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 張修哲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
我國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問題研究
梁丹, 張修哲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培養目標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約束條件對教育活動產生的預期結果,即對學生的預期發展狀態所作的規定。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主要是從宏觀層面對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培養目標與課程建設之間的關系等進行的分析與解讀,還未見以幾所師范大學為例,深入分析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研究。本研究通過對我國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對比,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應面向國際化,體現學科間綜合培養,明確培養目標的制定依據,立足學校優勢凸顯高水平的培養目標構建方向。
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重點師范大學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問題是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理念中的一個核心問題[1],具體到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問題,亦是如此。然而,從林林總總的相關著作和期刊文獻來看,其研究主要是從宏觀層面對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培養目標與課程建設之間的關系,以及培養目標改革的反思方面進行分析與解讀。總體而言,宏觀層面上的諸多研究趨于雷同、過于寬泛,還未見以幾所師范大學為實例,深入、細致地分析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研究。
本文將四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指標劃分為4大類、22項。通過比較分析,現對四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以及上述的4大指標、22個項目的比較結果分述之,見表1和表2。

表1 四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

表2 四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指標
第一,素質方面。對于思想道德品質,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以及西南大學對此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于社會責任感,只有東北師范大學在培養目標中有所提及;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方面,東北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在培養目標中予以涉及,但都未提到勞動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區別于其他三所學校,提出要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對于教育基本理論素養,只有西南大學在培養目標中未涉及,其他三所學校分別提出培養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較高的、現代的教育基本理論素養及觀念。
第二,知識方面。在對這四所重點師范大學進行對比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師范大學對所培養的人才提出的知識方面的要求各有不同。從列舉的四項知識要求指標來看,東北師范大學對學生提出的知識方面的要求最多,占據三項,分別為: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心理學基本知識和國內外教育發展知識;北京師范大學占據其中的兩項,分別為中外教育發展史知識和國內外教育發展知識。該校注重將國內教育學知識與國外教育學知識綜合起來進行傳授,體現出兼容并包的理念;西南大學占據一項,即教育理論基礎知識;而華中師范大學未在培養目標中涉及對學生知識方面的要求。
第三,能力方面。四所師范大學都相應地在培養目標中指明了對能力方面的要求。按照六項能力指標被涉及的頻次來看,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被四所師范大學中的三所提及,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實踐操作能力被兩所大學提及,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教育科研能力、教學與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分別被提及一次。從縱向來看,東北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在培養目標中提到的能力方面的要求最多,其次為北京師范大學,再者為華中師范大學。
第四,人才培養方面。通過比較,在所研究的四所師范大學中,中小學教育科研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被提及三次;中小學教育教學人員,中、高等師范院校師資,教育科學研究單位人員,其他教育工作者被提及兩次;教育新聞、出版和媒體開發的專業工作者被提及一次。從縱向來看,除東北師范大學外,其他三所學校在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上都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而東北師范大學將人才培養方向定位為自主學習者和未來的教育家。
(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共性
1. 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
在四所重點師范大學的比較分析中,有三所師范大學都在其培養目標中指明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其中,華中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提出,培養的學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東北師范大學提出要培養具有良好品德修養的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及修養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一直受到各學校的高度重視,在師范大學更是如此。師范大學主要培養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培養出的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同時也影響著整個教育領域的道德氛圍。由此來看,各師范大學能夠在培養目標上明確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無疑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2. 教育理論素養的培養
教育理論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教育理論知識、教育理論意識和價值觀、教育教學能力以及利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2]。擁有良好的教育理論素養,能夠豐富教育工作者的知識儲備,引導教育工作者運用理論知識對教育工作實踐進行反思,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發現新的教育工作方式與方法,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斷成長。對于教育理論素養在培養目標中的體現,北京師范大學提出要培養具有良好教育基本理論素養的教育工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提出要培養具有較高教育理論素養的教育工作者;東北師范大學提出要培養具有現代教育基本理念、教育學和心理學基本知識以及教育研究、管理能力的未來教育家。由此可見,這些師范大學對于培養具有一定教育理論素養的教育工作者的明確指向還是較為一致的。
3. 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
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是為師范生走向中小學以及中、高等院校工作崗位,確保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條件[3]。具有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在日常工作中通過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探索符合教育規律、適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非按部就班地套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因循守舊地向受教育者灌輸知識。基于對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充分認識,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分別在其培養目標中指出,所培養出的師范生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研究實踐能力、中小學教育研究能力、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能力。
4. 中小學教育科研人員和教育行政人員的培養
不同的師范大學對于所要培養的人才類型,在培養目標中也給予了較為明確的定位。其中,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三所學校都指出,要將該校師范生培養成為中小學教育科研人員和教育行政人員,但是在各自的表述上略有不同。北京師范大學提出,要培養出中小學教育教學科研管理人員和教育行政人員;華中師范大學提出,要培養出中小學教育科研人員和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西南大學提出,要培養出大、中、小學校教育科研與教學人員以及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個別大學在培養目標中不僅提出要培養教育科研人員,同時也添加上了教學以及管理的字樣。同時,對于教育科研人員的層次定位,有的大學不單單局限于中小學,也將大學納入其中。
(二)不同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獨特性
1. 國際視野的提出
北京師范大學在其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中提到“國際視野”一詞,這一內容的提出是我國其他三所重點師范大學未涉及的。與此同時,北京師范大學還提出,所培養的人才需要熟悉一定的中外教育發展史和國內外教育改革的最新進展。這些內容的提出都要求受教育者不僅要了解國內的教育動態,也要放眼國際,擁有前瞻意識,關注整個教育發展的前沿問題。
2. 心理學基本知識的提出
東北師范大學在提出所培養的人才需要掌握一定教育學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心理學基本知識的傳授。傳統教學觀念認為,嚴師一定出高徒,但是對于不同年齡的受教育者一味地采用嚴厲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手段,并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對受教育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的認識,有針對性地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出
教育科研能力作為研究型教師應具備的一項核心能力,已經逐步成為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同時,教育科研能力也日益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所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師范大學作為將師范生培養成為合格教師的場所,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也應納入到具體的培養目標中。這一點上,華中師范大學在其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將該校教育學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強教育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而其他三所師范大學盡管也對該校教育學本科專業學生在能力方面提出了諸多要求,但是并未提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4. 創新能力的提出
在創新能力方面,西南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區別于其他三所學校,提出要培養創新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創新能力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亦是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如何將教育改革出色地落實到教育過程中去,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用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采用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應對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教育問題。
從眾多的普通師范大學中選取同在北京市的首都師范大學、同在中南地區的河南師范大學、同在東北地區的遼寧師范大學,以及同在重慶市的重慶師范大學作為一組比較對象,與四所擁有本科教育學專業的重點師范大學進行對比分析。

表3 四所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
同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指標劃分相似,根據四所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內容(如表3),將指標劃分為4大類。通過將重點師范大學與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現將比較結果分述之。
1.素質方面
重點師范大學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均包含5項指標,相同指標數為1項,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其他4項均有所不同。其中,重點師范大學更加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和教育基本理論素養的培養,而普通師范大學更加側重于教師職業素養、教育理論視野、人文素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知識方面
重點師范大學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分別包含4項和3項指標,相同指標數為2項,分別為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和心理學基本知識,而中外教育發展史知識和國內外教育發展知識2項指標僅存在于重點師范大學的培養目標中。
3.能力方面
重點師范大學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均包含6項指標,相同指標數目為5項,分別為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不同指標有1項,其中,重點師范大學將教學與管理能力納入培養目標,普通師范大學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能力納入培養目標。
4.人才培養方面
重點師范大學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分別包含7項和10項指標,相同指標數為6項,分別為中小學教育科研人員、師范院校師資、教育行政人員、教育科學研究單位人員、教育新聞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此外,重點師范大學還將培養中小學教育教學人員作為培養目標中的1項,普通師范大學培養目標中涉及的人才培養類型則更為寬泛,還包括教育管理部門工作者、教育咨詢與指導人員、社會教育工作者和人力資源評估與培訓工作者。
由此可以得出,重點師范大學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在知識類、能力類和人才培養類方面的要求相似度較高,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
(一)重點師范大學培養目標中存在的問題及歸因
1.缺乏以國際視野看問題的意識培養
以國際視野看問題,對于本科教育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要在平時的學習以及對教育問題的分析、研究過程中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要關注這些教育問題在國外的現實反映,并且在需要的情況下,還要對同一問題進行國內外比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國外很多國家的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對教育領域內的諸多問題也較為關注,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而我國重點師范大學,作為我國師范大學的風向標,從其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來看,對于具有國際視野、關注國際教育問題的本科生的培養并不十分重視,只有北京師范大學在該專業的本科培養目標中對其有所提及。究其原因,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教育問題,針對這些教育問題,也相應地出現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國外的優秀教育理論與教育經驗。然而,培養目標作為對學生預期發展所做出的規定,卻沒有與教育發展相契合,而是落后于教育的發展步伐。由此可見,在對學生以國際視野看問題的意識培養上,我國師范大學還沒有在培養目標中予以重視,這無疑是學生未來發展指向上的一個漏洞。
2. 心理學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的相對分離
本科教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類型主要定位于和教育相關的工作,而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其工作過程中都要與學生進行接觸。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時代的學生、每個年齡段的學生因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其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這些行為背后反映出一定的心理學問題,這些問題是用教育學知識解釋不透的,而心理學知識恰恰能夠和教育學知識相輔相成,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厭學心理等各方面問題進行解讀,更好地實施教育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在所研究的我國四所重點師范大學中,只有一所學校在該專業培養目標中提到了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對于師范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本科階段不重視心理基本學知識的學習,而是在步入教師崗位后才開始惡補,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就很難游刃有余地解決。分析該問題出現的原因,很多大學在制定培養目標時,一味地堅持專才教育論,將學科間的界限劃分得過于明確,從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即心理學知識和教育學知識相對分離,殊不知學科間的綜合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教育科研人才培養類型的定位
在四所重點師范大學的比較分析中,只有華中師范大學在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中提到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但是在人才培養類型的定位上,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都有涉及到。簡言之,能力的培養與人才類型定位之間存在著不對等的關系。而培養目標制定的依據之一,就是將培養具有某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夠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對某個領域進行具體研究的人才作為目標。教育科研能力作為教育科研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卻沒有在培養目標中明確指出,顯然是沒有按照培養目標的制定依據斟酌培養目標的具體內容。分析該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各校教育系在制定培養目標時,沒有事先明確培養目標的制定依據;另一方面,教育系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孤立地看待培養目標內容中各方面的要求。
4. 創新能力的培養意識淡薄
從對各校培養目標內容的分析上來看,創新能力的培養意識還較為淡薄,只有西南大學提出要培養創新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在各個領域中,只有不斷創新,該領域才能煥發活力,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教育領域亦是如此。教育活動有一定的規范,但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完善課程編制、進行教學管理等等。然而,在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期間,更多的院系還是一味地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已有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傳遞給學生,積極調動學生運用創新思維進行探索式學習、研究的機會較少。學校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意識淡薄,學生整體的創新能力自然不會太高。
5. 缺乏特色,未體現出高水平
將我國重點師范大學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對比發現,重點師范大學作為師范大學的領軍者,在培養目標上缺乏特色,未體現出高水平,和普通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表述具有一致性。誠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本科教育培養目標通過中央制定及修訂的“本科專業目錄”來實現其絕對的一致性。在“本科專業目錄”制定及修訂后下發的同時,也會下發“本科專業介紹”,對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都做了詳細的規定[5]。如,1998年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對本科教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較高教育理論素養和較強教育實際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師范院校師資,中小學校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科學研究單位研究人員,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對本科教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指明了總的培養方向,但是各師范大學在制定該校的培養目標時,沒有根據學校各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這對于現階段本科教育學專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我國重點師范大學相較于普通師范大學,無論在師資力量、學生整體水平還是在學校的資金和資源上,都占有一定的優勢。如果我國重點師范大學和普通師范大學在對教育學本科專業生的培養上趨于雷同,沒有根據學校的優勢、特點來確定培養目標的內容,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高水平,就會產生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合理構建
1. 面向國際化
有學者提出,國際化指的是具有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為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國際交往能力,能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維護中國的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培養學生至少掌握一門外語;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知識,了解外國的歷史、政治、地理、風土人情等[6]。而對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內容的規定,也應該體現出一定的國際化要求。筆者認為,應包含掌握一定的國內外教育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關注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動態、具有國際比較意識和分析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內容。
2. 學科間知識綜合培養的體現
教育學本科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素養的培養方面,已經不能停留在僅僅對教育學知識的掌握上,而應注重學科間知識的綜合培養,具體指教育學知識和基本的心理學知識的統合傳授。因此,在對培養目標內容的制定上,對知識層面的具體要求應體現出對教育學知識和基本的心理學知識的綜合培養。
3. 明確培養目標制定依據
培養目標的制定應體現出一定的規范性,在前文的論述中,培養目標制定的依據包括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以及專才教育論和通才教育論三大方面。因此,培養目標的制定,一方面要以制定依據為標準,另一方面要依據各學校的特點對培養目標的具體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
4. 立足學校優勢,凸顯高水平
我國重點師范大學在培養目標的內容上,應凸顯出一定的特色,體現出應有的高水平。為此,我國重點師范大學應在參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對本科教育學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基礎上,結合該校不同于其他師范大學的辦學優勢規定該校的培養目標內容,如北京師范大學在其教育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教育學專門人才,這就凸顯出了北京師范大學在與國外優秀師范大學交流、研討等方面所具備的優勢。
[1][5] 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朱琳. 談教師教育理論素養的內涵[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49.
[3] 白趙峰.深化師范教育改革加強對師范生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J].渭南師專學報,1998(1):36.
[4] 張丹.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I.
[6] 陳至立.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詞[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2(5):1.
(責任編輯:申寅子)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in Pedagogy Undergraduate Major of the Key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LIANG Dan, ZHANG Xiuzhe
(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
Training objective is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constraint conditions to produce the expected result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which is the provision of students’ expected development state.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from the macro level.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the pedag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l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key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compare with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common normal universities, So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the high level construction direction based on school advantages.
pedagogy;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training objective; key normal university
2016-03-11
梁丹(1990-),女,遼寧大連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比較教育。張修哲 (1991-),女,遼寧本溪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比較教育。
G40
A
1005-5843(2016)07-0001-07
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