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柏
摘 要: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經營管理能力、法律法規意識,才能在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實現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
關鍵詞:新型農民;職業培訓;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9C-0072-01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三年聚焦“三農”問題,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農村發展、新型農民培育的重視。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有文化、會經營、守法律的新型農民,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加強對新型農民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現代農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基礎和關鍵。
一、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農業和農村建設不再停留于原來會種地的層面,而是要在科技引領下發揮土地的最大價值,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新型農民必須具備科學文化知識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才能實現創收。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正是提高新型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措施和途徑,通過培訓,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讓他們通過培訓轉變意識,提升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新型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農業的基本要求。大多數農民只是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還有部分農民連義務教育都沒有接受,由此可見,他們的文化素質較低,更不要說他們的科技素養了。因此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時,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要立足現實,不用專業性的語言,用通俗易懂、形象直觀的形式調動起參訓人員的學習熱情,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培養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夫”,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亟需得到提高。針對農民市場經濟意識薄弱、經營和管理理念落后的現狀,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轉變他們的思想,實現粗放性初級成品生產向精細化產品加工的轉變,實現高投入低收益產業項目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項目的轉變,這樣才能幫助新型農民走創新發展之路,從而促進農村的發展。
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于結合本地特點走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這樣避免了各自為中心提升不了競爭力的問題,又解決了數量和質量上的不足造成供銷脫節的問題。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培訓教師要根據本地發展的特點,引導農民通過農業合作社等形式整合本地資源,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做強、做精”的思想為指導,走出一條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當集約化生產具有一定規模之后,對于農民的經營管理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則可以具體化,避免了總體培訓時的“大而全”,針對不同的個人,可以實現“小而精”,從而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同時對農民的培訓還可以從綠色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角度進行,如指導農民打造特色生態園,將原來的種植園改為市民的采摘園,這樣既可以滿足市民的好奇心理,又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在經營管理方面還需注重宣傳,從質量和品質上贏得市場,實現通過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素質,發展好專業化、高效化、規?;默F代農業。
三、增強農民的法律法規意識
新型農民要具備基本的法律素質,既要知法、守法,還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讓廣大農民深刻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這對農民來說能夠維護自身利益,對于農村穩定來說也有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農民法制觀念淡薄的現象,這對于維穩和農村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通過普法培訓等形式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非常必要,這也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對農民的普法教育要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培訓一些關于農村農業的一般性法律法規,農民參與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商業性法律法規,刑事或民事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規。在培訓時要結合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達到普法教育的目的,激發農民群眾學法、知法、用法的熱情。同時對于普法教育和培訓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可以通過集中培訓的形式,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知識競答、節日表演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樣才能使普法教育收到實效,也才能增強農民的法律法規意識,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總之,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經營管理能力、法律法規意識,才能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實現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武志峰,郭利偉,楊英華,楊春.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培訓體系構建的對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8).
[2]周雷.新型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8).
[3]羅軍,盧聰杰,李敏騫.淺析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民培訓[J].當代經濟,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