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孫順順



[摘 要]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課程已經大規模進入大學講壇。直接以馬克思主義命名、以完整面目出現的并不多見,大部分是分散寄身于社會主義史、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進化史、哲學史等名目之下。這一現象與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席卷思想文化領域的大背景密切相關。在當時政治環境不利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能頑強地存在于大學課程中,為當下馬克思主義教育提供了兩點啟示:一是應強化馬克思主義課程的學理性;二是應繼續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析功能。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學課程;專業課;學理
[中圖分類號]G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3-0068-06
眾所周知,1949年以后馬克思主義逐漸在高校理論課程中占據中心地位,成為主流話語。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已經進入大學講壇,在高等教育中生根。1930年代,作為一種社會科學理論(主要是社會學、經濟學)的馬克思主義被不少大學列入了課程表。一批對馬克思主義研究有素的教授學者熱衷于開設和講授相關課程,頗受青年學生的歡迎。本文主要依據《民國史料叢刊》中高等教育部分的數據信息,試圖對1930年代大學開設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的情形進行粗略的考察分析,并尋求對當前高校教育的一些啟示。
一、1930年代大學課程中的馬克思主義概況
在1930年代,作為馬克思主義發源地的北京大學開設了一些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課程。1935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系開設“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教授人是秦瓚,“本課為研究科目,注重與習者之自修而加以輔導,所擬定之范圍如下:(一)馬克思的哲學;(二)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三)馬克思的批評者,參考書隨時指定不具載”[1]255-256。北平師范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開設“唯物史觀”課程:“本門研究之內容為(一)唯物論在馬克思學說中之地位(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三)各社會形態之發展與唯物論(四)唯心論與唯物論之異點等”。公民副科開設社會學課程,講授“社會學內之重要理論與事實,如社會形態、社會起源、社會演化、社會問題等”[2]165,228。但總體說來,直接以馬克思主義命名、以完整面目出現的并不多見,大部分是分散寄身于社會主義史、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進化史、哲學史等名目之下。
首先為數最多的是社會主義史。其教學內容或將社會主義的發展與勞工運動、社會改造聯系起來,或將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學說來介紹。詳見表1。
其次是經濟學科目中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這些經濟學、經濟史課程中包括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容。詳見表2。
再次為政治學中涉及的馬克思主義部分。在此,馬克思主義主要被作為一種政治學說和政治思想來講授。詳見表3。
復次為社會學科目中的馬克思主義。此部分主要涉及的還是社會主義,另有社會發展史的內容。詳見表4。
最后,在哲學史課程中也存在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主要是唯物論和辯證法。詳見表5。
此外,還有一些專門領域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如教育領域,1934年北平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系開設的近代教育思潮課程中就包括唯物主義的教育思潮[2]103。1930年暨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開設的近代教育思潮課程中包括“(四)社會主義”[13]170。這里就不再詳舉了。
二、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大學課程中廣泛存在的原因分析
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夠大規模地進入大學講壇,大學課程為什么存在如此眾多的馬克思主義相關科目,而且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這與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思想文化界的聲勢和影響力相關。1930年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的特殊時期。1927年大革命結束后,共產主義運動轉入低潮期,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功能有所減弱。政治運動的低潮卻造成了思想運動的高潮,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學理價值日益為人們所看重,成為新興社會科學中的主角。正如時人所言,從1927年到“九一八”事變期間,“雖是共產主義事實在中國失敗之時,卻是共產主義理論在中國勝利之時。這是共產主義思潮在中國登峰造極之時。”[27]在外部政治環境極為惡劣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像一陣旋風一樣迅速席卷了整個思想文化界。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系統傳播的最主要標志即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著作的大量翻譯出版。據統計,1928—1930年,全國翻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就達近40種之多[28]。除以單行本發行原著外,編譯馬克思的文章的文集也不斷推出。1930年4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辯證法經典》,由程始仁編譯,收錄馬克思列寧有關唯物辯證法的文字10種。此外,介紹評說馬克思主義的論著也紛紛涌現,上海泰東書局在1928—1930年出版了一套“馬克思研究叢書”,共10冊。總之,名目繁多,數量龐大。
馬克思主義的熱潮是在一種極為不利的政治環境中出現的。當時國民政府推行文化專制,打壓具有左派傾向的書刊的出版發行。1929年6月,國民政府又連續頒布了3項查禁書刊的法令,即《查禁反動刊物令》《取締銷售共產主義書籍辦法》和《取締銷售共產書籍法令》,對不合國民黨當局意識形態的書刊要求一律查封。隨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在《宣傳品審查條例》中明確規定:“宣傳共產主義及階級斗爭、宣傳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及其他主義,而攻擊本黨主義政綱政策及決議”“反對或違背本黨主義政綱政策及決議”的宣傳品為“反動宣傳品”[29]75。1930年頒布了《出版法》,1931年10月頒布的《出版法施行細則二十五條》,作了具體規定。同年11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頒布《宣傳品審查標準》,1934年又公布《圖書雜志審查辦法》。依據這些條文,當局查禁了大批具有共產主義傾向的書籍。僅1931年被查禁的此類書刊就有200余種。1936年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印發的《中央取締社會科學反動書刊一覽》,查禁676種,1929年至1935年中以“共產黨刊”為罪名查封的有近500多種,其中包括不少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在馬克思主義作品被列為禁書的情況下,仍能不斷刊行,顯示出馬克思主義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30]288-289。
這種局面的出現,首先與當時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上升有關。此前,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學術界一直受到排斥和敵視。但1929—1930年的世界大蕭條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危機扭轉了這種狀況。馬克思的歷史判斷得到了證實。“1929年的大蕭條結束了無視或蔑視地排斥馬克思主義的時期。1930年以后,馬克思主義影響廣泛擴展,即使那些否定馬克思主義歷史解釋的歷史學家們,也不得不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重新考慮自己的觀點”[31]32。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愿望相當強烈,行動相當自覺,西方學壇的風吹草動,立即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學術氣候。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的獨占鰲頭確實是時代使然、環境使然。
其次,馬克思主義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權威,被視為最先進的科學。時人指出:“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全世界上占著勝利,在社會科學上不必說,就是在自然科學上,也是如此。只有根據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然科學方能獲得穩固的基礎,脫離現在西歐資產階級自然科學的危機,而進入新的發展的階段。馬克思主義已經證明是貫通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思想的唯一正確的基礎。”[32]21馬克思主義在科學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時人的眼中,“整個科學只有依據于馬克思主義之上,方能得著穩固的基礎,社會科學無庸說,即使自然科學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發展上最偉大最具體的結晶物。近代歷史的發展以及科學的進步,完全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力,正因為他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斗爭的理論而且還是科學上唯一正確的理論。”[33]“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化最高發展的結晶,是科學發達,科學方法應用之結果。”“唯物史觀在中國已具有最大的權威。”[34]
再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理論提供了一種前景美好的社會改造方案。近代以來,中國為追求獨立富強,先后從器物、制度、文化等層面改造舊社會,但都未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功。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的主張超越于政治革命、文化革命之上,能提供一種最徹底的解決方案。另外,社會主義蘇聯的建設成就也似乎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正在變成現實。因此,馬克思主義獲得了大批知識分子的信從。
由于以上原因,國共分途之后,馬克思主義不但沒有蟄伏地下,反而扶搖直上。“1928至1932年一短短時期中,除了普羅文化的口號而外,便是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之介紹。這是新書業的黃金時代,在這時,一個教員或一個學生書架上如沒有幾本馬克思的書總要被人瞧不起了。”“舊哲學雖然仍在某些講壇上有其勢力,但一般的學者,都自動地轉變了。而新哲學在有個時期,有些地方,已由民間爬進了大學,甚至在課程上都列有辯證法那樣的科目。如果口里不講幾句辯證法或唯物論,一定不受學生歡迎”[35]。親歷者何茲全回憶說:“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學術界,思想界,史學界,我的感覺都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獨步天下的時代。上海的新書店,如雨后春筍,出現很多,都是出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書。舊的老牌書店,如商務,如中華,都一時黯然無色。老的學術界,思想界,史學界有影響的學者,如胡適等,一時都只能退避三舍。”[36]
1930年代大學講壇上的馬克思主義熱潮與1949年后全國范圍的馬列主義學習運動存在巨大差異,產生背景也全然不同,但毫無疑問,1930年代的熱潮給當時的青年學生提供了一次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其意義是不應被低估的。
三、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進入大學課程的兩點啟示
一是應當強化馬克思主義課程的學理性。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進入大學講壇,由于馬克思主義尚處于在野地位甚至非法地位,所以并無行政力量的強力推動,然而它卻廣受青年學生的歡迎,對青年學生的思想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當時的馬克思主義是作為專業課而不是思政課而存在的。當時的馬克思主義內容分散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科目之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派學說而存在,并不凌駕于其他學理之上。再者,由于馬克思主義是專業課,所以是可以自由討論的,是可以批評的,是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的,不存在強制灌輸的問題。1949年后,出于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馬克思主義教育越來越走向思政課的軌道,甚至原本屬于專業課的部分也思政化了。這種傾向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如果能將專業課與思政課作合理區分,特別是加強思政課的學理性,可能對提升當前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有所助益。
二是應當繼續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析功能。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廣受知識分子的追捧,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由于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在野地位,馬克思主義者對國家社會存在的種種亂象予以無所顧忌的抨擊針砭,深得人們的共鳴。馬克思主義成為分析認識社會問題、社會矛盾的一種利器。今天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已全然不同,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和社會功能并沒有喪失。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中經濟基礎的作用,重視各階層、集團的利益關系,這對分析當前的社會仍然是有效的,比僅從經濟規律、市場規律著眼要深刻得多、高明得多。當前要保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力就必須與實踐密切結合,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當代社會、當下問題。
[參考文獻]
張研.國立北京大學一覽(1935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6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67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北平民國學院二十二年度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6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北平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6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一覽(1934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65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私立中國學院概覽(1934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7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復旦大學章程(1929年度)[M].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館藏.1929.
張研.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一覽·法學院概況[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82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私立金陵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85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私立之江文理學院一覽(1937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87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學院課程一覽(1930年度)[M].全國圖館文獻縮微中心館藏,1930.
張研.私立大夏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92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暨南大學一覽(1930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9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武漢大學一覽(1931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95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廣西大學學生便覽(1937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96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安徽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10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安徽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10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安徽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10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北平中法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7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交通大學一覽(1936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77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一覽·商學院概況[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8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8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青島大學一覽(1931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9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中山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97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國立廣東法科學院概覽(1934年度)[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99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張研.安徽大學一覽[M]//孫燕京.民國史料叢刊(第1088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劉炳黎.最近二十年國內思潮之動向[J].前途,1937,5(7):9.
李德謨.關于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中文譯著書目試編[J].新思潮,1930(2、3合刊):288-29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宣傳品審查條例[M]//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文化·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中央取締社會科學反動書刊一覽[M]//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M].楊豫,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史先民.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綱領[M]//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資料選編.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梁平.中國社會科學運動的意義[J].世界文化,1930,創刊號.
余沈.經驗主義的,觀念主義的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經濟論[J].讀書雜志,1933(3):2.
譚輔之.最近的中國哲學界[J].文化建設,1937,3(6):2.
何茲全.我所認識到的唯物史觀和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聯系[J].高校理論戰線,2002(1):36.
[責任編輯 祁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