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毅良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廣州510800)
前路與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臨床分析
常毅良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廣州510800)
目的:探索比較前路與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針對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治療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實施分組治療,對照組予以前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實施治療,研究組予以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治療。將兩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結果:兩組隨訪時MJOA評分均明顯超過術前,研究組改善率略高于對照組(P< 0.05);兩組術后及隨訪時頸椎D值均明顯超過術前,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隨訪時頸椎矢狀位ROM均顯著優于術前,研究組丟失幅度顯著超過對照組(P<0.05)。結論:與單純前路術相比,應用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針對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療效較為明顯,值得推廣。
前路 一期前后路 多節段 脊髓型頸椎病 地塞米松
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率居高不下,表現為日益上升趨勢。其中,較為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類型為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MCM),臨床表現為3個或3個以上椎間隙水平存在脊髓壓迫[1,2]。在臨床手術方式的選擇上,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3]。我院探索前路與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針對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實施治療的作用和效果,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基本情況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研究中納入對象均為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MCM患者,共計80例。含男性4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5.5±6.5)歲;3節段受累58例,4節段受累22例。所有患者具有脊髓型頸椎病臨床癥狀并經檢查確診,接受MRI檢查可見3個及以上節段受壓,表現為典型的串珠樣改變。已排除既往存在頸椎手術史患者以及合并頸椎創傷所致患者,同時排除強直性脊柱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累及頸椎者。經同意,隨機分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數據相對均衡(P>0.05)。
1.2手術方法:所有患者予以針對性劑量的地塞米松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分別予以不同的手術方式。①對照組:均實施前路手術進行治療[4]。在實施手術前,引導患者實施氣管自右向左的推移訓練3~5d,術前30min~1h予以靜滴抗生素。全麻后妥善留置導尿。取仰臥位,肩下墊好薄枕。頸部予以常規消毒并鋪巾,行頸前右側斜切口,長4~7cm。切開患者頸闊肌以及聯合筋膜,頸血管鞘與內臟鞘之間實施鈍性分離,然后進入椎前間隙。在C型臂X光機透視下,準確暴露病變椎間隙,以尖嘴咬骨鉗咬除椎體的前方骨贅,以撐開器撐開并固定椎體。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ACDF):以患者的頸長肌內側緣為界,妥善切除其手術間隙的椎間盤前方纖維環,鉗出已經退化的髓核組織和突出椎間盤組織,應用角度刮匙妥善刮除患者椎體后方上下的骨贅,保留好后縱韌帶。徹底減壓后,刮除干凈終板軟骨,處理好植骨床,選擇Cage,以羥基磷灰石填充壓緊,整體置入椎間隙。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融合術(ACCF):在病變椎間隙實施椎體次全切除,予以頸髓充分減壓后,取出自體骼骨三面皮質骨塊植骨。以C型臂X光機輔助透視,確保置入物位置理想,選擇鈦板固定于上下相鄰椎體前方。再次借助C型臂X光機透視,確認位置。以大量生理鹽水實施沖洗,保障無活動性出血,常規置入膠片或負壓引流,逐層縫合創口。②研究組:均實施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治療。首先完成一期后路(PCL)手術。實施手術前30min~1h靜滴抗生素。全麻后留置導尿。取俯臥位,以Mayfield架妥善固定患者頭頸部,取頸后正中入路,以電刀沿白色薄層中縫切開深層組織,顯露至椎板,至側塊中部。將癥狀較重側選為單開門側,以球形磨鉆于開門側側塊椎板結合位置縱向開槽至內層皮質骨,以槍鉗咬斷皮質骨,在門軸側切磨并保留內層皮質骨,切斷連接韌帶。確定門軸側堅硬度后,依次切開椎板,妥善分離硬脊膜黏連部分并止血,以微型鈦板支撐固定,并對骨骼缺損位置實施植骨。以生理鹽水沖洗,保障無活動性出血,常規放置膠片及引流,逐層縫合切口。完成PCL手術后,將患者翻轉成仰臥位后,實施ACDF手術[5]。
1.3觀察指標[6]:觀察所有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軸性痛、頸椎弧度以及頸椎活動范圍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將相關數據進行組間對比。數據資料以問卷方式進行收集。①神經功能改善。以改良日本骨科協會評估系統(MJOA)實施評價,分別測出術前及最近隨訪時MJOA評分,并根據公式計算出改善率和恢復率。改善率≥80%為優,50%~79%為良,5%~49%為有效,小于5%為無效。②頸椎弧度。以術前術后及隨訪時頸椎側位片實施測量,以D值評價頸椎弧度。③頸椎矢狀位活動范圍。以頸椎伸屈動態側位片評價頸椎活動范圍。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一分析。
2.1兩組術前和隨訪時MJOA及改善率比較:兩組隨訪時MJOA評分均明顯超過術前,研究組改善率略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和隨訪時MJOA及改善率比較
2.2兩組術前、術后和隨訪時頸椎D值變化情況比較:兩組術后及隨訪時頸椎D值均明顯超過術前,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和隨訪時頸椎D值變化情況比較(mm)
2.3兩組術前和隨訪時頸椎矢狀位ROM變化情況比較:兩組隨訪時頸椎矢狀位ROM均顯著優于術前,研究組丟失幅度顯著超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和隨訪時頸椎矢狀位ROM變化情況比較
由于MCM患者頸椎生理弧度變直,單純后路手術實現頸髓向后飄移有限,難以有效減壓,術后易發生頸椎反弓造成癥狀復發,實施一期前后路聯合手術可以徹底解除患者脊髓前后方的壓迫,提高手術減壓的安全性,又可以有效免除二次手術痛苦,縮短治療周期。本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前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實施治療,研究組予以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實施治療。兩組隨訪時MJOA評分均明顯超過術前,研究組改善率略高于對照組;兩組術后及隨訪時頸椎D值均明顯超過術前,組間差異不顯著;兩組隨訪時頸椎矢狀位ROM均顯著優于術前,研究組丟失幅度顯著超過對照組,證明了針對該類患者實施一期前后路手術聯合地塞米松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但本研究涉及的樣本相對較少,還需要加大樣本數量繼續研究。
[1]劉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等.一期后前路聯合手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1):29-33.
[2]張久超,徐展望,郝延科.頸椎前路單間隙減壓加椎體次全切除聯合手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分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8):902-904.
[3]章波,唐龍,楊波,等.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治療:三種手術方法的初期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1):5-11.
[4]福嘉欣,夏英鵬,江漢,等.分期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2015,35(6):4-6.
[5]劉東寧,王敏,王爾天,等.前路與一期前后路手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比較[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7):633-635.
[6]吳四軍,劉曉光,劉忠軍,等.脊髓型頸椎病一期后前路減壓術后療效不佳原因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1,32(3):168-172.
R687.3
B
1672-8351(2016)10-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