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偉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福州350108)
扶正祛邪針藥并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陳凱偉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福州350108)
目的:探討扶正祛邪針藥并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56例,根據治療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78例,聯合應用針灸及清熱利濕中藥;對照組78例,采用西醫藥對癥支持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并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顯效50例、有效21例,臨床總有效率91.03%;對照組顯效48例、有效22例,臨床總有效率為89.74%;組間比較,P>0.05。研究組聯合治療后,經出現4例腹痛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對照組,出現14例腹痛腹瀉、4例白細胞減少及7例過敏性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05%;組間比較,P<0.01。結論:針刺聯合內服中藥應用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較少,用藥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長期堅持使用,值得臨床推廣。
針刺 健脾補腎 祛濕排石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與營養過剩和老齡化等因素有直接關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表現為四肢大關節紅腫熱痛,常反復發作。西醫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包括止痛、促進尿酸排泄及抑制尿酸產生等,具有一定療效,但副作用極大,不利于預后。因此,采用合理、有效及安全性高的臨床治療方案顯得極為重要。筆者將針刺聯合健脾補腎、祛濕排石中藥應用于臨床治療,以改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筆者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56例,根據治療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78例,男性4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齡(54.1±7.7)歲,平均病程(4.1±1.3)年;對照組78例,男性4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53.9±8.1)歲,平均病程(3.9±1.4)年。兩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2)年齡≥45歲。排除標準:①已知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其他基礎疾病者;③肝腎功能不全者;④臨床資料不全或配合度較低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mg,每次1粒,每日1次。在癥狀控制后,給予別嘌醇片100mg每次,每日3次,口服。
1.2.2研究組:聯合應用針刺聯合健脾補腎、祛濕排石中藥,針刺配穴如下:阿是穴(即疼痛點或區域)、足三里、三陰交,針刺手法采用現代徐疾補瀉法[2],留針半小時,15min一次手法,阿是穴為泄法,余為補法;中藥采用痛風靈加減,組方如下:制首烏10g,黃芪15g,狗脊15g,蒼術10g、土茯苓30g、車前子10g、金錢草30g、海金沙30g、石韋10g、滑石15g、生甘草6g;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均治療1周。
1.3療效觀察:本病系代謝性疾病,為終身性疾病,故其療效分級筆者認為不適合使用痊愈,故選用顯效、有效和無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3]:顯效:關節疼痛、腫脹等不適癥狀消失,血尿酸及血沉等理化指標正常;有效:關節疼痛、腫脹等不適癥狀基本消失,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比較,癥狀和理化指標無改善。不良反應包腹痛腹瀉、白細胞減少及過敏性皮疹。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由表1可知,研究組顯效50例、有效21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1.03%;對照組顯效48例、有效22例,臨床總有效率為89.74%;組間比較,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由表2可知,研究組聯合治療后,出現4例腹痛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對照組出現14例腹痛腹瀉、4例白細胞減少及7例過敏性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05%;組間比較,P<0.01。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系長期嘌呤代謝紊亂所致,以下肢關節疼痛、腫脹劇烈多見,且多反復發作。在西醫臨床治療中,多采用止痛、抑制尿酸生成等治療方式,可迅速緩解癥狀,療效肯定,但由于毒副作用較強,患者往往難以長期堅持[4~5]。
在中醫學理論中,痛風屬“熱痹”范疇,多系濕熱痰瘀閉阻所致,治當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痰[6~7]。但奚九一教授多年臨床經驗[8~9]認為本病乃“脾腎兩虛,內濕致痹”,治療上扶正祛邪并重,建立“健脾補腎,祛濕排石”的治療原則,創立痛風靈系列方劑。臨床中,患者多求速效,故針藥并用、扶正祛邪并重。故予補法針刺足三里、三陰交,以扶正、補益脾腎;予阿是穴行瀉法,以驅邪通絡止痛。中藥予黃芪、甘草、狗脊和首烏健脾補腎,余諸藥祛濕排石。現代研究指出[10],清熱利濕中藥可顯著改善尿酸代謝及血液流變學改變,從而幫助緩解臨床癥狀。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顯效50例、有效21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1.03%;對照組顯效48例、有效22例,臨床總有效率為89.74%;組間比較,P>0.05。采用中醫聯合療法可取得與西醫對癥支持治療相當的療效,臨床效果肯定。本研究另一組數據顯示,研究組聯合治療后,出現4例腹痛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對照組出現14例腹痛腹瀉、4例白細胞減少及7例過敏性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05%;組間比較,P<0.01。扶正祛邪并重,針藥并用治療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有利于長期使用。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中藥應用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較少,治療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長期堅持使用,值得臨床推廣。
[1]李華南,吳謀建,劉峰,等.痛風清消顆粒治療濕熱蘊結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1(18):366-367.
[2]王富春.實用針灸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0-3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1-115.
[4]晏飛,丁林寶,洪金良,等.痛風湯聯合穴位針刺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4,11(B12):113.
[5]鮑玉曉.針刺放血聯合冰片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5(2):17-18.
[6]鄭冬全.針刺拔罐放血療法與中藥外敷序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4):23-24.
[7]洪斌,張騫.刺絡放血聯合中藥外敷辨治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8):1525-1527.
[8]趙兆琳.痛風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奚九一“內濕致痹”的臨床分型與祛濕法則[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1):6-9.
[9]趙凱,張磊,趙兆琳,等.奚九一教授治療痛風經驗介紹[J].河南中醫,2008,28(11):30-31.
[10]劉智全,王志堅,仲濤,等.清熱利濕法聯合關節鏡微創術治療膝關節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及對血清炎癥因子、尿酸、血沉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6,37(4):159-160.
R589.7
B
1672-8351(2016)10-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