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福瓊,黃文琴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精神科400053)
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分析
沈福瓊,黃文琴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精神科400053)
目的就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影響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選擇該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8例,依據患者入院就診時間將其分為基礎組和循證組,每組34例。基礎組接受常規護理,循證組接受循證護理,比較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干預后,循證組患者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和護士用簡明精神病量表評分改善程度均優于基礎組,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基礎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精神分裂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護理效果顯著,其職業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也得到明顯提高,具有較高的臨床實踐價值。
循證醫學;護理;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屬于慢性疾病,且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對于該疾病而言,大多數患者需長期靠藥物維持,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患者的認知功能,從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功能[1-3]。因此,在治療期間需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本研究為尋求有效的護理對策,選擇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且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結果證實。依據患者入院就診時間將其分為基礎組和循證組,每組34例。循證組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21歲,平均(35.1±4.6)歲。基礎組患者中男25例,女9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22歲,平均(36.5±4.8)歲。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基礎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工作為嚴格遵醫囑、按時服藥等。循證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且包括以下內容。
1.2.1.1建立小組首先成立循證護理小組,該小組的成員包括:副主任護師、護士長、責任護師及護理人員等。該小組成員均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豐富的經驗,同時任命副主任護師擔任本組組長。
1.2.1.2明確問題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對其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并找出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病房環境,患者與他人的溝通情況,疾病的認知度、配合度情況,面對疾病的態度及護理工作的開展情況等[4]。
1.2.1.3尋找依據對上述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查找相關資料和文獻進行搜集,以精神分裂癥和社會功能為主,同時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其后將搜集的資料、臨床經驗及護理技能相結合,確保找出的證據可行有效[5-7]。最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同時參照收集的資料為患者制定科學、有效的護理對策,確保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
1.2.1.4實施方案首先對患者的住院環境進行完善,如保持房間的干凈、整潔,同時擺放患者喜愛的花草,張貼患者喜愛的圖片及繪畫等。與此同時,告知患者家屬需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陪伴。若患者外出時,必須獲取主治醫師的同意,不得擅自離開。除此之外,家屬可以陪伴患者散步并做些戶外的有氧運動。
1.2.1.5康復訓練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制訂適宜的康復計劃,如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自理,掃地及洗衣服,同時可以指導患者書法練習、繪畫及廚藝等。除此之外,定期組織患者參加體育項目,同時為其組織晚會等,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從而使其舒適感得到明顯提高。
1.2.1.6健康宣教每周由責任護士組織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誘發因素、臨床表現及對康復的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認知度,從而有效防止該疾病的復發[8]。
1.2.2指標觀察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后的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SDSS)評分進行評價[9],分界值為2分,主要評定系數包括:社交能力、家庭功能及生活能力等。若患者的分數值較高,則顯示患者的缺陷程度較為嚴重。其后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士用簡明精神病量表(N-BPRS)進行統計分析,依據該量表判定[10]。護理滿意度采取本院自擬自用的問卷表對患者家屬進行調查和發放,內容如實填寫,結果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3個標準。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SDSS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職業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循證組患者職業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評分較基礎組得到了明顯降低,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D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SD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基礎組護理后比較,aP<0.05。
組別n 職業能力護理前護理后社交能力護理前護理后生活能力護理前護理后循證組基礎組34 34 1.5±0.2 1.6±0.2 0.3±0.2a1.5±0.2 2.4±0.2 2.3±0.2 0.4±0.2a2.3±0.2 3.0±0.2 3.1±0.3 0.9±0.2a3.0±0.2
2.2兩組患者N-BPRS評分比較循證組患者護理前,N-BPRS評分為(82.87±8.89)分,經過循證護理后,N-BPRS評分為(29.20±8.63)分;基礎組患者護理前,NBPRS評分為(82.62±8.74)分,經過循證護理后,N-BPRS評分為(34.85±8.82)分,循證組患者N-BPRS評分的改善程度優于基礎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基礎組和循證組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循證組患者護理后,32例患者家屬對該護理模式較為滿意,滿意度為94.1%;基礎組患者護理后,25例患者家屬對該護理模式較為滿意,滿意度為73.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n(%)]
精神分裂癥屬于慢性精神疾病,且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患有該疾病的患者會給家庭帶來嚴重影響,甚至對其生活質量有著不利影響。從目前的治療方法來看,藥物治療仍為首選治療方案,但是長期服用藥物會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治療期間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循證護理主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自身需要為其提供有效的護理服務,同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循證組患者SDSS評分和N-BPRS評分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基礎組,且護理滿意度較基礎組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循證護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護理效果顯著,其職業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也得到明顯提高,具有較高的臨床實踐價值。
[1]吳英麗,孫麗,劉情情,等.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8):35-37.
[2]王艷梅,鄭愛民.循證護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應用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2):3-5.
[3]盧世臣,李遵清.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和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0):1885-1888.
[4]黃蓓蓓.循證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27-29.
[5]張華,蔡瑩瑩,潘玲,等.循證護理在精神分裂癥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1):73-75.
[6]王煥英,趙玉芝.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9):2268-2270.
[7]馬蓉.應用循證護理治療精神分裂癥老年患者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8):20-22.
[8]Pericas-Beltran J,Gonzalez-Torrente S,De Pedro-Gomez J,et al.Perception of Spanish primary healthcare nurses about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a qualitative study[J].Int Nurs Rev,2014,61(1):90-98.
[9]溫亮云,劉冬霞,盧菊玲,等.循證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心理康復療效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8):700-701.
[10]殷俊先,程平.循證護理健康教育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3,19(2):182-183.
[11]陳其珍,胡榴珍,陸琴芳,等.循證護理在精神分裂癥疑難病例查房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4):688-689.
[12]高翠蓮.循證護理健康教育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4,33(25):175-177.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9.047
B
1009-5519(2016)19-3055-03
(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