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宿松縣廣播電視臺,安徽宿遷246500)
縣級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創新的現狀和對策
張亞軍
(宿松縣廣播電視臺,安徽宿遷246500)
在多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傳統的電視媒體的新聞節目在進行一場時不我待的改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縣級電視的新聞節目由于體制、條件、設施及從業人員的素質等,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
縣級電視臺;新聞編輯;地方特色;創新意識
新春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三家中央新聞單位時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責任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遵循習總書記精神,基層電視臺的的新聞輿論工作有了更高的標尺。如何做好對精神的貫徹落實,新聞編輯工作迫在眉睫。新聞編輯工作,是新聞播出的第一道工序,是新聞播出的第一把關者。尤其是多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傳統的電視媒體的新聞節目在進行一場時不我待的改革。現在的新聞都能夠實時傳播新聞。縣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的熱度,較之過往可以說風光不再,要保持好這一主流陣地,唯有創新才有生命力。
縣級電視臺客觀的軟硬條件決定了自身的發展空間,面對縣域內的受眾,提供不了更多的重大事件,相比較只是平平常常,波瀾不驚的小新聞,大量的是縣里領導工作性報道。但縣級電視臺的立臺標準是和國家、省、市電視臺一致的,既是黨委政府的代言者,也是老百姓的代言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縣級電視的新聞節目由于體制、條件、設施及從業人員的素質等,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
(一)定位不準
從現在的節目編排可以看出,雖然各級有明確的規定,但現實中一定程度上難跳出轉播臺的框框,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娛樂節目,大都是轉播省或國家電視的節目。迫于生存壓力,有的甚至廣告多于節目,且廣告節目低俗,令受眾難于接受。對于這種功利心過重的形式,群眾不滿意,政府不肯定。
(二)特色不明
縣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在編輯過程中由于理解不透、把關不準,在制作過程中就顯不出自身的特色,主要是新聞編輯對當地的政治和民情缺乏理解和把握。同時我們的縣級電視新聞制作基本就是國家和省級電視臺的復制品,語調、文字表現力、敘事方式都象一個模子刻出來一樣,沒有自己的元素。
方向不清
新聞的最大功效就是傳播好聲音,傳遞正能量。但從現實的新聞節目里來看,這種方向感不足、感染力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一個懶字。在縣域這個小范圍內,自以為是,懶得去創新,懶得去鉆研,懶得去挖掘題材,在這種方式的操作下,感染力何來。
(一)業務技能不足
現行的縣級電視臺由于自身條件制約,人員基本是記者改行或中途上崗者,沒有專門的科班出身,即使是專門學校畢業也沒有工作經驗,就我縣及周邊縣來看,都是做記者做了10多年,再改行來做編輯,沒有專業基礎和技能。正因為專業水平不夠好或者是從業人員的外行人員較多,直接地影響著新聞節目的編輯工作。
(二)報道形式呆板
現時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一個資信發展日益更新的時代,許多新聞事件讀者和觀眾都會在第一時間看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時的縣級新聞播報形式還是一塵不變,傳達會議,播報好人好事好收成,究其原因,同新聞編輯的體制機制相關聯外,最重要的是新聞編輯的創新思維。
(三)受眾心理生疏
作為縣級的電視臺,會議新聞往往會占較大的比例,但對于許多觀眾來說,老百姓需要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新鮮感人的事情,因此,造成受眾對現在的新聞節目親近度較遠,無法架起節目和觀眾之間的有效溝通橋梁。
(一)新聞要做到有地方特色
對于做新聞而言,新聞傳播的就是一個新字,而縣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始終要做有地方特色的事。要求必須是記者走基層得到的原生態的新聞事實,找好稿、寫好稿。敢于真實傳遞群眾的呼聲而不簡單地起傳聲筒的作用,才贏得了受眾的喜愛。
(二)新聞要創新播報形式
地方電視的新聞節目,是對當地的觀眾而言。盡管所在地的觀眾量不會很大,但其影響力也是不可忽視的。而要做好新聞節目,一定要創新現行的播報形式。
(三)新聞要注重角色定位
作為縣級主流媒體,必須嚴格按照黨的48字新聞觀來進行新聞立臺,努力當好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橋梁和中介者角色,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
新聞編輯工作是對新聞宣傳的加工和提升。好的新聞編輯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和功效,這就要求從業者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質素,更要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和百姓情懷,既要傳遞好黨和政府的各種決策決定,也要傳遞好黨和政府想要的群眾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創新新聞節目,才能讓受眾者更好地接受來自不同渠道的聲音。
G222
A
1005-5312(2016)29-0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