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敦寧 / Rong Dunning
淺談孫武選擇“奔吳”之因
榮敦寧 / Rong Dunning
新興的吳國受周文化影響較小,主明臣賢,一心伐楚,能接受孫武反傳統的軍事思想,具備孫武避亂的條件。
軍禮 孫武 奔吳
孫武從齊國出走來到吳國的原因,《樂安孫氏七遷碑記》《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云“避亂”。孫武為什么選擇到吳國避亂,本文試圖探討一些可能存在的原因,望方家指正。
西周《軍禮》為什么崇尚禮義?春秋時期為什么“禮崩樂壞”?原來,中國從夏朝立國至殷,這早期的國家形態是部族統治。戰勝的部族為貴族,是統治者,被征服的部族是奴隸,為被統治者。這種形式的統治是脆弱的,至商朝就顯現了出來。殷商王不得不四處征伐,屢屢遷都。武王滅商后,起初還是沿用之前的統治形式,將殷之貴族分別放在三個地方,讓武王的三個弟弟帶兵監管。不久武王病逝,成王立,三監反與殷王兒子武庚一起叛亂。周公“奉成王命”毅然鎮壓了叛亂。如何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統治機制?周公在總結前朝經驗教訓后,作出了兩大戰略決策:一、將政治中心東移,在洛陽建立東都洛邑,因為殷族主要勢力在今河南腹地,周之鎬京離得遠,不利統治,建立洛邑后,將“殷頑民”遷至而監禁起來。二、封邦建國。即將天下(武王滅商后,又滅了99國和652個部落)分為大小不等的諸侯國,將王室貴族子孫及其他軍功貴族子孫分別封到諸侯國去當諸侯王,將殷貴族(人數很多)分割遷徙,分別賜與這些諸侯王管制,作奴隸。這一重大軍事政治戰略決策,有效地維護、鞏固了西周的統治,開創了中國行政治理的先河。為了使這一制度鞏固下來,使諸侯國之間和睦相處,共同聽命于周王,拱衛周王室,又頒布了“九伐之法”,以統一規范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行為。這九伐之法是:“馮(憑)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禽獸行,則滅之”。就是說,如果諸侯國中有人(當然是指諸侯王及重臣)不聽命天子,不勤政愛民,或內亂,或道德敗壞等等,天子就要命令某些(往往是大國親信諸侯)諸侯整兵懲戒,由大司馬執行。因為“戰爭”是為了懲戒執政諸侯貴族中的越軌者,是為了“義”,為了維護天下正常秩序,為了維護天子權威,所以,《司馬法》《軍禮》就有了“興甲兵以討不義”,“爭義不爭利”等條文,由于其他守法臣民和土地、財物等都是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啊,所以,軍隊進入時,要愛護臣民、莊稼、建筑物等,還要“不加喪,不因兇”“不違農時”;作戰時“不鼓不成列”“不重傷”“不禽二毛”等,都進入作戰條令。這一戰略決策和戰爭法在那時具有偉大的意義,它維系、穩固了西周二百余年的統治,將西周推向了空前的社會繁榮。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器的發明和使用,使社會生產力全面發展,公田之外出現了私田,從舊貴族和少數平民中走出新興地主階級分子,不少諸侯王大力開墾土地,發展生產,增加軍隊,以井田制為核心的生產關系乃至上層建筑發生了動搖。另一方面,王室卻越來越衰微,越腐敗,其消費越來越仰仗大的諸侯王的進貢。那些通過改革實際勢力強大的諸侯王往往“挾天子以令諸侯”,趁機吞并小國,并充當諸侯國中的霸主。他們實際上奪過了天子的兵權。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自屬六軍,大國諸侯三軍,小國或二軍或一軍,但諸侯只有養兵權,軍隊是天子的,只有天子才有發兵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后,他們不僅擁有事實上的兵權,還私自增置軍隊。如晉國規定只有三軍,但他們最多時有六軍,“儼然”天子。他們要爭霸,要吞并,自然把周禮的政治軍事規矩逐步拋棄,自然不把對方諸侯國當“自己人”“親戚”而加以愛護、保護。戰爭的“仁義”面紗揭去,戰爭的本質逐漸暴露無遺。所以,人們講春秋無“義戰”。整個春秋時期的軍事歷程,就是新興軍事思想逐步戰勝舊的軍事思想的歷程。孫子兵法不是孫武的臆想、杜撰,而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實踐在具有新的世界觀、方法論的孫武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孫武洞察了春秋時期的戰爭實踐,看清了戰爭的本質和規律,總結出來的理論精華,是春秋戰爭實踐土壤開出的燦爛的理論之花。

吳國的先祖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吳太伯,為了成全父親傳位給三弟季歷,他和二弟仲雍逃奔到荊蠻之地,文身斷發,建立吳國。吳國雖是吳太伯的后裔,但自吳太伯至十九世吳王壽夢時,吳國與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先進的中原地區一直罕有往來。因此,其風俗與中原有很大差異,受周文化影響很小。直到吳王壽夢時,吳國才在晉國的幫助下學會了中原地區的車戰。
春秋晚期,吳國國力蒸蒸日上,作為一個新興的、后起的諸侯強國,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吳王闔閭為與楚國爭霸,急需卓越的軍事人才。吳王闔閭的重臣伍子胥、伯嚭等原是楚國大臣,受到楚平王迫害逃難來到吳國。吳王闔閭即位后在他們的輔佐下,“任賢使能,施恩行惠”,“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①當時吳國的政治風氣可謂“主明臣賢”。而伍子胥、伯嚭等都能夠與吳王闔閭一樣,容易接受孫武的軍事思想。
在吳國內部,吳王闔閭欲早日破楚成就霸業,伍子胥、伯嚭等則希望能夠盡快破楚復仇。因此,吳國上下都決心要對楚國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吳國君臣在伐楚問題上可謂態度一致、立場堅定。在外部條件上,為了牽制、消弱楚國,霸主晉國一直支持吳國。而楚國周圍的中小諸侯國由于受到楚國的長期壓迫,都對楚國心懷不滿。因此,當時的列國形勢對吳國伐楚非常有利。
孫武作為一個外來者與吳國及其敵方楚國的各種政治勢力沒有任何瓜葛,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容易受到上下一致欲齊心伐楚的吳國統治集團的信任和重用。因此,在當時的諸侯列國中,只有吳國最具備孫武“避亂”的條件。
注釋
①趙曄著,張覺譯注:《吳越春秋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責任編輯:周亨祥)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ason Why Sun Wu “Seeking Shelter in the State of Wu”
The newly emerging State of Wu was slight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the Zhou Dynasty, so the king was liberal and the ministers were able and virtuous. So the state could concentrate on attaching the State of Chu. So the State of Wu could accept Sun Wu’s military thinking that rejected the traditions, thus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Sun Wu to seek shelter here.
Military Salute; Sun Wu; Seeking Shelter in the State of Wu
E8
A
2095-9176(2016)05-0066-03
2016-5-12
榮敦寧,廣饒孫子文化研究中心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