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華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中醫科泉州362800)
半夏瀉心湯加減對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療效研究
林美華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中醫科泉州362800)
目的:通過對半夏瀉心湯進行配伍加減,觀察其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78例2015年2月~2016年3月至我院進行診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每次給予20mg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口服治療,每天2次,早晚空腹服用;觀察組給予半夏瀉心湯配伍加減進行治療,煎湯分早、晚餐前服。所有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并統計和比較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結果: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31例,總有效率為79.49%(31/39),觀察組總有效37例,總有效率為94.87%(37/39),兩組之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中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1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64%(10/39),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2例,發生率為5.13%(2/39),兩組之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胃食管反流病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進行治療,不僅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減輕臨床癥狀,而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半夏瀉心湯 配伍加減 胃食管反流病 臨床療效 不良反應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腔因過度接觸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以胃食管反流和食管黏膜損傷為主的疾病,臨床表現為胃灼熱和反酸、吞咽疼痛、吞咽困難等。引起胃食管反流及其并發癥的因素較多,包括食管本身抗反流機制的缺陷、食管外其他功能紊亂等。在臨床中,需要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一般治療采用改善、優化生活方式等措施,藥物治療則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黏膜保護劑等[1~2]。本文通過對半夏瀉心湯進行配伍加減,觀察其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78例2015年2月~2016年3月至我院進行診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22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8.5±6.4)歲;病程0.5~9年,平均病程(4.6±1.2)年。觀察組
24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8.2± 5.7)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8±1.5)年。運用統計學方法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結果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選取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以及中醫癥候診斷標準;②在接受本次治療前15d內未使用與本次研究中功能類似的藥物;③對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藥物無禁忌癥;④對本次治療方法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具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性疾病者;②具有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惡性腫瘤等消化系統疾病者;③腹部有手術史者;④處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婦女;⑤具有智力障礙或依從性差不能配合研究者;⑥治療過程未按醫囑用藥或自行更換、添加藥物治療者。
1.4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20mg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口服治療,每天2次,早晚空腹服用。觀察組:給予半夏瀉心湯配伍加減進行治療。基礎方:半夏12g,黃芩10g,黨參15g,黃連、炙甘草、干姜各5g,大棗5枚。隨證加減:肝胃氣滯加郁金、木香各6g;胃熱熾盛減干姜,加丹皮、焦山梔、蒲公英各10g;脾胃虛弱加白術、枳殼、茯苓各12g;寒濕較重去黃連,加高良姜、香附各10g;肝膽濕熱加龍膽草12g;食滯胃腸加神曲、山楂、雞內金各10g;胃陰虧虛加北沙參12g,麥冬、石斛各10g;大便秘結加大黃6g。將上述組方煎湯分早、晚餐前服。4周為一個療程,所有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1.5評價指標
1.5.1療效:①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完全消失,胃、食管鏡檢查示無異常;②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癥狀顯著改善,胃、食管鏡檢查示黏膜病變面積顯著減小;③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癥狀有所好轉,胃、食管鏡檢查示黏膜病變有所改善;④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表現無變化,胃、食管鏡檢查示黏膜病變無變化,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2不良反應:統計和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6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數據處理使用SPSS17.0數據包,計量資料表示形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比較應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具有顯著差異。
2.1療效: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3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9.49%,觀察組總有效3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87%,兩組之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顯著(X2=4.129,P=0.042<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不良反應:對照組治療中發生不良反應10例(其中3例為惡心、5例為頭暈、2例為肝酶升高),發生率為25.64%(10/39),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2例(腹瀉),發生率為5.13%(2/39),兩組之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顯著(X2=6.3030,P=0.012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在臨床治療中,以質子泵抑制劑為主要藥物進行癥狀控制,但是由于患者食道病變引起防御機制的減弱,停藥后易復發,需要長期使用,不僅給患者帶來較重的經濟壓力,而且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3]。
中醫無胃食管反流病名,但根據主癥可歸屬于吐酸、嘈雜、噎膈、胃痞、胃痛等病范疇,其病機為胃氣不降、膽氣不疏上泛、逆而犯胃和食道[4]。半夏瀉心湯是《傷寒論》經方,運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在改善和控制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效果良好,是調和脾胃的代表方劑,主治脾胃虛弱、寒熱錯雜之心下痞證。方中半夏歸脾、胃、肺經,具有散結消痞、降逆止嘔之效;干姜辛熱,可行可散,功效為溫中散寒;黃芩、黃連苦降寒清,能清泄中焦脾胃、肝膽之濕熱痞滿;黨參、大棗補脾益氣,脾氣升清以益胃和中,中焦得以恢復;炙甘草不僅可以補脾氣,而且調和諸藥。全方共施,寒熱并用、苦降辛開、補瀉兼施,共奏調和肝脾、消痞散結、平調寒熱之效,而在經方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不同臨床并發癥狀進行藥物加減,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5~6]。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對照組療效評價總有效率為79.49%,觀察組療效評價總有效率為94.87%,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中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64%,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兩組之間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針對患者的具體并發癥采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療效顯著,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對胃食管反流病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進行治療,不僅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李韓華,劉美華.半夏瀉心湯聯合腹針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3):149-150.
[2]Jung H K.Epidemiology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sia:A Systematic Review[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17(1):14-27.
[3]李俊玲.半夏瀉心湯治療113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3):109-110.
[4]葉木彬.半夏瀉心湯加減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5):671-672.
[5]張家維.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23-25.
[6]譚宗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43例[J].中國藥業,2013,22(24):90-92.
R259
B
1672-8351(2016)10-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