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黑腐病的防治

甘藍黑腐病是危害甘藍的一種重要病害,從苗期至結球期都可發病,多在9月下旬—10月上中旬重發,往往給菜農帶來嚴重損失。
甘藍幼苗染病后,子葉呈水漬狀,病葉自葉緣頂部凹陷處開始變黑,病斑以葉脈為中心擴大,后期病葉枯萎垂下。結球后的甘藍發病時,葉球上生出淡黑色病斑,局部葉脈變紫黑色并逐漸擴大,但不會軟化腐敗。甘藍根莖染病后,導管部變黑漸腐,根莖內生出空洞。剖開染病球莖可見:維管束全部變黑或腐爛,但無臭味,干燥條件下球莖呈黑心或干腐狀,這一點區別于甘藍軟腐病。
該病初侵染源為帶菌種子和土壤中的植株病殘體。該病原菌可存活2~3年,通過灌溉水、農事操作及害蟲危害傳播蔓延。此菌生長適溫為25~30℃,最低5℃,最高39℃,耐干燥。因此,溫度高、播種早、管理粗放、害蟲防治不及時的田塊發病較重;高溫高濕,重茬連作,土壤排水功能差,氮肥施用量大,有機肥、鉀肥、微量元素肥等施用量少,土壤微生物環境不平衡等,有利于該病原菌的存活及繁殖。
1.種子消毒。播種前可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或用50%代森銨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浸種15分鐘,或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倍液浸種2小時。浸種完成后,用清水漂洗4~5次,晾干待播。
2.農業措施。選用抗病品種。重病地應與非十字花科蔬菜進行2年以上輪作。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適當增施鈣肥、鎂肥等。采用高畦種植,合理密植。適時播種,適期、適度蹲苗。合理澆水,避免過旱、過澇,及時防治地下害蟲。農事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減少傷口,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收獲后清除田間植株病殘體,減少來年菌源。
3.藥劑防治。育苗前,可用50%代森銨800~1 000倍液噴濕苗床土壤或用50%多菌靈800倍液澆灌苗床。發病初期,可選用14%絡氨銅水劑6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6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每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李智廣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農業技術推廣站4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