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愛新 張建偉
摘 要:伴隨我國經濟發展與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當前社會對銅、鋅、鉬等有色金屬礦業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探究有色金屬礦的成礦地質特征,分析其找礦特點和發展前景,對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測開發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有色金屬;地質條件;找礦特點;成礦規律
中圖分類號:P61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8.096
所謂“有色金屬”,即為除黑色金屬外的相關礦產,具體包含以銅、鉛、鋅、鎳、鉬等為代表的重金屬,以金、銀、鉑為代表的貴重金屬和某些稀土金屬礦產為代表的相關資源。作為基礎性宏觀產業,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色金屬在城市建筑、工業制造和航天科技等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長期以來,我國銅礦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相對匱乏,工業用銅多依賴進口。對有色金屬礦產的成礦地質條件進行探究和分析,有助于科學探查、合理開發和利用地域有色金屬資源。
1 有色金屬礦成礦條件分析
以內蒙古赤峰地區銅礦資源形成為例,其大地構造位于華北板塊陸緣增生帶和地臺接觸帶,作為伴生成礦的燕山運動,主要包含斷裂、地殼隆起和巖漿活動,構成北東向斷裂與北東向火山構造。
從構造條件分析,其褶皺構造從中生代巖漿運動后,經剝蝕影響而形成,以查干布拉格區域為例,表征出向北東向10 km左右的次級褶皺,其向斜部分由紫紅色變質粉砂、板巖和細砂巖等構成,褶皺樞紐為北東50°~60°,因地形開闊并受剝蝕影響出露相對殘缺。
2 成礦規律分析
有色金屬礦的成礦規律分析主要包括控礦因素、找礦標志和成礦模式分析。其中,控礦因素涉及地層與內生礦產關系、巖漿與內生礦產關系、構造與內生礦產關系3類。
2.1 地層與內生礦產關系
上地幔、下地殼形成親硫元素為主的圈層,并以銅Cu、鋅Zn、銀Ag、鉛Pb元素為主;在二疊中晚期火山地層構成硫S、銅Cu、鉛Pb、銀Ag等化學塊;燕山晚期,通過造山運動巖漿上侵,造成有色金屬元素隨巖漿移動至地殼表層,構成相關礦區。
2.2 巖漿與內生礦產關系
礦體演化分壹中,利用巖漿的富集作用,在侵入雜巖體的接觸帶部分形成銅Cu、鋅Zn、銀Ag等有色金屬內生礦產;侏羅紀、白堊紀火山巖漿運動中,以綠簾石化、硅化、鏡鐵礦化、銅礦等多種礦產與火山運動密切相關。
2.3 構造與內生礦產關系
板塊運動伴生巖漿與地殼活動,形成北東NE、北北東NNE斷裂帶和長軸展布的火山構造,形成較理想的容礦空間。
從找礦標志方面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分布進行探究,巖漿穹隆部位內部或邊緣多伴生礦產分布,火山巖盆地等巖漿活動地區也具備成礦條件,同時,中生代侵入雜巖體、環形構造群以及二疊紀地層隆起區域也多為找礦標志。就成礦模式而言,分為構造-巖漿演化、構造-火山活動等模式。其中,構造-巖漿演化模式以巖漿侵入作為礦物元素遷移的必備能量,同時伴隨結晶分異、揮發迸出等形式,演變出親硫成礦的多金屬礦產分布;在中生代構造-火山活動中,巖漿演化分異引起易揮發礦漿與巖漿、礦產熱液離析,并在擴容構造中演化為熱硫化物礦床。
3 有色金屬找礦潛力分析
某區域劃分為3類找礦潛力分布區,即小型與綜合異常潛力區、礦化點與礦點綜合異常潛力區和有綜合異常的地區,但無礦點。
3.1 小型與綜合異常潛力區
地層走向為北北東向、向南東傾斜,區域內含隱伏斷裂與張性斷裂地形,分布有多火口構成的火山機構,局部次級斷裂交會與火山斷裂重合。該區域異常元素套合密實、應力強度大,且富集程度較高,異常元素主要為鉛Pb、銀Ag、鋅Zn與銅Cu。以某火山機構裂隙為例,其水系沉積物與土壤異常良好,成礦條件相對優越,有色金屬礦化強度較高,找礦潛力充沛。
3.2 礦化點與礦點綜合異常潛力區
該研究區內南北SN、北西NW走向破碎帶發育完全,地層走向為北東NE向,傾向為北西NW,分布有隱形斷裂帶1處,探明區內異常元素銅Cu、銀Ag礦點2處,規模相對較大、濃集核心顯著,且有銅、銀、鎢礦點分布。該區域被判定為二疊系地層,斷裂構造與蝕變明顯,化探綜合異常規模顯著。
3.3 無礦點綜合異常潛力區
出露為火山巖地層與燕山晚期花崗巖為主,其接觸帶散布有綠簾石、黃鐵礦和孔雀石等,某無礦點綜合異常潛力區內含北西向斷裂帶多處,區內異常元素多為銅Cu、銀Ag、鎢W,相比于鉛Pb、鋅Zn分布較少,其礦產規模與強度均為中度。區域弧形水系沉積物與土壤異常較為顯著,礦化規模適中。
4 結論
本文以區域有色金屬礦產分布為例,在闡述“有色金屬”概念、礦體成礦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對礦點分布進行了區域等級劃分,并詳細探究了個區域等級的地質背景條件、地球化學特征和找礦潛力,利用構造幾何學和構造演化歷史等方法探究地質礦體的物化運動特征,分析其與成礦因素間的關系,有助于加強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分類研究和合理開發。
參考文獻
[1]劉光鼎,涂光熾,劉東生.大興安嶺中南段一個重要的有色金屬資源基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3(5).
[2]黃力軍,文瑞德,陸貴福,等.烏奴格吐山銅礦物化探異常特征及外圍找礦[J].物探與化探,2004(5).
[3]馮明,梁慧社,巫正國.大地構造與中國區域地質簡明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4]牛樹銀,郭利軍,劉建明.內蒙古白音諾爾鉛鋅礦的成礦作用與找礦預測[J].專家論壇,2006(1).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