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淑珍
摘要:城鎮化沖擊著德州市鄉村原有的各種社會關系,引起了德州市鄉村文化各個方面的變化。如何避免文化遺產的破壞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城鎮化;鄉村文化;保護與繼承
鄉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作為我國行政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穩定與發展關系著社會的整體穩定與發展。
德州市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走出了一條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新路子,但在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面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需要認真的思考和應對。
一、德州市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困境分析
(一)價值觀念的改變形成了對鄉村文化的吞噬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鄉村社會的運行原本依靠一定的地緣、血緣關系以及村民之間濃厚的親情、鄉情和友情。例如婚喪嫁娶等一些鄉村禮儀就是需要鄉村眾多鄉民尤其是本家族成員參與的集體性活動,也正是這種集體活動以及平時彼此多年以來的往來聯絡維系著鄉民之間純樸的感情,彼此間也都能感受淳樸敦厚的鄉村氣息。
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老德州原有的鄉村風貌和人際交往規則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城鎮化使得鄉民脫離了原來的居住地,環境環境、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與原來有了很大的不同,鄉民們正在漸漸脫離原來傳統風俗和鄉間契約關系的束縛,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化的人際關系和交往規則,以及時尚性的消費文化,導致原有的鄉村文明與現代社會形成了很多的沖突和不適。有的人推崇鄉村文明“無用論”,有的人對價值觀念改變形成的鄉村文明保護問題而感到無奈。
(二)盲目性和急功近利形成了對鄉村文化的解構
城鎮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無疑是雙重的,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樹立現代化的觀念,共享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改善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城鎮化進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人們過分注重物質追求和經濟建設,忽略了文化傳承和精神建設的重要性,由此而產生的技術泛濫、文化同化和城鎮建設同質化問題,無疑使原本樸素、寧靜和特色鮮明的鄉土文化逐漸脫離了人們的視野,增加了鄉村文明傳承斷裂、被逐漸解構、甚至泯滅的風險。
二、鄉村文明傳承與保護缺失原因的深層次分析
(一)鄉土教育的失范
近年來,隨著“兩區同建”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文化教育的主客體在日漸弱化。就鄉村文化的傳承而言,青少年一代無疑是最主要的群體,然而他們更加向往的是城市化的文化生活和娛樂生活,對生育他們、養育他們的鄉土的認同感在逐年下降,對很多傳統習俗和文化底蘊同樣是知之甚少,形成了對鄉村文化的日漸脫離和教育傳承上的重大空白。很多年輕人受生活所迫,不愿意去學習和繼承那些無法帶來顯著物質財富的傳統藝術和工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土文化傳承人的日漸缺失。
鄉村學校作為特定區域內的重要機構,無疑在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這并沒有引起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究其原因,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教育,仍舊受到教育經費、師資隊伍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應試教育等不良思潮的影響,鄉村學校在鄉村文明化的傳承與教育功能被日漸忽視,導致鄉村學校的人文環境在整個現代化的價值序列中逐漸迷失,傳承鄉村文化、開展鄉村文化教育的功能也隨之弱化。
(二)重商趨利式的經濟發展形勢對鄉土文化的沖擊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并日趨多樣化和層次化,由此而引起的文化沖突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加上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物質至上”價值觀念的橫行霸道,使得鄉村文化顯得越來越“不值錢”,已經出現失傳或斷層的風險,對其保護與傳承形成了挑戰。
同時,由于鄉村文化的傳統性和局限性,使其很難與當前的經濟發展保持合拍。當前的農村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原本以宗族關系為核心的差序格局已經難以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趨勢和客觀需要,經濟利益正成為決定親疏關系的最大砝碼,那些只有潛在價值、缺乏經濟優勢的鄉村文化在重商趨利的鄉村外部環境下開始漸漸失去生命力,這也成了鄉村文化在城鎮化進程中遭到扼殺的重要原因。
(三)鄉土文化氛圍與保護制度的缺失
現代社會是一個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從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再到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無疑給鄉村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泛的途徑。但是,多媒體時代對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宣傳集體失語,我們已經很少能夠看到或聽到真實反映鄉村文化價值的文化題材了,社會對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的關注,主要放在了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上,而對于鄉土文化的保護卻嚴重忽視。
由于鄉村文化的保護在社會范圍內并沒有形成良好的氛圍,同時政府部門的重視力度也遠遠不夠,所以造成了德州市鄉村文化保護制度的缺失以及建設上的落后,使得鄉村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三、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舉措
(一)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長遠、科學地規劃
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首先體現在對傳統鄉村文化的繼承,對此地方政府應當給予更多的重視,增強鄉村文明保護的歷史責任感,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拓寬文化繼承與宣傳的陣地,避免民間傳統文化的斷層和傳承人才的無序流失。2009年,德州經濟開發區宋官屯街道劉集村舊村改造,為記錄歷史、留住鄉愁、教育后人,該村啟動村志編寫工作,經過6年不懈努力,2015年4月,村志出版發行。
(二)建立立體化的保護機制
德州的鄉村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如何對其進行保護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僅僅依靠個人力量或政府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根據鄉村文化保護的需要,明確鄉村文化保護的重點內容,以及組織結構設置中的各項職責,確保各項保護措施的貫徹與落實,逐漸建立起立體化的鄉村文化保護機制。四女寺是德州遠近聞名的千年古鎮。為了實現對其鄉村文化的立體化保護,武城縣政府綜合協調了各個團體復雜的利益關系,對當地所有引起干擾的工程和所有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都小心謹慎地加以控制,以保護自然環境中歷史性鄉村社區的完整性。四女寺鎮將按照“尊重歷史、保護生態、傳承文化、發展旅游”的思路,把以四女寺村為首的傳統村落融入全鎮整體發展規劃,更好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
(三)強化鄉土文明教育
鄉村文化的有效保護,離不開有效的鄉村文化教育,地方教育機構必須充分認識到當代區域教育的特征和使命,形成良好的鄉村文化保護氛圍。首先,全社會要加大對鄉村文化教育的報道和宣傳力度,以多種形式呼吁全社會對鄉村文化教育的重視,提高人們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讓學生走出學校和課堂去親身“感受”鄉村歷史,欣賞更好的傳統節目和手工藝制作方法,多接觸古建筑等遺址,增強學生對于歷史和鄉村文明的親近感和接受度。2015年,禹城市辛店鎮沙河新社區新建成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題鄉村記憶館,館內展示織布機、竹筐等近年來少見的老物件,保存了村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圖景和文化印記,實現了對當地民間手工藝、工藝作品、當地風俗習慣的最有效的保護。
(四)對鄉村文化的創新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鄉村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我們在對其進行繼承與保護的同時,更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進行更高層次上的發展與創新,進一步凸顯地方特色,提升當地鄉土文化的影響力,孕育出既有鄉村特色又有時代氣息的新文化,這已經成為對鄉村文明進行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樂陵市以小棗文化為切入點,豐富鄉村文明的內涵和職能,逐漸開發成了旅游資源,成為了樂陵市的一張名片,而且充分利用每年一屆的小棗節的契機,對自身的優秀文化進行更廣范圍內的傳播。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雖然給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很多挑戰,但同樣使我們意識到了對鄉村文化特色進行有效保護,并進行有效傳承和適度創新,已經成為破解鄉村文明保護困境的關鍵之策。在城鎮化進程中,我們只有實現鄉村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有效統一,才能真正迎來鄉土文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