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煒 黃祥忠 任冬青 高 峰 郭新春
(江陰市人民醫院介入科江陰214400)
奧沙利鉑聯合吡柔比星介入治療對原發性肝癌臨床療效研究
沈煒黃祥忠任冬青高峰郭新春
(江陰市人民醫院介入科江陰214400)
目的:研究對原發性肝癌聯合應用奧沙利鉑和吡柔比星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86例2014年1月~2016年1月至我院進行診治并接受住院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所有患者行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對照組給予80mg/m2奧沙利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給藥基礎上加用20mg/m2吡柔比星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價。結果: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33例,總有效率為76.7%(33/43),觀察組總有效40例,總有效率為93.0%(40/ 43),兩組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23%(13/4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9%(15/43),兩組之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對原發性肝癌聯合應用奧沙利鉑和吡柔比星介入治療,不僅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而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明顯增加。
原發性肝癌 奧沙利鉑 吡柔比星 介入治療 聯合應用
原發性肝癌是目前臨床研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發病人數較多,五年生存率較低,具有起病隱匿、前期癥狀不明顯、發展快速等特點,因此,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甚至遠處轉移,失去了外科手術的機會。介入治療是臨床常用的非手術治療肝癌的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癌生長,而且手術簡單、創傷小,術后患者恢復快[1]。本文主要研究對原發性肝癌聯合應用奧沙利鉑和吡柔比星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86例2014年1月~2016年1月至我院進行診治并接受住院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4.2±5.9)歲;臨床分期:15例Ⅱ期,28例Ⅲ期。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3.8± 6.3)歲;臨床分期:14例Ⅱ期,29例Ⅲ期。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納入條件:①經臨床綜合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符合診斷標準;②KPS評分不小于70分;③對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藥物無禁忌且可以耐受手術;④患者或其家屬同意本次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條件:①存在嚴重肝細胞性黃疸、肝外腫瘤轉移、大量腹腔積液等;②具有精神障礙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③治療期間聯合運用手術、射頻消融等其他治療方法者;④治療期間更換灌注藥物或轉院治療者。
1.4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行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術前常規進行血液、生化、心電等檢查,麻醉滿意后,使用Seldinger技術對股動脈進行穿刺,完成后將血管鞘放入,經鞘內將8mg昂丹司瓊和5mg地塞米松注入,在導絲的配合下于肝總動脈內置入RH導管,連接高壓注射器造影完成后,對腫瘤的體積、位置、數目等情況進行確定,在肝總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對照組給予80mg/m2奧沙利鉑灌注治療,碘油栓塞腫瘤供血動脈;觀察組給予80mg/m2奧沙利鉑灌注治療,根據腫瘤情況將適量碘油與20mg/m2吡柔比星混合成均勻乳劑,對腫瘤供血血脈進行栓塞。4周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價。
1.5觀察指標
1.5.1療效:①完全緩解: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且維持時間不少于4周;②部分緩解: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緩解,腫瘤體積縮小不少于50%且維持時間不少于4周;③穩定:治療后患者腫瘤體積縮小不到50%或增大不到25%;④進展:治療后患者腫瘤體積增大超過25%或出現新病灶。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總例數×100%。
1.5.2不良反應:觀察并統計兩組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1.6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數據處理使用SPSS17.0數據包,計量資料表示形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比較應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具有顯著差異。
2.1療效: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33例,總有效率為76.7%(33/ 43),觀察組總有效40例,總有效率為93.0%(40/43),兩組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不良反應:對照組發生貧血、乏力、脫發、惡心、嘔吐、腹瀉、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13例,發生率為30.23%(13/43),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15例,發生率為34.9%(15/43),兩組之間比較,無顯著差異(X2=0.2118,P=0.6453)。
介入治療對無法行手術的原發性肝癌患者是重要的治療手段,而且療效確切,但不同地區對于行介入治療時藥物的選擇不盡相同。奧沙利鉑是一種抗腫瘤作用較廣的鉑類藥物,臨床研究證實,對多種實體瘤均有療效,但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奧沙利鉑進入機體后,與腫瘤細胞DNA產生作用,抑制其合成,產生細胞毒作用和抗腫瘤活性[2]。吡柔比星屬蒽環類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制為進入細胞后快速分布于細胞核,阻礙核酸合成,使腫瘤細胞終止在G2期,不能進行至細胞分裂期,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具有不良反應少、患者耐受度高等優點[3~4]。兩藥合用介入治療,可以在不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情況下顯著提高抗腫瘤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優,且無明顯增加的不良反應,說明應用奧沙利鉑聯合吡柔比星介入治療原發性肝癌,效果顯著,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肝癌聯合應用奧沙利鉑和吡柔比星介入治療,不僅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而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明顯增加。
[1]于志海,成科,王海濤.奧沙利鉑聯合表柔比星介入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2):326-327.
[2]劉家賀,于全成.奧沙利鉑聯合表柔比星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治療原發性肝癌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5):743-744.
[3]喬彬彬,虞希祥,王舒婷,等.TACE術中灌注氟尿嘧啶、奧沙利鉑及吡柔比星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效果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24(4):349-353.
[4]謝勛鵬,陳萍,張莉莉,等.奧沙利鉑聯合吡柔比星和氟尿嘧啶治療晚期肝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2,20(10):2138-2140.
R735.7
B
1672-8351(2016)10-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