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琳沈觀炘劉巧蓮
(1.潮安區庵埠華僑醫院藥劑科潮州515638;2.潮安區庵埠華僑醫院內一科潮州515638)
我區基層醫院抗菌素合理使用情況研究調查及干預效果的相關性研究
李少琳1沈觀炘2劉巧蓮1
(1.潮安區庵埠華僑醫院藥劑科潮州515638;2.潮安區庵埠華僑醫院內一科潮州515638)
目的:探討我區基層醫院抗菌素合理使用情況研究調查及干預效果的相關性。方法:2015年6~12月,隨機抽取我院及個別基層醫療機構門診處方1200張,其中560張為抗菌藥物處方,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6.7%;住院病歷300份,其中抗菌藥物220份,住院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3.3%。調查具體情況及干預價值。結果:門診不合理處方180張,占32.1%,住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75份,占34.1%。門診不合理處方中,外科100張,占55.6%,內科45張,占25%;婦產科20張,占11.1%;兒科15張,占8.3%。住院不合理處方中,外科40份,占53.3%;內科20份,占26.7%;婦產科10份,占13.3%;兒科5份,占6.7%。255張不合理處方中,因應用時間間隔不當87張,占34.1%,居首位;用法用量不當居其次,58張,占22.7%;其他依次為無用藥指征,48張占18.8%;聯合用藥不當,33張占12.9%;用藥與臨床診斷不符,18張占7.1%;選擇溶媒不當,8張占3.1%;其他3張占1.2%。結論:針對基層醫院抗菌素使用存在的不合理情況,分析原因,并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可對危險事件加以防范,起到保障合理用藥的作用。
基層醫院 抗菌藥物 合理使用 調查 干預
抗生素在基層醫院應用較為廣泛,同時濫用問題十分突出,不合理應用除使藥物的不良反應加重外,還是誘導耐藥菌株產生的重要原因[1]。本次研究針對我區基層醫院抗菌素合理使用情況展開調查,并探討干預效果,現回顧如下。
1.1一般資料:2015年6~12月,隨機抽取我院及個別基層醫療機構門診處方1200張,其中560張為抗菌藥物處方,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6.7%;住院病歷300份,其中抗菌藥物220份,住院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3.3%。
1.2方法:依據使用的抗菌藥物的種類,展開分類整理統計,同時,依據《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13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抗菌藥物說明書及公開出版的書籍和公開發表的國內外文獻,對抗菌藥物不合理處方藥物用量、聯合用藥、配伍、用法等方面的不合理情況加以統計。同時,制定并實施干預對策,包括①成立由院長任組長的抗菌藥物整治領導小組,并制定章程,明確職責,對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檢查、干預和改進措施。②藥事管理組織有抗菌藥物管理小組,人員結構合理、職責明確;召開抗菌藥物管理小組會議≥4次/年;有全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管理、監測與評價制度;對醫務人員進行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培訓。③建立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監測與評價分析報告;參加地區或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和細菌耐藥監測網;醫院將臨床科室抗菌藥物合理用藥情況納入醫療質量管理考核指標;④建立本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的結果,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和抗菌藥物使用率不超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平均值;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20%;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60%;有干預前后分析報告,體現改進效果;⑤建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和管理實施細則、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有明確的限制使用抗菌藥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程序,實行責任制管理;感染專業醫師、微生物檢驗專業技術人員和臨床藥師能夠提供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技術支持;有本院檢驗、院感、藥學三方聯合完成的細菌耐藥情況分析與對策報告,至少每6個月一次;⑥有“特殊管理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評價標準,并實施監控和干預,臨床應用基本合理;藥學部會同醫務部門、質量管理和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對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管。每月至少抽查門急診處方100張、住院病歷30份,發現問題,及時整改;⑦手術室管理規范,認真落實《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和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做好感染預防控制工作;有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管理規定,對各類手術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進行規范管理;對外科系統圍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進行常規監控和有效管理,并有月報告制度;⑧醫院抗菌藥物采購目錄(包括采購抗菌藥物的品種、劑型和規格)向核發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部門備案;有特殊感染患者治療需使用本院采購目錄以外抗菌藥物,可以啟動臨時采購程序。
2.1不合理處方情況:門診抗菌藥物不合理處方180張,占32.1%,住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75份,占34.1%。門診不合理處方中,外科100張,占55.6%,內科45張,占25%;婦產科20張,占11.1%;兒科15張,占8.3%。住院不合理處方中,外科40份,占53.3%;內科20份,占26.7%;婦產科10份,占13.3%;兒科5份,占6.7%。見表1。

表1 不合理處方情況
2.2抗菌藥物種類:255張不合理處方中,青霉素類用藥頻率最高,占43.1%;頭孢菌素類居其次,占27.4%。
2.3不合理應用情況:255張不合理處方中,因應用時間間隔不當87張,占34.1%,居首位;用法用量不當居其次,58張,占22.7%;其他依次為無用藥指征,48張占18.8%;聯合用藥不當,33張占12.9%;用藥與臨床診斷不符,18張占7.1%;選擇溶媒不當,8張占3.1%;其他3張占1.2%。見表2。

表2 不合理應用藥物原因
2.4干預情況:針對存在的抗菌素不合理用藥問題,展開針對性干預,255張不合理處方均得到有效糾正,干預后共調查1000例患者,合理用藥率達80%。
本次研究結果示,門診抗菌藥物不合理處方180張,占32.1%,住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75份,占34.1%。門診不合理處方中,外科100張,占55.6%,內科45張,占25%;婦產科20張,占11.1%;兒科15張,占8.3%。住院不合理處方中,外科40份,占53.3%;內科20份,占26.7%;婦產科10份,占13.3%;兒科5份,占6.7%。255張不合理處方中,因應用時間間隔不當87張,占34.1%,居首位;用法用量不當居其次,58張,占22.7%;其他依次為無用藥指征,48張占18.8%;聯合用藥不當,33張占12.9%;用藥與臨床診斷不符,18張占7.1%;選擇溶媒不當,8張占3.1%;其他3張占1.2%。
除方法中干預措施外,還需重視:①明確抗菌素合理應用重要性:合理使用抗菌藥是在指征明確的情況下,對適宜的抗菌藥選用,并采用適當的療程和劑量將致病菌殺死,發揮控制感染的作用。同時通過各種措施的實施,使患者免疫力增強,防范不良反應,且對細菌耐藥性加以規避[2]。醫生需具備診治感染性疾病的經驗和基本的微生物學理論知識,依據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正確判斷病情。②用藥時間和療程:依據藥物半衰期t1/2對給藥間隔確定,通常給藥2~4次/d,療程3~7d為佳[3]。對t1/2段消除快的藥物,如青霉素,給藥間隔可適當延長;t1/2較長的藥物,如長效磺胺,給藥間隔可適當縮短,通常能口服者,不行肌注給藥,可肌注者,不行靜滴給藥。實際工作中抗菌藥以用到臨床癥狀消退72~96h,體溫、血象正常為宜,患者為重癥感染時,用藥時間可適當延長,若效果不佳,針對急性感染,在48~72h后,可考慮將藥物更換[4]。③聯合用藥指征和原則:聯合使用抗菌藥物是為促其協同作用發揮,減少或延遲耐藥性出現,增強療效。對聯用的適應癥嚴格掌握,通常以2種為佳,速效抑菌劑與繁殖期殺菌劑需避免合用,杜絕聯用同類藥物[5]。需對各類抗生素的藥效注意,配伍禁忌、藥動學特點、作用機制相同的藥物,不可聯用,以防出現拮抗現象,或毒性增強。聯用指征:單一藥物無法對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控制者;嚴重的病原體不明的感染;單一藥物無法對耐藥菌株感染尤其是醫院感染控制者;需長期用藥并對細菌產生耐藥性防范者[6]。④個體人群合理用藥:患者不同,抗菌素的療程、劑量、品種存在差異,如新生兒不可應用氯霉素,因其肝藥酶尚未發育完全,易造成灰嬰綜合征。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小兒需避免應用,此藥耳、腎毒性明顯。8歲以下小兒四環素類抗生素需禁用,以防出現牙釉發育不良或牙齒黃染;18歲以下者喹諾酮類抗生素需禁用,避免影響骨骼發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除對用藥劑量調整外,還需避免應用經乳汁排泄的藥物。針對老年人,因機體各項組織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變,需對肝腎功能定期檢查。⑤合理性預防應用:對患者出現細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正確評價,可為預防用藥提供依據;掌握聯合應用抗生素適應癥,通常以2種為宜,盡量避免聯用;注意藥物的合理配伍,依據不同感染,對用藥療程確定,以使血藥濃度達到安全、有效抑菌濃度。
綜上,針對基層醫院抗菌素使用存在的不合理情況,分析原因,并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可對危險事件加以防范,起到保障合理用藥的作用。
[1]李勇,吳學昆.抗菌素合理使用與預防用藥[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4):41-42.
[2]班華永.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的成因及干預情況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4(5):475-478.
[3]陸宏霞.某院圍手術期預防中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10-211.
[4]崔麗君,王來成.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0):93-94.
[5]馮艷霜,徐彥貴,高仲陽.我院96例第三代頭孢菌素注射應用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8,28(1):75-76.
[6]蔡志宏,邱明.門診部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河北醫藥,2007,29(7):753-754.
R978.1
B
1672-8351(2016)10-01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