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平,廖文光,鄭曉山,鐘守澄,廖新學(.紫金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廣東紫金57400;.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廣州50080)
·臨床經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與空腹血糖水平的變化分析
溫志平1,廖文光1,鄭曉山1,鐘守澄1,廖新學2
(1.紫金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廣東紫金517400;2.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廣州510080)
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與空腹血糖(FBG)水平的變化。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間紫金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1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隨訪期間發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者40例納入觀察組(預后不良),并按照1∶1的配對原則,隨機選擇40例未發生MACE的患者納入對照組(預后良好)。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的血漿FIB及FBG水平,并分析其與患者預后的關系。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血漿FIB和FBG水平分別為(4.3±1.4)g/L和(11.4±1.7)mmol/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2±0.9)g/L和(8.2±1.1)mmol/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血漿FIB水平、FBG水平和血壓越高,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預后越差,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FIB 與FBG水平明顯增高,其水平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積及預后有關。
急性心肌梗死;血漿纖維蛋白原;空腹血糖;預后
研究證實,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與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增高具有密切相關性[1],同時,也有文獻報道,梗死面積越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較高的血糖水平[2],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是否與血漿FIB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存在相關性,還沒有統一的觀點[3]。本研究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FIB及FBG水平變化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間紫金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1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4],即持續胸痛時間大于0.5 h,但不足12 h,相鄰導聯ST段抬高≥2mm,肌酸激酶同工酶超出正常水平2倍以上;排除心源性休克、酮癥酸中毒、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
1.2 研究方法患者均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治療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因性死亡等臨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情況。其中有40例患者發生MACE,根據預后情況將其納入觀察組(預后不良),并按照1∶1的配對原則,隨機選擇40例未發生MACE的患者納入對照組(預后良好)。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52~85歲,平均(57.7±6.3)歲。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51~84歲,平均(57.8±6.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觀察指標與測定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在血象、心肌酶譜、心電圖等常規檢查基礎上,同時檢測FBG水平及血漿FIB水平??崭钩槿〖s3m L肘正中靜脈血,EDTA抗凝管儲存,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漿FIB水平,并記錄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心肌梗死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血漿FIB及FBG水平比較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血漿FIB、FBG水平均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血漿FIB及FBG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血漿FIB及FBG水平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 FIB(g/L) 4.3±1.4 3.2±0.9 3.47 <0.05 FBG(mmol/L) 11.4±1.7 8.2±1.1 5.09 <0.05
2.2 影響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發現血漿FIB、FBG、高血壓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有關,血漿FIB、FBG、高血壓水平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越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相關因素[例(%)]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樣性、營養結構的大幅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并且容易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6-7]。近年來,隨著急診PCI等技術的普遍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內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但是仍然有較高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FIB與心肌梗死的發生、發展存在密切相關性,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FIB濃度明顯增高,并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治療及預后,發揮重要的預測作用[9]。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血漿FIB、FBG、血壓水平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越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FIB作用于血管壁,直接參與血栓的形成,隨著血漿FIB水平的增高,心肌梗死面積越大、病變程度越重,越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死。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漿FIB水平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血漿FIB水平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越差,更容易引發心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需要積極采取抗凝措施,降低血漿FIB水平,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質量。動脈粥樣硬化與糖尿病有著共同的發病基礎,都是線粒體內氧化應激所致[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增高是機體的應激反應,這可能與患者神經內分泌變化有關[1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BG水平與其預后效果存在相關性,FBG水平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及出院后發生心血管意外事件的概率越大[12]。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FBG水平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BG水平較高,這可能與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其體內應激相關激素分泌增多,繼而導致糖異生增強,從而加強血小板活性,使患者體內處于高血小板狀態,容易形成微血栓,這為心肌梗死的發生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FIB與FBG水平明顯增高,血漿FIB及FBG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有關,其水平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積及預后越差。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斷及治療過程中,應積極調整血漿FIB及FBG水平。
[1]蘇華,謝睿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纖維蛋白原及D-二聚體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海南醫學,2012,23(21)∶97-99.
[2]敖勇.血糖水平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7)∶56-58.
[3]溫志平,廖文光,廖新學,等.心肌梗死急性期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與血糖水平及其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4,9 (16)∶85-86.
[4]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5]Hindman NB,Schocken DD,Widmann M,et al.Evaluation of a QRS scoring system for estimating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V.Specificity 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of the complete system[J].Am J Cardiol,1985,55(13Pt1)∶1485-1490.
[6]Kirchberger I,Heier M,Kuch B,et al.Presenting symptom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dict short-and long-term mortality∶The MONICA/KORA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J].Am Heart J, 2012,164(6)∶856-861.
[7]Arms NB,Ortega YY,Suarez R,etal.Early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mortality in cuba,1999-2008[J].MEDICC Rev,2012,14(4)∶19-25.
[8]李美紅,朱強鋒,陳賽勇,等.早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研究[J].海南醫學,2013,24(9)∶1280-1282.
[9]KulAN,Ozdem ir S,HelvaciA,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w ith orw ithout ST-segment elevation and viscosity [J].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4,20(8)∶779-782.
[10]金冬,田升軍,陳鵬,等.血糖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7)∶2014-2016.
[11]LazzeriC,Valente S,ChiostriM,etal.The glucose dysmetabolism in the acute phase of non-diabetic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from infulin resistance to hyperglycem ia[J].Acta Diabetol,2013,50 (3)∶293-300.
[12]Tsai JP,Tian J,WangWY,etal.Glycated hemoglobin vs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s a predictor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S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J].Can JCardiol,2015,31(1)∶44-49.
R542.2+2
B
1003—6350(2016)16—2682—02
2016-03-28)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6.16.035
2014年廣東省河源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4-68)
溫志平。E-mail:zhipi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