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理論之一,教師要將其生活教育思想巧妙融入小學體育教學中,激發教育的強大力量。
一、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大眾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教師可以在小學體育的日常教學中融入該理想,這種“大眾的體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正是學生所需要的。所以,教師在實施體育教學時,要將“大眾化”“普及化”作為出發點,將生活元素提煉出來,并傳授給學生,促進其學習和吸收。比如,講解“背躍式跳高”時,教學任務并非要求每個學生均能達到跳多少的任務量,而是教會學生正確的練習與跳躍方法,方便其將該技能應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斷鍛煉自己。所以制定教學目標時,以教學練習方法與學生可以運用于生活之中為重點。
應當巧妙地在學生的生活中納入體育教學內容,賦予教學內容理想性與現實感。比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將紙球當作教具,鼓勵學生參與練習,并且將“環保小衛士”的稱號作為獎勵,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設計問題,為學生創造合作練習的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練習方法,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快速跑技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練習和掌握了體育技能,而且體驗了環境保護與愛護衛生的涵義,在對生活的追求與感悟中了解體育教學的生命價值與生活意義。
二、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自主開發體育器材
在陶行知的觀點中,教學是一種藝術,其關鍵就是采用一定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促使其積極融入教學之中,勇于實踐和探索。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身體及心理特點,創設與真實生活相貼近的教學場景,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鍛煉環境,使其享受體育學習過程。比如,教授投擲技能時,創設有關的勞動情景,如“拋擲秧苗”“勞動模仿操”等;講解“跨躍式跳高”“拋接”等內容時,創設“趣味超市”的情景,指導學生自己選擇起跳高度、起跳腳、助跑方向與拋接器材;教授“搬運接力”時,創設“歡慶豐收”“搬運糧食”等情景。另外,還能利借助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再現生活情景,具體化抽象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
陶行知顯示認為,社會是一個大學校,教育的環境、工具、方法都能大大增加。學校學校具備的體育器材與體育場地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在體育教學中融入生活教育思想要求教師生活化體育教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收集廢料與遺棄物,并應用于體育鍛煉中,不僅能培養其節約與環保意識,還能調動其學習興趣,使其能利用各種器械隨時隨地開展體育鍛煉。比如,舊報紙可用于練習頂風跑,提升奔跑速度,或卷起來作為“體操棒”,也能團成紙球打雪仗。學生運用自行收集與開發的器材更能激發學習熱情,拓寬思路,為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制度化體育教學活動,積極融入創新元素
小學體育教學除了要傳授運動技能,鍛煉學生的身體,還要培養其敢于拼搏的精神。所以學生要提高教學活動的規范性。首先要實行早操制度,要求學生定點在操場上出操,有組織地晨練,增強意志力。其次,體育教師可為各班安排課外活動,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貼近,可鼓勵學生自行設計,每周1次或2次。再次,要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結合學生興趣開設興趣班,每次訓練1小時,向學生介紹有關知識,指導練習并定期比賽或考核,發現與培養體育人才。最后,要選拔體育骨干,起帶頭作用,定期舉辦班級競賽、校級運動會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給予獲勝者及獲勝班級一定的精神及物質獎勵。
要發揮體育活動的功能與作用,就要讓學生積極融入,確保與其運動承受能力相符,聯系學生生活設計教學活動。考慮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組織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例如,利用體育器材搭建障礙場,將學生分組并組織其參加小組接力跨障礙比賽,帶領學生對場地加以改造,設計多功能球門、小足球場等,使場地的利用價值提高。通過創新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提高其在體育活動中的積極性。
四、有機聯系體育與生活,注重課外延伸教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方法應根據學習方法而定,學習方法則根據做事方法而定。新課標也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發揮運動技術促進和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思考在學生生活和運動技術間建立聯系,注重體育教學的生活化,設計與學生發展相適合的學習方式。
小學體育教育除了要傳授學生一些基礎的體育知識與技能,打下體育學習基礎,更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覺鍛煉身體與學習體育的習慣,使其在課余時間也能自主運動,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比如,與家庭成員進行仰臥起坐、踢毽子、跳繩等比賽,舉辦家庭運動會等,在游戲與生活中體會體育的價值。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巧妙融入其生活教育思想,可以鍛煉小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使其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拉近學生生活和體育教學間的距離,使學生認識到生活是體育的來源,享受體育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