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梁
所謂翎子,就是野雞尾巴上的羽毛。舞臺上,古裝戲里的好些人物,頭盔上高插翎子,兩米來長,甩動自如,借以刻畫人物內心難以言傳的微妙而又復雜的心情。蘇浙滬一帶方言里的“豁”,是“甩”的意思。日常生活中謂“豁翎子”,就是借用舞臺上“翎子”傳情達意的功能,“暗示別人做某某事”。確切地講,“豁翎子”,應該是有“頭盔”的人物專有的技能,平民百姓沒有“頂戴”,“豁翎子”只能空“豁”,“豁”著玩。 正史上說,北宋殿中侍御史趙抃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而“民間語言”評價卻有些不同,元代人盛如梓在《庶齋老學叢談》里就說——趙抃暗地里也徇私枉法。譬如他在沒有發達之前,曾經給一姓陳的大戶人家做家教,那小公子的母親每年要做雙新鞋送給他,后來趙抃又接受過主人家好大一筆錢財,才得以赴京應進士考試。那個小公子長大后,一次因為人命案被關在牢里,命懸一線。老陳拜訪趙大人,送上妻子親手做的鞋子,求予關照。兩個月以后,趙抃寫信通知老陳,小陳已被赦免一死。原來,他并非明目張膽地橫加干預,而是不動聲色,只派親信的仆人每天到牢里給小陳送飯,結果,辦案的官員心知肚明,不得不給他面子了,法外開恩。 翎子,“豁”得巧妙,“豁”得恰到好處,“豁”得人家心領神會,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老東家送鞋是近似直白的低級暗示——請念舊情;而原“西席”派人送牢飯卻是相當矜持的“豁翎子”——這是我的關系戶,請予關照。 翎子,“豁”過去“甩”過來,以含蓄、間接的方式,向特定看者傳達出清晰的信息,“豁”者有情,看者有意,于不動聲色之中一番“互念”、互利,完成交換,成就了一場波瀾不驚的司法腐敗。 此等“豁翎子”手法極是高段——“術足以交結時賢,多取而人不以為貪”。只所以有事不明言,蓋有所忌諱也,一番“豁翎子”,不言不說,無論事成與否,麻煩有無,均可進退自如。于豁者言,無一字明示,免了干預的把柄;于看者言,給情面把事辦,結下一偌大人緣,倘事情不好辦,也可故作愚鈍視而不見。 “豁”翎子者非常擅長制造類似書法藝術中的“留白”,給接受暗示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要你主動地聯想、揣摸、欣賞這“空靈之美”。倘那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勾當一旦穿幫、露餡,愚鈍者就不得不自負其責,一般很難攀附到“豁”翎子者身上。 翎子,之所以久“豁”而不衰,只因為接受暗示的下級盼望自己的腦袋上能有更顯赫、更漂亮的“頭盔”,當然,那野雞毛也要越長越好。倘若沒有這個誘惑,或者誘惑不對胃口,多半是表現遲鈍、消極,即使是喪失原則的屈從,也別別扭扭,甚不痛快。 翎子,“豁”得如行云流水,“豁”得看不出破綻,找不出貓兒膩,那是相當的可怕。觀眾眼花繚亂的瞬間,恰恰就是一些曾經“為官清廉者”墮落之時;而“連‘清官都可以徇私枉法”,則無形之中又會產生惡劣的連鎖反應——暗示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童 玲/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