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妹
(桂林醫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以社團建設為依托的獲資助醫學生感恩教育模式*
梁金妹
(桂林醫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提要】隨著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不斷推進,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也不斷擴大,加強獲資助的大學生感恩教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醫學生專業特色,以“藍絲帶服務隊社團”3年的建設經驗,從在醫學生中開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意義、教育目標、教育模式、教育內容、保障體系、實踐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構建一套適合獲資助的醫學生感恩教育模式。
學生,醫科;組織文化;感恩教育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的不斷擴招和辦學規模的擴大,貧困生人數也相應快速增多,國家不斷加大對高校學生獎助學金的扶持力度。社會各界不少愛心人士、民間機構和公司企業對在校貧困生或設立各類獎助學金,或開展“結對子”等各類形式的慈善捐贈;高校在地方政府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上認真落實“獎、貸、勤、助、減、免、補”等一系列資助政策,使得大多數貧困學子順利完成了學業。這其中,大部分貧困學生畢業后能夠懷抱感恩的心積極地回報社會。但也有部分貧困生受助后表現“冷漠”、“無情”,甚至出現忘恩行為,成了高校中一大不和諧的音符[1]。因此,加強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當代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醫學生作為普通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其特殊性是與他們未來從事的職業分不開的。醫生承擔著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重任,關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被譽為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守護神”。而作為未來醫生的醫學生們,其感恩意識和行為將對我國醫學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所以這些人的思想狀況和道德品質如何將關系到我國衛生事業未來的興衰。在地方性醫學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邊遠貧困地區,助學貸款、國家獎助學金成為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的強有力保障,這部分群體在心理、學習、生活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醫學院校中組織這部分群體進行有針對性開展各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本院每年獲得國家獎助學金的學生組成的社團—藍絲帶服務隊建設為例,嘗試從社團活動角度,探討獲國家貧困資助的醫學生感恩教育模式研究和實踐。
在目標定位上,著力提高獲國家貧困資助醫學生的“五個學會”,即學會感動、學會感恩、學會分享、學會助人、學會學習為目標,培養具有優良醫德、高尚道德情操和風險意識的高級醫學人才。在具體目標上,組建以獲國家貧困資助的醫學生為志愿者的藍絲帶服務隊,以“感恩、鼓勵、關懷和愛”為宗旨,通過對這一群體開展各種感恩教育活動,使每名學生都能通過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提高專業素養、道德情操和踐行“感恩他人,服務社會”的真實體驗,醫學生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中學會熱愛生命、熱愛醫學、熱愛患者,并在這種感恩的心態下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加強自己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從而為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和道德基礎[3-4]。自藍絲帶成立以來,每年注冊的志愿者人數都保持在600人左右。
藍絲帶服務隊對注冊志愿者,也就是當年獲國家資助的貧困大學生這個群體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外共發展的模式開展感恩教育。理論課堂形成常態化的培訓制度,定期開展圍繞志愿服務意識和態度、基本服務技能、緊急預案等。實踐課堂以組織志愿者服務小組“一對一”開展到實踐基地支教、支醫實踐活動;實行校內外教育同步開展,校地聯動機制長效化、常態化。在校內開展感恩有關的主題教育[5-7],利用節日(如母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等)開展感恩系列活動;在校外,聯系社區或社區衛生服務站、希望小學、民辦小學、農村小學簽訂社會實踐基地共建協議并在基地掛牌。雙方根據協議內容各盡其責,共同促進志愿服務有序開展。
藍絲帶服務隊為了在活動中緊緊圍繞感恩教育主題,以“五個學會”為目標,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支醫、支教為主要內容開展教育活動,具體開展安排,見表1。

表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安排情況
為確保藍絲帶服務隊的正常運行,達到預期效果,該社團由學院黨委領導,團委具體指導活動的開展。日常管理嚴格遵照《藍絲帶服務隊章程》實施,章程中明確了會員的義務與權力,獎懲制度完善。所有日?;顒佑伤{絲帶服務隊理事成員進行統籌協調。藍絲帶理事成員設置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下設部門有支教部、社區部、宣傳部、外聯部等,保證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運行。服務隊的建設引起了上級組織部門的密切關注,把藍絲帶服務隊列為重點品牌社團進行打造,每年從學生活動經費中劃撥一定經費給予支持工作的運行。桂林市各合作社區衛生服務站、合作學校在服務技能、服務對象等方面都給予了強大的支持。不定期派指導教師師對藍絲帶服務隊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技能進行培訓,如授課技巧、心肺復蘇等培訓。
藍絲帶服務隊志愿者定點服務單位對志愿者服務質量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每學期都由服務單位評選了“優秀志愿者”,不少社區服務部門、民辦學校都通過各種社會報道等途徑了解到藍絲帶志愿服務內容后親自到學校聯系開展志愿服務共建活動。目前,共有掛牌共建社會實踐基地15個,其中民辦學校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或社區9個,覆蓋了桂林市6城區。年均服務量約10 000多人次。
藍絲帶志愿者每年服務時長不少于40學時,有的長達200學時。通過參加義診或支教志愿者活動,在感恩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上比不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強[8-9]。近3年來,獲廣西志愿者服務標兵3人,獲得廣西區優秀志愿者10人。學院獲校級優秀義工服務者、優秀志愿者的學生大多數都是藍絲帶服務隊成員。有不少學生參加藍絲帶志愿服務活動之后又主動加入一些學校、社會公益組織,利用節假日開展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務活動。通過對部分參加藍絲帶志愿服務的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志愿者跟蹤發現,這部分學生在醫院工作風險意識明顯比其他的會高很多,醫院領導對這部分學生的評價為“主動加班,對待患者態度較好,工作認真負責”。這些都是通過感恩教育活動后,學生內在的感恩意識外顯于實際行動的表現[10]。
綜上所述,盡管經過幾年的實踐,藍絲帶服務隊在對獲資助貧困醫學生感恩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服務隊員在感恩意識、奉獻意識、責任感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還有很多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的地方,如服務隊隊伍整體建設體系需要不斷科學創新;志愿者學業重與志愿服務時間協調的問題;參與志愿服務隊員的感恩教育效果評估體系有待探索和建設。
[1]俞圓,張俐.當代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5(3):38-40.
[2]曹冬雷,祁煜.醫學生感恩教育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32):73-74.
[3]張維佳,岳耀.感恩意識在醫學生責任感教育中的路徑構建[J].神州:中旬刊,2013(2):238.
[4]周美,劉景偉,岳耀,等.感恩意識在醫學生責任感教育中的價值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3(7):11.
[5]蘇園園,蔣磊.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模式的創新性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32(8):33-34.
[6]崔曉琴,龍曉濤.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亞太教育,2015(12):182.
[7]高樂,趙珍.醫學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幾點實踐—醫學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幾點實踐[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3,35(S2):481-483.[8]梁福秋.醫學生感恩教育的行動策略研究[J].才智,2014(28):57.
[9]張芹.高校受助貧困生感恩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5(11):86.
[10]曹冬雷,王東紅,姜寶娜.感恩“無語體師”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之實踐[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7):67-68.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9.051
C
1009-5519(2016)19-3063-03
桂林醫學院2013年學生工作科研項目(2013xg02)。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