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青
云南青年教師王航的傳統文化教學探索
文/李曉青

王航原創繪本《弟子規新解》
編者按:國家積極倡導素質教育,提出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今天,一批富有責任感的中、小學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積極探索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素質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得了可貴的成果。昆明度假區實驗學校政教處主任、優秀青年教師王航在這一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云南優秀青年教師王航自幼喜歡繪畫,大學時代既攻美術又學中文,打下了扎實的人文基礎。她在教學工作中很有自己的一套,積極實踐文學與美術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創辦“昆明培奇閱美社團”,在社團活動中,把文學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特質,借助美術的形象生動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心中,學生和家長挺喜愛。她曾獲得“全國教育改革杰出人物”“全國生命教育工作教研員”“云南省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現為“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協會理事”“昆明市語言文字協會會員,先后接受過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湖南衛視、云南電視臺等中央及省市級的電視媒體采訪報道。
最近,王航老師受云南教育報刊社《幼兒教育》雜志委托,要把“國學經典傳承”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相結合,以繪畫的形式創作《弟子規新解》繪本連載,在情景審美中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質疑,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精華,形成核心價值觀。聽朋友說過,心里覺得這事頗有難度,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做出來,沒想到最近點開朋友發來的鏈接,才知道已經登載,反映很不錯!這樣有難度的嘗試,有勇氣說出來且力行去做,在當下難能可貴!
第一次見到王航是在一次朋友聚會中,白衣黑褲,眉目清秀,短發齊肩,很精神干練的青年女教師!那次聚會,是為讓家有同齡孩子且志趣相投的父母在一起聊一聊孩子的教育問題。聚會中王航侃侃而談,對孩子的教育頗有其獨到的見解,難得的是,王航老師沒有提到孩子的平均分多少,更多的是強調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思考等習慣。王航老師說,自己有現在這樣的教育理念,得益于她工作的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得益于校長楊立雄的影響。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建校之初,楊立雄校長就提出了“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生態目標。學校以雅行教育、“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為載體,創新實踐生態德育。生態德育與“雅”同行,讓孩子有儒雅的形態、文雅的舉止和高雅的情趣,真正實現“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區做個好公民”,達成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輻射一個社區的目標。我長期在高中教書,高中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后期,孩子早年形成的生活、學習、思考諸習慣才是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能夠取得較好成績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在小學階段,擔心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憂慮,教育考核制度的僵硬,社會對學校評判標準的功利,使我們根本無暇顧及到這一點,王航能看到這一點,是頗具遠見的!就是在那次聚會上,聽到王航說,她打算用漫畫的形式詮釋《弟子規》!我非常欽佩蔡元培先生關于美育的觀點,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蔡元培先生這樣說:“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因此,一直認為語文老師最好能夠系統地學習中文和美術,對孩子的教育,最為有利!想不到身邊的朋友中,竟然有人切實行動起來,可喜可佩!
平常的日子,工作家事都很忙,聚會過后也就把這事兒給忘了。前些日子,朋友圈里轉了一篇很有趣的鏈接,點開一看,是王航受《云南教育幼兒教育》委托所著的原創繪本《漫說國學》,共有十二幅畫,圖畫筆墨洗練,神態生動逼真,寥寥幾筆,把幾個孩子的小心思都勾畫了出來,其中一個孩子,頭大身瘦,眼晴極神氣,就是朋友家的小調皮嘛!十二幅畫,就是12個小場景,從開篇的古時候孩子學什么?到“有余力,則學文”對《弟子規》是解釋,也是突破,很有創見!
用漫畫解釋《弟子規》的并非王航老師一人,大多流于對《弟子規》循規蹈矩的解釋,不敢越雷池一步,《弟子規》畢竟成書于中國的封建時代,有的內容往往迂腐不堪難以服人;圖文生硬僵化,無法吸引孩子的目光,難以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王航的這幾幅作品最具價值的即在于這方面的突破和創造!如第二幅圖中,孔圣人拿著《弟子規》,引導著孩子們,從孩子到學生再到公民,我們今天要建設一個公民社會,必須從孩子們開始,畫作繼承了我們古老的文化,又富有時代的生命力,難能可貴!下邊幾幅畫王航老師很智慧地把孝、謹、性、啟、悌這些修身原則,用美術的語言具體形象表現給孩子們:“孝”是一個孩子知道媽媽愛吃什么,“孝”是孩子勸告爸爸要少抽煙!接下來一幅,讓孩子在前一幅畫的提示中,想一想,你也畫一畫?該怎樣孝敬父母?恰如中國的傳統書院教學,提倡自動的研究,而不是被動的灌輸,真是創造性的繼承!“悌”三個大小不一的孩子,躲在樹后露出頭,頑皮的嬉笑,兄弟間的相親相愛,原來該是這樣吧!與之對應的,是樹上快樂的鳥兄弟們;“泛愛眾,而親仁”是眾孩子們愉快地做游戲,是愛護世間萬物。這些作品,因其生動,孩子樂于接受;因其具體,孩子們知道怎么去做,這樣的圖畫在如今的小學教育中,實在太需要。
今天,一談到國學,研究者往往戰戰兢兢,不敢多說一個字,不敢多行一步路,凡是典籍記載和流傳的,就一定是對的。殊不知,事易時移,沒有改革和創新的繼承是事實上的拋棄,無論是哪個民族,那一種文化,繼承其固有的文化遺產,一定是讓這一文化體系不斷地創造發展前進。抱殘守缺,恰恰是對這一文化體系的反動。王航的創作,正是一種創造發展的繼承。
學美術又學中文的人,當然不止王航老師一位,熱衷于大畫作創作的人就更多,難得的是有人靜下心來,蹲下身子,不以事小而不為,踏踏實實地用最細膩的筆觸,具體地告訴孩子,該怎么去做!王航的這一可貴的教學探索得到了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藝術評論家朱其博士的肯定和贊譽。
寫到這里,想起前些天王航老師的新作《暗夜里哭泣的女孩》,她說這是她印象里的形象,所以用黑紙作畫,受到畢加索的畫作啟發,用來表達略封閉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期待著王航老師的新作。

王航老師的筆下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