修,在檢修過程中不僅需要停運繼電保護設備,而且還需要對設備進行一點一點的檢測維修。這種情況會使得繼電保護設備的功率降低,并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采用狀態檢修的方法,則剛好與之相反,不但不需要停運設備,還能夠實時檢修,節省了大力的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3、繼電保護設備狀態檢修的技術分析。1)故障監測是基礎。對于狀態檢修而言,及時的檢測出繼電保護設備的故障是基礎。因此,在進行監測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準確性,并能夠及時的發現設備當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各方面的分析,從而實現對設備最佳時機的維修。2)綜合分析是核心。對繼電保護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綜合分析是狀態檢修的核心。而在對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綜合分析時,最為重要的部分便在于信息的采集。因為只有完整的數據信息才能夠及時的反應出繼電保護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而更好的掌握繼電保護設備的運行狀態及其發展趨勢,使得繼電保護設備的狀態檢修更加合理有效。
4、設備自檢與保障二次回路狀態檢修的實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設備自檢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繼電保護設備當中。而這種自檢功能的實現主要是通過經由計算機技術人員設計的一種程序軟件,它可以對設備日常出現的部分小的故障進行自檢,該功能的出現,無疑較好的節約了設備檢修的成本。此外,保障二次回路狀態檢修一直以來都是設備狀態檢修的難點。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進步,PLC可編程邏輯功能的實現,使得保障二次回路狀態檢修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結語:繼電保護設備是保障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一道重要防線,通過利用在線監測和狀態檢修的方法來保證設備的安全性,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狀態檢修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參 考 文 獻
[1]韓平等.繼電保護狀態檢修的實用化嘗試[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0(38).
[2]姜濤等.繼電保護狀態檢修及實際應用[J].電力安全技術,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