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寧 王嘉靜
摘 要:本文以南京曉莊學院為例,以對陶行知先生歷史的傳承對比找到適切共同點,從物質、行為、精神三方面深入發掘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著力點,力圖構建當今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模型雛形,并結合陶行知思想對南京曉莊學院目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整改意見。
關鍵詞:陶行知;校園文化;教學做合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9C-0082-02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創新品格和價值取向。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手段,能通過特定的人文環境的熏陶,將其長期培育和沉淀的傳統轉化為該環境中人們共同的觀念追求、價值標準、行為規范,從而不斷作用于校園文化主體,不僅能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師生的行為,而且能激發師生對于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
陶行知先生強調的“教學做合一”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具有創新性。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為謀的過程。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可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我們將著重從“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分析當代大學校園文化。南京曉莊學院作為陶行知先生創辦的高校,我們將結合校園文化現狀,從物質、行為和精神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層表現
人們對一所大學的第一感覺往往是從物質文化感受到的。特色的文化設施或景觀,不僅是一個靜態的物體,也是一個學校的標識。
目前,南京曉莊學院的特色景觀有陶行知像以及行知、叔愚、鶴琴、元培四棟樓,紀念了當初建校時的幾位主要創始人,然而擁有具體文化內涵的設施景觀還是不夠。基于以上考慮,對于南京曉莊學院,我們建議開辟“陶園”。
陶行知先生當初創辦曉莊師范時強調“手腦相長”,所謂“人生兩件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都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方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
我們的教學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能光培養那些會考試的學生。教師應根據學科的不同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筆者認為,可以開辟一個果蔬園,即“陶園”,讓學生在動手中體會“勞力者勞心,勞心者勞力”,從而學會手腦并用。
二、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動態層面
(一)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教師面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活動。教師將人類社會的文化科學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認同社會的道德規范、思想意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客觀世界,獲得社會已有的知識、技能、道德、意識。
1.教學應與實踐緊密聯系。現在很多大學生認為就業難,實際上這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做到“教學做合一”。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就是學校工作實際的差距。很多大學生都感慨大學四年學的還不如工作一年獲得的多,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把教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一方面,老師按照書本教,理論知識很豐富,但是沒有遇到過實際中的問題,很難對學生傳授實際遇到問題該怎么解決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處在象牙塔中,很難接觸到所學專業的那個領域。所以,不同專業學生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展開實踐,例如師范類專業學生可以去中小學見習,會計類專業學生可以去公司或是事務所實際操作,各院領導應多幫助同學尋找此類機會。
2.師生之間增加互動。現代多數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僅僅是上課時的交流,走出課堂便再無交集。“教學做合一”思想中強調的“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那么,誰掌握了“做”誰就是先生。所以,在陶行知先生的理論中,老師與學生沒有明顯的界限。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打破固有的師生關系,以更加開放的課堂形式共同探討,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二)文化娛樂活動
文化娛樂活動是校園文化中最活躍的內容,它能夠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性情、塑造人格。
1934年陶行知擬定的教育大綱中提出了五則“生活目標”:康健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生產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所以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和文娛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對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增強團隊意識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文娛活動。陶行知特別推崇戲劇的力量。1929年,戲劇家田漢率進步話劇團體“南國社”來曉莊師范演出,不久成立曉莊劇社,陶行知任社長,師生同演。如今,我們可以傳承陶行知的做法,重開戲劇社,重演戲劇,豐富學生們的生活,提高學生們的藝術修養。大學生在課余生活往往追求一種活潑輕松的生活方式。為此,學校可以有組織地舉行格調高雅的文藝晚會,也可以組織或引導學生自發舉行辯論會、演講賽、歌詠比賽等活動。這些對于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藝術鑒賞能力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2.體育活動。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開展鄉村體育運動,包括爬山、玩石鎖、擲球、提水、競走等項目。我校體育會每年召開,但參與度不高,其實也是因為比賽項目沒有新意。其實可以開展一些趣味性的項目,例如,現在很流行的撕名牌、指壓板、泥地競賽等。
三、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深層內核
精神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核心,我們通常所說的校風、學風就體現了大學獨特的校園心理,往往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最深刻地、穩定地體現了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信念和情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一)學校精神
學校精神一般是指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集中體現在歷屆師生以及廣大校友身上的,能夠持續不斷地推動學校發展的一種學校主導意識。在此對如何塑造學校精神提出幾點建議:
1.重視新生的入學教育。陶行知每辦一所學校,都要通過校歌、校旗、校徽、校訓、校刊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把自己的辦學主張、辦學思想淋漓盡致地反映出來,教育人、影響人、感召人、帶動人。系統地讓學生進行校史、學生手冊、校訓校歌的學習,使剛入校的學生體會學校精神文化的熏陶,萌生愛校之情。
2.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無論是學習區、生活區的環境文化布置,亦或是班級文化、宿舍文化、社團文化都要倡導學校精神這一主流文化。
3.建設校園文化要確立主旋律。陶行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緊緊圍繞學校的辦學方針。雖然涉及面很廣,但主題十分明確。曉莊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應緊緊圍繞“做”展開。“做”就是要做到“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曉莊學院的校訓,是學校開展一切活動的根本方法。
(二)大學形象
大學形象是大學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的綜合反映,內在素質包括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學生素質、教學質量、辦學活力、學校精神等,外在表現包括學校標識、建筑裝飾、環境風貌、師生儀態等,公眾會根據這些方面對一所大學進行判斷。
在陶行知先生創立南京曉莊師范之初,是以農村學校的形象深入人心的,辦學主要目的也是使農民能有機會接受教育。在上個世紀末,南京曉莊學院的形象是培養老師的師范學校。如今,南京曉莊學院已經是一個綜合類的大學,但大眾對這一新的形象似乎并不熟悉。因此,我校應該加強除師范類專業的其他專業的教學、師資隊伍等建設,重視其他專業的發展,讓南京曉莊學院真正成為一所綜合類大學。
四、結束語
“教學做合一”是南京曉莊學院的校訓,我們所有的活動開展都應緊緊圍繞這一宗旨。我們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不論是物質文化、行為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建設,都應當緊緊圍繞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宗旨來進行。本次以南京曉莊學院為例,通過研究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深入發掘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著力點,分別從物質、行為和精神層面對南京曉莊學院校園文化提出建議,這不僅是我校發展創新陶行知理論和實踐的一次有益探索,也在很大意義上對處在變革中的學校總體發展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導讀.教師讀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洪宇.陶行知與中外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劉剛.多維大學校園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