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璽
“融”字當頭,走出三產新路徑
文/葉璽
只有做到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貫通,才可能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游客在家庭農場采摘草莓(圖/CFP)
農業是云南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近年來,云南省以畜牧、果蔬、茶葉、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著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銷售的健康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涌現出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對全面推動云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
推進農業模式創新,已經成為當前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一環。去年年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李克強強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結構性改革強農惠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深化結構性改革”等提法,給接下來的農村發展指出了較為合適的前進方向。
“擴大農村經濟規模、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發展空間”,對產業結構頗有研究的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概括了農村“三產融合”的重要意義。
云南省農業廳提供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省共認定了五批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新增448戶,淘汰61戶,全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697戶。迅猛發展的不僅是“大企業”,還有“小主體”。到2015年年底,全省已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有37382個,新增8822個;合作社注冊資金549.96億元,農民成員68.87萬戶;創建國家、省、州市三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810個。
這些產業的融合發展源于一系列有力舉措,首先是立足于把大做強,加強對龍頭企業規范管理,實行優勝劣汰、有進有出;其次,創新合作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社對接;規范開展土地股份合作、內部信用合作、加工流通業務和發展聯合社,著力打造一批大社強社。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服務領域的優勢,推進農產品直供直銷。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融資,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開展農民綜合社試點。這些舉措激活了農村農業發展的動力,調動起了農民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云南省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示范家庭農場,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加強示范引導,形成梯次管理。鼓勵以家庭農場為成員組建或升級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經營。逐步建立家庭農場認定制度和退出機制,全面推進家庭農場認定工作。截至2015年底,經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有2891個。
云南省鼓勵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進新設備,采用新工藝,推廣新技術,按照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產、加工和儲運,推動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精深加工業的共同發展。云南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及鄉鎮企業重點投資項目主要用于扶持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期間,全省共扶持項目597個,扶持資金3.87億元。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具潛力的一個領域就是“互聯網+農業”。云南省著力發展“互聯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做好農業信息化頂層設計,抓緊制定農業信息化工作方案,建設縱向到縣、橫向到關聯單位的數據網絡專線,整合物聯網應用、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平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等信息資源,搭建大集中、大存儲、大分析、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實現高原特色農產品網上網下聯動發展。
“農村電商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說。
前不久,為貫徹落實國家郵政局和商務部下發的《關于推進“快遞向西向下”服務拓展工程的指導意見》,推進云南省“快遞下鄉”與農村電子商務協同發展,省郵政管理局聯合省商務廳下發了《關于推進“快遞下鄉”加快農村電子商務與郵政快遞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
《意見》緊緊圍繞云南郵政業“十三五”規劃及電子商務發展等重大戰略規劃為中心,從加快實施快遞下鄉服務拓展工程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保障措施等幾個方面出發,結合云南省發展實際進行了深入分析闡述。《意見》提出,“十三五”期間,農村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要在現有基礎上每年努力提升10到20個百分點;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配套銜接、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快遞骨干網和末端投遞網絡,農村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要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
當前,云南與全國一樣,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呈現出新特征,處于轉型跨越的重要轉折關口。許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都面臨著資金問題。涉農貸款“卡脖子”、經營大戶融資難的問題日顯突出。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方式仍然停留在常規性的融資方式上,基本沒有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融資、貸款公司融資、金融租賃融資、補償貿易融資、專業化協作融資、商業信用融資、產權交易融資等直接投資。
除了龍頭企業,不少“三產融合”所涉及到的發展元素都肩負著自身發展和加強融合的使命。
除此之外,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力不強也是困擾產業融合的大問題。目前,云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占全國的2.6%,農民專業合作社僅占全國的2.5%。其中云南省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僅有26戶,僅占全國的2.1%,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僅占全國的1%,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僅占全省總數的18%,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0.64:1,明顯低于全國2.5:1的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銷售農產品總值僅占全國總量的1.68%,入社成員不足50戶的專業合作社占86.78%,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在50畝以下占76%,年銷售農產品10萬元以下的家庭農場占總數的58%。
為解決這些問題,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意見》,明確了“十三五”時期云南省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意見》指出,積極推廣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品牌農業、農業新業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與農民建立經營收益共享機制的規模化經營,支持落實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政策、農墾改革發展政策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的規模化經營。
陳乃醒指出,三大產業融合對農村發展很重要,農業是第一產業,農業產品的加工是第二產業,加工產品的銷售等又是第三產業,三大產業本身就有一定的聯動性,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云南農業具有很大的供給側改革空間。”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王潤偉研究認為。一二三產業融合包括了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因此在規劃時就要樹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理念思路。只有做到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貫通,才可能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三產融合,重點在“融”。如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例,延伸產業鏈,以二產、三產的高效率、高利潤倒逼農業轉型,最終實現三個產業協同發展。
農業融合發展的本質,恰恰是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