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姍姍
《作庭記》寫道:“無池無溪處立石,稱枯山水”。枯山水又稱假山水,是日本園林獨有的構成要素,堪稱日本古典園林的精華與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無論大園小園,古園今園,動觀坐觀,到處可見枯山水的實例。“枯山水”庭園屬于禪宗庭園,禪是一種從人自身內部而不是外部尋求真理的信仰。
公元538年,日本開始接受佛教,并派遣學生和工匠到中國,學習藝術文化。13世紀時,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相對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從此,日本園林藝術開始傾向于用石塊象征山巒,用白沙象征湖海的枯山水庭園風格。依托禪學,枯山水庭園以至極至簡的創作手法展現自然,運用禪學理念表達心靈的觀照。
因此,禪宗庭院內,樹木、巖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砂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于一種精神園林。后來,這種園林發展臻于極致——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巖石、耙制的砂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
15世紀中葉建于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庭園地形平坦,由十五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看是白砂、綠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于對比中顯其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各方游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義。
枯山水以砂為海,以石為山島。
枯山水由石頭和白砂組成。我們可以把白砂也看成一種石頭,一種微小的石頭,它們因為眾多而消失,只有幾塊桀傲的巨石顯現出來。枯山水最先令人想到的不是山水,而是宇宙。宇宙的空靈與神秘。枯山水中的“水”通常以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白砂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砂與水的內在聯系在于它們都是時間的賦形。人們早已習慣用流水或者沙漏來指代和計算時間。由于生命本身實際上是一種時間現象,因而,砂與生命具有某種直接的呼應關系。可以這樣認為,每一粒砂子里都包含著一個真實的生命,我們的軀體也終將消失于塵土中并且變成一顆微不足道的砂粒。這使我們與砂子的對話成為可能。無論多么自以為是,我們都不可能大于砂子,在砂子面前,我們只能擺出謙恭的姿態。
枯山水的最妙處恰在于它沒有水,在無與有、靜與動、少與多的相互介入,當我們看到了事物的一極,也就等于看到了另一極。很像一幅畫,畫家最妙的一筆往往是他尚未畫出的部分,但他已把它藏在自己的筆墨里,在花木山石間,呼之欲出。
枯山水的造園手法起源于盆景藝術,純粹以寫意手法表現山海之意,完全依靠觀者的聯想與感悟。枯山水以石塊象征島嶼、礁巖,以白砂象征大海,白砂上耙出的紋理代表萬頃波濤,以苔蘚、草坪象征大千世界,以修剪過的綠籬象征海洋或龜蛇仙島,寥寥數筆,抽象寫意,尺方之地現天地浩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堪稱“精神的園林”。枯山水這種極端簡約與抽象的寫意方式充分地表達了“自解自悟”、“不著文字”的禪宗哲學內涵,反映了禪宗美學簡約、單純的極少主義精神。
與傳統園林相比,舍去水體等活躍要素的枯山水是凝固靜止的,是“永恒”的,也是了無生氣的。枯山水表現的是從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斷,將這種片斷凝固下來,使其獲得一種不變的“永恒”。這種“永恒”雖然至美,但也至哀。枯山水一方面通過寫意手法表現了自然山水的壯美,另一方面也通過凝固的“永恒”來時刻提醒觀者這種美的無常與短暫,從而勸諭觀者惟有認識并超越這種無常與短暫,擺脫塵世欲念的羈絆,方能達到永恒的精神存在,這大概就是枯山水庭園所要表達的“奧義”吧。
一直以來中國園林總是會被拿來與日本庭園做比較本是同根生的文化,在今天的命運卻完全不同。中國園林是邀請人走入其中的,去體會“移步換景”的美妙。白居易《草堂記》有言:“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而日本庭園中的“枯山水”作為一種終極形式,是拒絕人的痕跡的。枯山水與一般庭院最大的區別就是,造園的工作完成之后才是庭園生命的開始,并隨著時間變化更有味道。
中國今日的園林,多是明清遺跡,已形成一種“博物館”經濟效益模式,而日本的庭園,依舊在延續著初衷。不過,從形式來說,或許也是決定道路不同的根本所在。枡野俊明的弟子康恒曾做過比較:“蘇州園林像我們玩蟈蟈,會把蟈蟈養在籠子里,籠子都是非常好的名木或者象牙,精雕細琢;而日本庭園卻丟掉這種籠子,去聆聽蟈蟈在自然山泉間的鳴叫。”
枡野俊明,日本當代景觀設計界最杰出的設計師之一,日本禪僧大師和建功寺第18代主持,曾被美國《時代周刊》雜志評選為當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現任日本造園設計事務所總設計師,多摩美術大學環境學科教授,曾在多個國家設計并完成多個優秀項目。
作為日本當代景觀設計界最杰出的設計師之一,枡野俊明先生的作品繼承和展現了日本傳統園林藝術的精髓,準確地把握了日本傳統庭園的文脈。他的作品給人自然、清新的氣息。枡野俊明先生將景觀創作視為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將“內心的精神”作為藝術中的一種形式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往往充滿了濃厚的禪意,體現了一種淡定、沉靜的修為,方寸之間、意猶未盡。
枡野俊明的日常始終以禪僧的嚴謹自律要求自我。他清晨4點起床,坐禪,誦經,掃除。上午8點進入設計事務所開始工作,下午6點半結束工作。傍晚7點開始坐禪,誦經,與家人相處,11點入寢休息。他出身于一個禪僧世家,早年學習藝術,研究生畢業后迷戀枯山水、研習佛教禪宗,進而出家為僧。他把營造枯山水當作參禪悟道的主要修行手段,并把作品的創造過程視為修行的過程。
他的人生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作為禪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禪的精神基礎上進行長年創作的,‘作庭’對于我來說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間進行表現的一種精神性很高的設計過程。它不僅僅是追求造型美,而且,被稱為‘石立僧’的禪僧們是把庭園作為‘自己的表現’的場所,并把作庭過程視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我自己也是一樣,把作品的創造過程視為修行,到現在為止,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庭’在我心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