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宣松
摘 ? 要:一件完整的創作,無論從造型、裝飾都應該和內容是渾然一體的。創作者要有天資、才情,外加鉆研傳統,多看傳統優秀實物及圖片,從中提高修養、充實底蘊、豐富構思、不斷更新。
關鍵詞:紫砂;藝術;創作;傳統;造型
中圖分類號:J52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042-01
宜興紫砂陶藝術起源于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至今,已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她的使用性;另一個便是她的藝術性。無數的紫砂藝人經過不斷地研究、改進,逐漸地將紫砂的這兩個特性完美融合。比如,時大彬,他摒棄了傳統藝人的匠氣,在小壺上下足功力,使其所做之壺更加符合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又如,陳曼生,他雖不制壺,但他與楊彭年兄妹合作的“曼生十八式”,在造型設計和裝飾上都極具美感,影響甚為深遠。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宜興紫砂壺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本文簡單地從紫砂的泥料、紫砂壺的分類,以及養壺的學問三方面探討宜興紫砂的獨特魅力所在。
宜興紫砂藝術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支,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被世人所接受和喜愛。它的獨特魅力是以它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成形技法、質地表現出來的,這種獨特性尤其以紫砂壺為代表。 紫砂壺,這種用紫砂泥做的壺,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藝術感染力呢?因為一方面它是一種文化形式;另一方面是它獨特的成形技術在紫砂藝術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紫砂藝術獨特的藝術風貌。大江東去,浪淘沙,卻淘不盡這泥丸小壺的精巧。“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自宋以來,紫砂的優雅深深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記。對于紫砂的未來與發展,本人作為陶人,想從紫砂器型的設計上闡述一下觀點。具體地說就是要“保持傳統與適度創新”,這是紫砂繼承和發展的要義。
適度創新是把握文化發展脈絡的需要,文化是一條不斷開拓的路,是一條流動的河,是跳動不息的脈絡。“流水不腐,戶樞不蠧。”正如我們所知的,文化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種創造與表達,只有時刻把握文化的發展脈絡才能緊扣文化藝術的本質特征,保證其具有不竭動力。作為一名紫砂藝術工作者,在這個時刻必須要神清目明,要清晰地把握好文化發展的主要線索,并以此為基礎,注入時代的新氣象,而非不辨方向,或誤入文化的歧途和陷阱,或所謂的自辟新路,虛張聲勢,另立門戶。適度創新是引導紫砂從業人員提高審美意識的需要,歷史上很多紫砂前輩的作品,在某些形制的創作上已經達到了巔峰的同時,留有濃厚的時代信息與審美傾向。當然我并不反對紫砂創作者去臨摹歷代大師的經典作品,感悟其中的高超技藝與氣韻,但如果一味地走老路,遲早是一條道兒走到黑,紫砂的前途也就不容樂觀。
人們常說藝術的發展,在于不斷的創新。此話不錯,但關鍵如何創新,怎樣創新,在什么基礎上創新,有人認為西方藝術是當今藝術發展的基礎,現代陶藝是當今紫砂壺藝的主流,然而要知道,就文化也好,藝術也罷,都有著地域性、民族性的問題,任何一方的文化藝術都不可能替代另一方。就不同藝術而言,雖在某些方面有著相互聯系,它總是獨立存在的,如中國畫的特點,中國書法有其自身的特色,它無論從材質的運用上,技藝的處理上,審美的觀念上等都有它獨到之處,是任何藝術都不可代替的。而紫砂壺藝不僅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且與其它陶瓷藝術又有著不同的地域特色、材質特點和施技手法。所以,現代陶藝的運用,也只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提高。
適度創新是強化人們審美內含的需要,當下,是電腦時代,是信息時代,人們的審美內涵,因信息攝入量的增大,事實上正在受到沖淡。沒有味道的文化是可憐的,是沒有長久生命力的。而現實中隱含著審美貧枯的危機,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必須對此嚴重關注,要認識到美總是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總體意識和精神、群體的理念和理想緊密聯系的,并結合自身優勢,努力強化人們的審美內涵。一把好的砂壺,是集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體的,是火與土的藝術,每一件經過高溫的燒制收縮,不可能產生一模一樣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觀能動的創作激情,就沒有流淌的自然美,無法讓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藝術涵養造詣的表現。
?紫砂文化的厚積是紫砂的驕傲,是宜興的驕傲,是中國的驕傲。而作為當代陶人,應責無旁貸地擔當起紫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之重任,正確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一件完整的創作,無論從造型、裝飾都應該和內容是渾然一體的。創作者要有天資、才情,外加鉆研傳統,多看傳統優秀實物及圖片,從中提高修養、充實底蘊、豐富構思、不斷更新,這是作壺人內在應具備的條件,這樣的創作精神才能旺盛。然在當今壺藝創作中的現象,許多有關傳統與繼承和創作關系的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