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瀏覽報刊上刊登的違紀違法黨員干部的處分案例,發現了一個共性問題:利用職務之便。有利用職務之便侵吞公款公物的;有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索取和收受財物的;有利用職務之便搞權力尋租的……
有哪些“職務之便”呢?有的利用保管職工低保金的便利;有的利用發放糧食補貼款的便利;有的利用發放扶貧物資工作的便利;有的利用負責草原面積上報和草原補貼發放的便利;有的利用審核生豬病害肉無害化處理補貼的便利;有的利用分管治安工作的便利……應有盡有,不一而足。可謂能利用的權力都要用,多小的權力都有人利用其便,在權力的利用率上令人嘆為觀止。
至于享受“職務之便”的人有哪些職務,那更是從省長到村長、從董事長到辦事員、從主任到科員,也是應有盡有,不一而足。足可見“職務之便”是不分職務大小的,“職務之便”的滋味,就連比芝麻還小的官也都想親口來嘗一嘗。
什么是“職務之便”?概指行為人利用其職責范圍內主管、管理、經手公共財物的便利條件(以假借執行職務的形式非法占有公共財物)。如果說還有其它因素的話,則不妨把職務的影響力也添加其中。
有了職務之便,做起事情來就方便多了。一句“職責所在”,可以順理成章地做職務所賦予的所有事情。而同樣一句“職責所在”,堂而皇之地收錢財、撈好處,也成了一些人“摟草打兔子”的“順便”之事。
但利用“權力之便”享受“摟錢的便利”“撈好處的便利”的同時,也必會導致另外一種“便利”——違紀的便利,違法的便利。因為它,多少官員翻身落馬,多少“精英”鋃鐺入獄!倒是與“職務之便”不沾邊兒的人能夠不受其害——誰見過無職的村民索賄受賄?誰見過非官的企業員工賣官鬻爵?
常言道,權力是柄雙刃劍。權力作為一種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具有雙重屬性:既能成為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積極力量,也可產生有害于社會和人民的破壞力量。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從本質上講,官員的權力要用來為人民服務。而權力一旦成為官員謀取私利的便利工具,就很“自然”地通向了違法犯罪,進入地獄之門也就十分暢通和“便利”了。
近百年前,陳獨秀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惟中國之發財方法,不出于生產殖業,而出于茍得妄取,甚至以做官為發財之捷徑,獵官摸金,鑄為國民之常識,為害國家,莫此為甚。發財固非惡事,即做官亦非惡事,幸福更非惡事;惟吾人合做官、發財、享福三者以一貫之精神,遂至大盜遍于國中。人間種種至可恐怖之罪惡多由此造成。”何謂“合做官、發財、享福三者以一貫之精神”?說白了,不就是借做官之便,圖發財、享福之樂嗎?以此語,為今日之利用“職務之便”者畫像,可謂惟妙惟肖至極。
【曹開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