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雨瀟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飛速發展著,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數碼技術為新聞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自電視普及至今,電視新聞就有著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百姓的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電視新聞對比其他紙媒或廣播新聞節目的最特別之處,便是電視新聞的畫面,畫面與聲音實時傳播,增加了新聞的真實性,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因此,一檔電視新聞節目是否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新聞攝像。由此可見新聞攝像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
一、全媒體時代對新聞攝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進入21世紀,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節目的數量節節攀升,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電視新聞節目迎難而上,節目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與此同時,觀眾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攝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畫面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要素,電視新聞之所以在新聞行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對于其他傳統新聞媒體而言,電視新聞具有畫面,在觀眾觀看時能夠讓觀眾直觀的看到新聞現場,大大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性。
但是,近年來,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沖擊,有些電視新聞欄目為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對新聞攝像進行不真實的剪接,只給觀眾呈現制作方想讓觀眾看到的畫面,這無疑已經顛覆了新聞的真實性,而失去了真實性的新聞,也就不能稱之為新聞了。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攝像記者要具有極高的職業操守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新聞畫面原原本本的呈現給電視機前的觀眾,還原新聞真實畫面,保證新聞畫面的真實性。
其次,畫面拍攝的限定性和拍攝手法的自然性。
電視新聞主要由畫面和語言兩部分組成,語言由主持人表達,畫面由新聞攝影記者通過對新聞現場的畫面進行捕捉來完成。新聞畫面反映的應該是新聞現場的真實情況,因此,在拍攝過程中也要采取真實的拍攝手法,避免后期過多的處理技術,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向觀眾呈現新聞現場最自然的畫面。
新聞畫面不同于其他藝術類畫面的拍攝手法,而是要求攝像記者在拍攝過程中能夠觀眾提供對新聞現場的最直觀的認識。但是由于新聞時間發生的一維性,導致電視新聞攝像在攝像過程中只能夠在同一時間拍攝到發生的一個畫面信息,所以,在電視新聞的拍攝過程中,要求新聞攝像記者能夠對鏡頭進行快速判斷,抓住關鍵鏡頭進行拍攝,將新聞最真實、最核心的內容展現給觀眾。
二、全媒體時代對新聞攝像記者的要求
首先,新聞攝像記者應具有極強的職業操守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前文已經提到,在當今全媒體時代,有些電視新聞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和吸引觀眾眼球,做出違背新聞真實性的假新聞。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就要求新聞攝像記者在工作中擁有極強的職業操守,不為利益所動,堅持向觀眾呈現真實的新聞畫面。
新聞工作者責任重大,工作任務艱巨,而新聞攝像記者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不但要扛著沉重的攝像機進行拍攝,有時還要隨著新聞人物進行奔跑錄制,體力消耗極大;而在拍攝一些涉及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動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這些都要求從事新聞攝像的工作人員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新聞攝像記者要具有對新聞極度敏感的能力和迅速構思的能力。
眾所周知,新聞攝像記者是對新聞現場進行拍攝,那么我們不難想象,在新聞現場,因為發生了新聞事件,會聚集很多群眾和新聞當事人,而新聞攝像記者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第一次到達新聞現場,新聞現場的混亂場面會對本就對現場不熟悉的攝像記者造成一定困擾。這就要求新聞攝像記者對新聞有極度敏感的能力,能夠不受混亂環境的影響,在新聞現場拍攝到最具價值的新聞畫面呈獻給觀眾。
其次,新聞攝像與其他攝像不同,新聞攝像的拍攝目的是為了記錄新聞最真實的畫面;而在拍攝過程中,例如藝術片等攝像均可以提前策劃拍攝手法和畫面等,但新聞攝像并沒有提前策劃的時間,而新聞攝像在拍攝之前,新聞攝像記者并不能確定拍攝內容和畫面,而要根據新聞現場的情況和發展來進行拍攝。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攝像的難度,因此要求新聞攝像記者要有對新聞畫面的迅速構思能力。
最后,新聞攝像記者要擁有熟練使用設備的能力。
新聞攝像記者在工作中,最親密的“工作伙伴”便是手中的攝像機,新聞現場的所有畫面都要靠新聞攝像記者與手中的攝像機的親密配合來完成攝錄,因此,對新聞攝影記者而言,敏捷的身手和對攝像設備的熟練運用是缺一不可的。
三、結語
電視新聞以其畫面和聲音結合的方式,帶給觀眾對新聞的獨有體驗和沖擊,這是其他媒體所不具有的優勢。而要更好地展現這一優勢,讓觀眾更好地感受新聞現場,使觀眾具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無疑要依靠新聞攝像這一手段,呈現出最好的電視新聞畫面給觀眾。要做到這點,不但對新聞攝像的畫面有極高的要求,在節目中呈現出真實、自然的新聞現場畫面,還對新聞攝像的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感要求極高,除此之外,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只有這樣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使電視新聞節目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