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龍英
現在,隨著幼兒教育改革地日益深入,人們開始認識到:幼兒科學教育不應只是加上些新內容和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而應成為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大班科學活動《變魔術》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樣的問題。
一、注重開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索動機和興趣
孩子的主動學習是從意識到有問題(矛盾),感覺到有樂趣,有興趣開始的。幼兒發自內心地感興趣,覺得有樂趣,才會積極的進行有關活動。幼兒有了疑問和問題,并產生了想尋求答案的愿望,主動探索和學習才能進入真正的準備狀態。《綱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例如:以往那種用小貓、小狗和小娃娃等來吸引幼兒注意力換成變魔術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的方法更有效。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極高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并獲得了多方面的學習經驗和發展。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指出的:“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目的。從上面可以看出,教師在擬定活動方案時,一定要擺脫過去的課程設計從書本到兒童的靜態模式,主動觀察、了解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從中挖掘其所蘊涵的教育價值,并以此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變魔術》這個活動中通過不斷提出具有挑戰的問題,將幼兒的探索逐步引入深入。
二、支持和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做,通過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強化或調整自己的原有的認識
幼兒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體,作用的自然結果將調整幼兒的認識,驗證幼兒的猜想是否適宜。這是客觀現實與幼兒的主觀認識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真正的主動建構過程。然而在實踐中,教師往往在幼兒沒有充分猜想和嘗試之前就急于替他們概括和總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操作往往是在驗證教師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幼兒獲得的認識不是自己經驗的概括而是教師告訴的事實。
《變魔術》這個活動能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操作和實驗,并得到自己的操作結果,讓自然的結果反饋來調整幼兒認識。而且,活動中還能引導幼兒將操作和實驗的結果與預想的結果相比較,如果一致,將強化原有認識,如果不一致,將調整原有認識。這就使幼兒認識的主動建構真正成為了現實。
三、在科學活動過程與結果的表達中,注重幼兒的交流與分享
《變魔術》活動中,幼兒由許多次操作的機會,也有許多的作品和成果。這就要求教師為他們提供一個交流與分享的場所和機會。如《綱要.》所說:“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例如在《變魔術》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材料,給幼兒充分的思考空間,幼兒也做出了富有想象的作品,給幼兒提供交流的方式:一是自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是在開放的形式下進行的,有足夠的交流空間;二是自由的放飛自己的作品的過程;幼兒在制作自己的作品中發現問題和改正問題。在與別人交流中,取長補短;也促進了幼兒的交流與欣賞的能力。體現了《綱要》中為“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在交流中,幼兒的作品一旦被大家所肯定,勢必使幼兒增強自信心。
此外,科學教育的長遠目標是使幼兒樂學、會學、做中學。教師要將科學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不斷發現和支持幼兒發起的個別和小組的探索活動,在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點上激發幼兒的探索和發現。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有效地組織和指導,才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才能培養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膽識,最終使幼兒能夠提出有價值的探索性問題;才能做好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幼兒探索的指導者。
附大班科學活動:變魔術
表演兔子魔術
1.這個魔術好玩嗎?哪里好玩?想一想試試?
2.幼兒操作。
(1)剪好了嗎?跟老師一起變,兔耳朵動一動。
“你們的兔耳朵動了嗎?”
“為什么我的兔耳朵這么聽話呢?(幼兒猜)
(2)到底什么原因呢?請看魔術大揭密。
“請把你們的兔子反過來和老師的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樣?”
“老師的多了一個紙片,你們的呢?(剪了)”
“可老師剛才也剪了呀?”(只剪了一半)
“留下的一半紙片有什么作用呢?”仔細看!
原來我的大拇指在動。為什么我剛才表演是你們沒有看到?
(對。要把大拇指藏在后面動。可千萬不能讓別人看到)
可我的另一只收為什么還要做拉線的動作呢?(假的)
這就是魔術的假動作,是用來迷惑觀眾的,你們卻上當了吧!
3.找到了魔術的秘密,想不想再試一次。
4.你們成功了嗎?來點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