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摘要】幼兒期是人積累生活經驗、發展生活能力的重要時期。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主要表現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主要包括自己吃飯、穿衣脫衣、入廁、洗手洗臉、刷牙、整理被褥、學洗小件衣服、整理玩具、書籍、按時起床、睡覺等等。不少家長對培養孩子上述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認為這都是無關緊要的瑣事,不必讓孩子做;或者覺得孩子做不好,太費神,不如自己做省力。這些看法是不正確的。
【關鍵詞】幼兒;自理能力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還覺得孩子小,上了小學慢慢學都來得及,其實小班幼兒應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能夠用勺子舀東西吃;能夠自己戴好帽子、手套;能獨立穿好沒有鞋帶的鞋子;飯前便后能有意識地洗手;睡覺的時候不需要成人的陪伴。
一、影響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發展的主要原因
我通過觀察發現,幼兒自理能力的強弱,主要決定于后天的努力。影響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發展的原因有許多,我將其大致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1、家庭因素
(1)家長缺乏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意識,由于都是獨生子女,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事情都怕孩子做不好。
(2)家長過分關注于一些技能方面的培養,例如:舞蹈、鋼琴、畫畫等,現在社會常常會出現一些“天才低能”的人,他們脫離了現實社會,大多是生活中的低能兒。這樣的人即使有一技之長,還是難以生活在社會之中,所以,我們萬萬不能忽視了幼兒最基礎的自理能力的培養,先成人后成才。
(3)家長對小班幼兒身體發展的了解不足。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幼兒說:“我自己來,我自己吃,我自己穿……”然而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生怕孩子做不好,因而包辦一切。幼兒自我嘗試的過程同樣是成長的過程,必不可少。
(4)家長自身耐心不夠,嫌麻煩,特別是幼兒剛開始學習用勺子吃飯的時候,往往會吃的飯桌上、身上、地上全是米,還不如自己喂飯來得方便,還有幼兒開始學穿衣的時候,穿的很慢,有時還會穿錯,還得重穿。這些都是由于小班的幼兒手眼不協調,小肌肉發育不完善,這正是需要讓幼兒多進行鍛煉的時期,如果家長一直幫助幼兒的話,不僅會打壓幼兒自尊心,還不利于幼兒獨立性的培養。
2、幼兒園因素
(1)如今幼兒園大多注重幼兒聽、說、跳、唱的能力,這樣一來,幼兒看似才藝豐富,自理能力卻很差。
(2)幼兒園缺少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老師對幼兒要求過高,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幼兒的完成程度,發現幼兒并不能做到自己的理想狀態,所以就自己動手去幫助幼兒,這樣既限制了幼兒動手能力的進步,又無益于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
3、家園合作不協調
現在大多數孩子在幼兒園里能做到基本的自理,但只要一放學,背書包的永遠是祖輩,回到家里,就變回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寶寶,這樣一來二去,幼兒根本不能做到完全的自理。
二、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
1、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在家長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下,使幼兒養成了一種錯誤的認識:只要自己不愿意干的事,家長都會幫我干。
2、注重同伴的影響力
愛模仿是幼兒的天性,在幼兒園中,有幾十個小伙伴在一起生活,必然是會互相影響的,特別是放學后,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愛模仿的特點,經常讓孩子與年齡大點的哥哥姐姐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在無形中學習他們的優點,從而起到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作用。譬如:孩子吃飯總吃的又慢又少,平時怎么說都沒用,但如果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飯,孩子吃飯的速度就會明顯提高,這并不奇怪,孩子總想比別人做的好,只要很好的利用這種愛模仿的特點,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大有益處的。
3、家園合作,共同努力
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共同努力,因此,家長在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同時,一定要與老師多溝通,這里有利于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里的表現,并且可以結合幼兒在幼兒園內的表現和家中的表現,更好的實現共育。家長可以通過家園聯系欄,家長會,親子活動等與老師進行溝通,除了這些形式,家長還可以在接送幼兒的時候,簡單的向老師了解一下幼兒近期的表現情況。
家長與老師地不斷溝通,將更有利于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形成,使家長與幼兒園的合作更加協調,以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共同促進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
總之,想要培養一個好孩子,光靠幼兒園、家庭、社會的配合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達到家園共同教育。三方面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育孩子,要從苗苗抓起,從小事做起。
【參考文獻】
[1] 工歡英.學前兒童自理能力調查引發的思考[J].中國教育現代化,2006.
[2] 張愛花.家園合作培養新入園幼兒自理能力[J].山東教育;2002,30.
[3] 陳玲.談談幼兒生活能力培養[J].教育導刊,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