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新的課程的理念認為: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舞臺,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新課程給了教學很大的挖掘,不僅考驗學生,對教師綜合素質更是挑戰。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學會積極認真審閱有關音樂教材、教參等資料,發揮集體智慧、集體備課,相互交流各模塊的教學思路,取長補短,對整個教學教材進行分析,針對學校生源的優勢特點以及任課教師的個人專業特長,對每個章節的教學進行了補充和取舍,學會如何用教材為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而努力,真正體現音樂課改所倡導的以“審美為核心”“音樂創造”“有效教學”等理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習興趣
1、優化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把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達到最優化的教學設計,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融洽師生關系
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地發展,所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各項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開展的保證,是學生對音樂課感興趣的關鍵。無論是他人還是自己的教學,筆者深深體會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所創設的教學范圍是那樣的美妙和富有活力,師生配合默契的交流互動場景仿佛讓人欣賞了一首感人的交響樂而令人難以忘懷。
3、參與實踐
參與實踐是指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演唱、演奏、舞蹈、律動、視聽、創作等音樂實踐活動中來,使學生直接體驗音樂藝術的魅力,享受音樂表現與創作的樂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審美體驗
創設情境是指教師利用多種途徑與方式構建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欣賞體驗音樂時猶如身臨其境,從而迅速地感染上音樂作品的情緒色彩。例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以簡潔的主導動機開創了交響樂宏大的結構服從于一個中心思想的先河;貝多芬“九交”中史無前例的運用人聲合唱“歡樂頌”來體現他“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鮑羅廷在《中亞西亞的草原上》通過力度的由弱漸強,由強漸弱來塑造俄羅斯軍隊與商隊由遠而近,由近及遠的動態形象;《梁祝》中借用戲曲中緊拉慢唱的手法來營造祝英臺“哭靈”的場面;“濤聲”中用鋼琴來模擬晨鐘(暗示鑒真每一次充滿希望的遠航)和暮鼓(失敗后更加堅強的意志)。這些例子看似簡單,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創意卻凝聚了作曲家的創新思維。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創設情境,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創意,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音樂注意力,拓寬學生的創新視野,同時,也將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相信音樂的創意一定會讓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影響著他們的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
三、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與創造活動,倡到開放式和研究性學習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教學高中音樂教材第五單元《浪漫主義音樂欣賞》一課,可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式的探究活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研究浪漫主義初期、中期和晚期代表音樂家及其作品。要求每位同學搜索資料、聆聽音樂、認真思考,并把自己對浪漫主義音樂的認識與作品的欣賞感受形式文字,做好交流的準備,各小組均有2位同學負責協調與落實。兩周后的音樂課上,同學們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浪漫主義音樂,同時展示了CD、VCD、繪畫、音樂家傳記等多種資料。不僅如此,有幾位同學還穿插表演了鋼琴四手聯彈《獵人進行曲》、女聲小組唱《搖籃曲》、電子琴獨奏《卡門幻想曲》、鋼琴獨奏《雨滴前奏曲》等。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原本一節課的交流活動,根本不夠用,在精彩的展示和積極的發言中,同學們輕松愉悅地熟悉了浪漫主義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風格特征、發展歷程及名家名曲,筆者也深受感染,仿佛遇到眾多知音一樣,心情十分激動。可見,探究性學習把學生真正擺到了教學的主體地位,是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學習活動中來,對于充分挖掘音樂課程資源,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總之,新時期高中音樂教學需要滲入完美的教學藝術,一堂好的音樂課,就是教師能做到科學而富有創見性、愉快而富有藝術性地教學。只有極大地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才能使其在自己的體驗中感受音樂的魅力,享受音樂的樂趣,提升音樂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音樂教師的職業責任和終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