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毅 田燕敏
上古骨器拾珍
□ 滿毅田燕敏
骨器,廣義上說,就是用動物的骨骼(包括動物的角、牙等)制作出的生產生活工具。人類使用骨器的歷史一直可以追遡到上古。上古骨器在歷史學、考古學研究上占有極其特殊的重要地位。
這些帶著玉石般幽幽光澤的骨器,每件都有無盡故事訴說,每件都來之不易。如果它們是取自鷹的翅骨,那么它們就曾在大風里歌唱過; 如果它們是取自奔跑在草地山川的羚羊腿骨,那么它們就清飲過幾萬年前的花香鳥語。而這一切的一切,當人們細細揣摩時,仿佛在追尋數千年前祖先的呼喚,并激發我們探究的愿望和深邃的思考,從而獲得遠古文明的啟示。
骨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棱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一般使用鷲鷹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肅等省的藏族牧區,是牧民們就地取材的一種民間樂器。根據鷹大小及品種不同,骨笛粗細長短也有區別。
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樂器是屬于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骨笛,長約20厘米,上有七個同規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8000多年的歷史。1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首位。它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現在還能吹奏的古樂器實物,中國管樂器的鼻祖。
紅山文化鷹骨笛(圖1)骨笛長約19、外徑3 ~3.3厘米,其上開七孔,背面另有一音孔,音孔直徑約1厘米,在底端處還有兩個約0.2厘米相對的小孔(圖2)。兩端均陰刻兩道弦紋。是用飛禽類的肢骨制成,已經石化。此骨笛只能確定出自內蒙,難以考證出土確切地點。依據考古學資料,材料類比學的方法,可確認該骨笛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的樂器,距今約6500年。此骨笛制作規范、精美,樂孔分布均勻。器身呈黃褐色,包漿油亮潤澤,表面亦有實用痕跡。此骨笛直徑較大,有足夠大的共鳴腔,聲音也更為沉穩宏亮。這件紅山文化時期樂器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樂器文化特別是紅山文化時期的樂文化,增加了一件實物資料。對這支骨笛的研究,也使我們重新審視古人類科技發展水平和古代人類的社會形態及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該骨笛保存接近完美,值得珍視。
商代的骨、角、牙器制作與利用習俗的風行,在考古材料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鄭州紫荊山、殷墟北辛莊、大司空村等地制骨作坊的發現,鄭州二里崗、殷墟文化時期諸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骨、角、牙制品、半成品和器料,殷墟十幾萬片有字卜骨和其它無字卜骨的發現等等都充分說明商代的骨、角、牙制作業的發達、興盛是此前時代無法比擬的。僅以殷墟的出土現狀,便足以說明商代骨、角、牙器的制作規模宏大,應用的成熟程度極高。

圖1

圖2
商代骨質神人像(圖3、4)通高約7厘米,虎骨制成,采用圓雕技藝,原始古樸,面部造型較為寫實,五官分布清晰,雕刻技藝高超。特別之處在于其雙眼內各鑲嵌一枚銅釘,使雙目更具神采。肢體雕刻清晰簡練,如此完整的骨制人物圓雕作品極其稀少,這樣的造型應該是當時的巫師祭祀用器一類的人物造型可以辟邪。上部穿孔以供佩戴。虎骨雕作品大多為配飾,舊時傳說虎骨可以辟邪。此器表現出遠古時期人們對大自然神秘的一種向往和崇拜,可謂是神中有靈,引人深思,具備歷史文化價值。保存完整,世存稀有。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它距今約5250~4150年。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的獨特標志,它像人,又像獸,神秘而詭異,其復雜和精細的程度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神人獸面紋的完整圖案自1986年在浙江余杭反山首次被發現以來,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它代表著什么?有什么含義?學術界沒有一致的看法,至今仍在爭論。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圖案代表著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愿望,是良渚人不斷進步向前發展的精神支柱。換句話來說,它代表著良渚人的吉祥與幸福,代表著良渚文化時代那段遙遠的歷史。
考古發掘表明,凡是等級較高的墓葬,在出土文物器表面積較大的器物上,很有可能現出神人獸面紋圖案,但實際上有完整圖案的并不多,大多數是簡化圖案,且目前所見主要出現在玉器上。因此有人認為雕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器物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然而,筆者認為神人獸面紋既然是良渚人的族徽,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器物必定與良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用于祭祀和陪葬,還應用于軍事、經濟、文化活動等方面。這個圖案不僅裝飾在玉器上,還裝飾在象牙、獸骨上,而且刻有這種圖案的獸骨的年代可能比玉器更久遠,因前者全部采用陰線雕刻和淺浮雕工藝,而后者的雕刻技法更成熟,出現了透雕工藝。相比之下,骨雕的雕刻技法更原始,出現的時間應更早。
良渚時期的權杖(圖5)整器通長25、最寬處9厘米,應為牛的下頜骨。紋飾圖面長約8、寬約5厘米(圖6)。器形完整,保留有原始的臼齒(圖7)。器身細雕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組合圖案,采用陰線刻紋飾,為典型的良渚文化圖騰。在放大鏡下觀察,這些細如發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刻痕連接而成,這也是鑒定良渚文化器物的主要依據之一。其精細繁密程度絕不亞于任何一件精美玉器上的雕刻。良渚文化時期,細陰線條雕刻方法奇特,一般由無數條斜線組合而成,線條細致而不規則,保留下明顯的手工加工工藝痕跡,與現代仿制品的機械痕有明顯區別。此骨器應該是上古部落祭祀的神器,等級極高。無論人像或獸面,都有兇猛逼人的氣勢,給人以神秘、威嚴的感受。縱觀目前出土的良渚器物,此件在其中亦可算上等。

圖8

圖9

圖10
動物骨頭的骨質層比較薄,在上面雕刻淺浮雕圖案要極其小心,萬一刻錯便前功盡棄。雕刻如此精細復雜的圖案不僅要有專門的工具和專業的人才,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良渚人具體是用什么工具、在沒有放大鏡的情況下,如何把這個如此復雜的圖案雕刻出來,至今仍是個謎。良渚工匠能在如此小的范圍內刻出非常精細繁密的圖案,出神入化,被世人譽為鬼斧神工。
滾筒印章是古代近東地區具有獨特形式的印章,通常刻有“圖案故事”,產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近東地區,具體位置在現今伊朗西南部的蘇薩和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烏魯克。滾筒印章的出現與后來楔形文字的發明有著密切聯系。
公元前第8千紀的敘利亞已經有用圓形印章在泥板上做標記的先例,當時主要用作裝飾品和巫術。前第6千紀中葉,伊拉克北部的人們用印章在黏土塊或盤子上印出直線形的圖案,用以不同事物間的辨別。前第4千紀的時候,滾筒印章出現在南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和伊朗西南部的埃蘭。印章的產生先于文字,同時因為雕刻石質印章要用到金屬,所以它與冶金術出現于同一時期。從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時代到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3000年里,滾筒印章的應用比封印更為廣泛。但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封印成為主流,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圓筒印章已不再被使用了。原因在于書寫在莎草紙和羊皮紙上的阿拉米亞語取代了書寫在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滾筒印章只適應于黏土板,所以被封印完全取代。
滾筒印章按照其功能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為實用性功能印章;另一類為非實用性功能印章。實用性功能是指印章的信用憑證功能,包括標明所有權、公證法律事務等;非實用性功能是指印章所具有的護身符箓趨吉避禍、飾物裝飾以及起到社會整體認同的功能。印章常被認為具有神秘的力量,具有護身符平安驅邪、反對邪惡勢力與病魔的功能。滾筒印章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滾筒印章(圖8、9)高度約3、直徑約2.5厘米,為鱷魚尾椎制成,沿中心軸鉆一通孔,用繩子穿過便于佩帶。色呈深褐色,包漿醇厚,已經完全石化。器表雕刻人與獸搏斗的競技場面,以及覲見畫面(圖10)。鑒定為距今約4500~5500年左右的蘇美爾王朝時期。這枚滾筒印章的珍貴之處在于年代久遠,做工精細,品相一流。材質獨特珍稀,因骨制品的材質特性,與石器、金屬、寶石類等制品相比,較難保存,故更為珍貴。與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等館藏同時期滾筒印章相比,此滾筒印章圖案更復雜,材質更珍稀殊為難得。
對上古骨器的收藏在民間是一個很小的群體,只有少數對人類上古歷史有深入研究的藏家目光獨到,對其具有濃厚的興趣。而即便如此,骨器價格近幾年仍扶搖直上,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筆者出身收藏世家,對金銅造像、骨器的收藏與鑒賞有二十余年的實踐經歷。謹以此文呈獻于讀者,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責任編輯: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