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源,唐少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廣東528000)
·護理探討·
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患者的護理干預價值探析
李潔源,唐少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廣東528000)
目的分析探討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患者的干預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擇在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該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介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紅、籃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1/30),而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3%(10/30),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焦慮評分和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分別為(10.65±3.17)、(30.76±10.26)、(45.08±4.55)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患者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心理干預;冠心病;介入治療
冠心病介入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有效的臨床護理非常重要,傳統的護理模式具有較強的機械性和被動性等特點,護理過程中患者無法享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其臨床癥狀得不到有效改善,且護理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易導致護患糾紛的發生,因此,對傳統的護理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十分重要。心理護理是臨床較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在近幾年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作者將本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介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患者的干預價值,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通過紅、籃球抽取的方式將本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冠心病,并符合介入治療指征,將伴其他惡性腫瘤者,血液系統異常者,精神系統異常者,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者,伴其他病史者剔除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觀察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40歲,平均(55.03± 10.34)歲;病程1~10年,平均(5.06±1.24)年。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大74例,最小40歲,平均(56.21±10.11)歲;病程1~11年,平均(5.32±1.2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1.2.1.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的各項體征變化進行密切監測,并做好護理文書記錄,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告知醫生對患者進行對癥處理;給予患者簡單的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介入治療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消除患者的治療顧慮。
1.2.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心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4]:(1)健康教育。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治療,告知患者治療的有效性,為患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根據患者的職業、性格等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過程中可采取書面教育、口頭教育及音視頻教育等方式。(2)音樂護理。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穩定患者的治療情緒;在室內擺放的新鮮的花草,進一步凈化室內空氣。(3)環境護理。營造溫馨舒適的休養環境,確保室內的溫度及濕度處于最佳狀態,將床單、窗簾等更換成暖色調顏色,改善患者的治療心情;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公共娛樂活動,例如下棋、打撲克等,以愉悅身心。
1.2.2觀察指標于護理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焦慮、睡眠質量、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焦慮、睡眠質量、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與護理效果成反比。
1.2.2.1睡眠質量評分使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量表)[5]進行評價,共19個自評題目,5個他評題目,總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1.2.2.2焦慮評分使用焦慮自評量表[6]進行評定,總分0~100分,以50分作為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焦慮情緒的臨界值,無焦慮情緒小于50分,焦慮情緒大于5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情緒越嚴重。
1.2.2.3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總分25~125分[7],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越強。并發癥情況包括心絞痛、壓瘡、感染等。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而對照組為33.33%,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2兩組焦慮、睡眠質量、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觀察睡眠質量、焦慮和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分別為(10.65± 3.17)、(30.76±10.26)、(45.08±4.55)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睡眠質量、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焦慮、睡眠質量、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焦慮睡眠質量疾病不確定感30 30 30.76±10.26a51.34±10.37 10.65±3.17a18.93±3.04 45.08±4.55a69.04±4.17
冠心病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不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臨床治療,將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介入治療是改善冠心病疾病的重要手段[8],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其治療效果和預后恢復極其不利。
心理護理的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治療心情,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患者在良好心態的影響下,其睡眠質量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通過健康教育、音樂護理和環境護理等心理護理手段有效消除了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質量,減少了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而對照組為33.33%,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睡眠質量、焦慮和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分別為(10.65±3.17)、(30.76± 10.26)、(45.08±4.55)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進一步說明了心理干預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患者具有積極意義,可有效減少患者的并發癥情況,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焦慮情緒,減少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寧余音,鐘美容,韋麗華,等.中醫護理方案對預防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24):1839-1842.
[2]樊曉美.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和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患者護理中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0):1395-1397.
[3]魯延紅,王東艷,屈莫,等.循證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手術后患者QOL評分及情緒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6,28(3):424-426.
[4]蔣蓉.冠心病介入術治療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31例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飲食保健,2015,2(16):101-102.
[5]趙月元,張愛華.冠心病介入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與焦慮抑郁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16):1941-1944.
[6]王琨.探討護理干預對老年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CD].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5):163-163.
[7]周享玲,黃秋萍,寧玉泉.醫院-社區-家庭護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用藥依從性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2015,1(3):58-59.
[8]寧余音,鐘美容,鄧秋蘭,等.鏈式中醫護理模式促進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康復的隨機對照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9):3281-3284.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9.046
B
1009-5519(2016)19-3054-02
(201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