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松,陳健雄(樂東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內一科,海南樂東572500)
·臨床經驗·
不同劑量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陳應松,陳健雄
(樂東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內一科,海南樂東572500)
目的觀察不同劑量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呼吸科治療的58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29例,A組以氨溴索30mg/次的劑量進行用藥,B組則以氨溴索60mg/次的劑量進行用藥,兩組均應用7 d。比較兩組中不同GOLD分級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前、治療后1 d、3 d及7 d的呼吸力學指標及細胞因子水平。結果B組中Ⅰ~Ⅱ級和Ⅲ~Ⅳ級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0%和93.33%,均高于A組的78.57%和73.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d、3 d及7 d,B組患者的靜態肺順應性(Cs)、總順應性(Ct)、氣道阻力(Raw)及氣道平均壓(Pmean)均好于A組,而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γ干擾素(IFN-γ)水平則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劑量為60mg的氨溴索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其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炎性狀態。
不同劑量氨溴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力學指標;細胞因子;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科常見病之一,已有研究顯示,COPD患者存在明顯的呼吸狀態異常,而呼吸力學指標作為與此方面密切相關的指標,其常呈現相對異常的狀態,同時此類患者的炎性應激也處于相對突出的狀態,因此上述指標可作為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1-2]。氨溴索是治療本病的有效藥物,關于其療效的臨床肯定性研究并不少見,但是有關不同劑量氨溴索綜合應用效果的研究卻不多。因此,本文中我們就不同劑量氨溴索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呼吸科治療的58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29例。A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齡42~78歲,平均(65.0±6.6)歲;病程3.5~16.6年,平均(10.2±1.8)年;GOLD分級:Ⅰ~Ⅱ級者14例,Ⅲ~Ⅳ級者15例。B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齡42~79歲,平均(65.2±6.5)歲;病程3.5~16.8年,平均(10.3±1.7)年;GOLD分級:Ⅰ~Ⅱ級者14例,Ⅲ~Ⅳ級者15例。兩組患者的上述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氨溴索進行治療。A組以30mg/次,每天兩次,將其加入生理鹽水中進行靜滴;B組則以60mg/次,2次/d,將其加入生理鹽水中進行靜滴。兩組均治療7 d。
1.3 檢測指標與檢測方法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及7 d對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指標及細胞因子進行檢測,呼吸力學指標包括靜態肺順應性(Cs)、總順應性(Ct)、氣道阻力(Raw)及氣道平均壓(Pmean),檢測采用呼吸力學監測儀;細胞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γ干擾素(IFN-γ),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將其以醫用離心機按照3 000 r/m in的速度離心5m in,離心后取血清部分進行檢測,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法。
1.4 療效評價標準經治療后患者咳嗽、氣喘及痰液性狀等方面均明顯改善,肺部啰音也有明顯好轉為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咳嗽、氣喘及痰液性狀等方面均有所緩解,肺部啰音也有一定改善,但改善不是十分突出為有效;以治療后患者咳嗽、氣喘、痰液性狀及肺部啰音均無改善為無效[3]。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AS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進行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不同GOLD分級者的治療效果比較B組中GOLD分級Ⅰ~Ⅱ級及Ⅲ~Ⅳ級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A組,B組整組的治療總有效率也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不同GOLD分級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及7 d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指標Cs、Ct、Raw及Pmean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1 d、3 d及7 d,B組患者的Cs及Ct均高于A組,Raw及Pmean則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及7 d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及7 d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A組比較,a P<0.05。
組別A組(n=29)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3 d治療后7 d F值P值B組(n=29)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3 d治療后7 d F值P值Cs(m L/cmH2O)Ct(m L/cmH2O)Raw(%)Pmean(cmH2O) 54.78±5.52 58.25±5.76 63.16±6.40 68.26±6.72 5.243 <0.05 29.11±2.63 31.53±3.07 33.23±3.52 36.18±3.85 5.123 <0.05 125.85±11.35 112.52±9.76 102.59±8.53 95.35±7.56 5.513 <0.05 22.25±2.63 21.67±2.28 19.23±1.95 17.87±1.82 5.672 <0.05 54.81±5.49 66.37±6.53a 71.63±6.82a 77.26±7.10a 6.745 <0.05 29.13±2.57 35.35±3.65a 37.56±4.10a 41.20±4.28a 7.082 <0.05 125.88±11.31 98.98±8.47a 90.42±7.23a 83.11±6.75a 6.943 <0.05 22.28±2.58 18.98±1.93a 16.54±1.78a 14.10±1.61a 6.872 <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及7 d的細胞因子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TNF-α、IL-4、IL-6及IFN-γ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1 d、3 d及7 dB組的血清TNF-α、IL-4、IL-6及IFN-γ水平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及7 d的細胞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及7 d的細胞因子比較(±s)
注:與A組比較,a P<0.05。
組別A組(n=29)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3 d治療后7 d F值P值B組(n=29)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3 d治療后7 d F值P值TNF-α(ng/mL)IL-4(ng/mL)IL-6(pg/m L)IFN-γ(pg/mL) 1.86±0.24 1.75±0.20 1.46±0.15 1.12±0.12 5.205 <0.05 2.19±0.25 1.82±0.16 1.54±0.12 1.21±0.08 5.381 <0.05 12.25±1.40 11.56±1.15 10.25±0.82 8.46±0.71 5.169 <0.05 170.17±11.35 156.63±10.27 142.52±8.91 135.25±7.95 5.672 <0.05 170.18±11.29 142.55±8.96a 130.18±7.86a 120.31±6.57a 7.875 <0.05 1.90±0.22 1.23±0.13a 0.95±0.10a 0.81±0.08a 6.884 <0.05 2.16±0.23 1.33±0.10a 0.87±0.07a 0.56±0.03a 6.671 <0.05 12.28±1.37 8.89±0.73a 7.13±0.60a 5.24±0.51a 6.438 <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極為常見,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各方面研究也十分多見。眾多研究顯示,此類患者不僅僅存在咳嗽、喘息、胸悶及其他呼吸道癥狀體征外[4],還存在明顯的其他方面的異常。其中細胞因子作為有效反映機體炎性狀態,包括微炎性狀態的重要指標,其在此類患者中的血清中普遍呈現高表達狀態[5-6],而TNF-α、IL-4、IL-6及IFN-γ作為細胞因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其在此類患者中的表達即相對異常。而較多研究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上述細胞因子的高表達與此類患者疾病狀態下的呼吸道炎性反應狀態有密切的關系,且對此類患者的疾病狀態具有較為敏感的反應價值[7-8],因此對其進行控制的程度可作為評估疾病狀態改善效果的重要依據。此外,此類患者還存在明顯的呼吸力學狀態異常,Cs、Ct、Raw及Pmean作為呼吸力學狀態的重要反應指標,其在此類此類患者的異常情況極為突出,尤其在急性加重期其表達更為異常[9-11],因此對其進行改善的需求也極高,同時也是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
臨床中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的相關研究較為多見,其中氨溴索治療本病的研究即不少見。氨溴索是臨床中用于多類呼吸道疾病治療的一類藥物,其通過影響肺表面活性蛋白及氣道分泌物的分泌狀態來達到調節呼吸道綜合狀態的目的。此外,本藥對于支氣管纖毛運動的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從而實現氣道功能及呼吸狀態改善的目的[12-13],因此臨床對于本藥的肯定性研究較多,其中即不乏本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研究,但是對于本藥對此類患者呼吸力學狀態及細胞因子表達情況的影響研究仍十分不足,因此此方面的進一步細致探究極為必要。臨床中對于氨溴索應用劑量的研究差異仍十分突出[14],因此對于不同應用劑量對患者上述方面的影響探討價值進一步提升。
本文中我們就不同劑量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及比較,結果顯示,30mg/次和60mg/次,每天兩次的氨溴索應用方案治療效果存在明顯差異,表現為對不同GOLD分級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存在明顯差異,60mg劑量的應用總有效率相對更高,同時60mg劑量應用的患者其呼吸力學指標及細胞因子等表達水平相對更好,說明氨溴索此應用劑量對于患者呼吸狀態及炎性狀態的控制及改善效果更為突出,因此肯定了60mg氨溴索的應用劑量應用效果相對更好,應用價值也相對更高。分析原因,我們認為與60mg的應用劑量對于呼吸道各方面,包括氣道分泌物、纖毛運動及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分泌等調節作用更為有效有關,而上述這些方面較為全面地囊括了呼吸系統[15],因此認為其對于本病的綜合治療效果即相對突出,而也借此肯定了60mg氨溴索應用劑量的可取性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用劑量為60mg的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其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及炎性狀態,因此應用價值相對更高。
[1]周付,梁敏瓊,練有燦,等.高劑量與低劑量鹽酸氨溴索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合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療效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5,37(2)∶208-210.
[2]林金魚,陳亞紅.不同劑量鹽酸氨溴索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2014,9(8)∶1120-1124.
[3]潘雪冬,張紅,劉茂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應用氨溴索序貫治療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5,12(5)∶136-138.
[4]李忠娥.無創通氣聯合氨溴索霧化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4,11(11)∶58-59.
[5]郭雪松.氨溴索對慢阻肺急性發作患者血清與痰液炎性介質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11)∶1506-1508.
[6]李晶,劉劍烽,韋廣瑩,等.鹽酸氨溴索注射液聯合霧化吸入治療急性加重期慢阻肺臨床研究[J].現代醫院,2013,13(8)∶21-23.
[7]李乾兵,陳俊,童亞玲.氨溴索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9,28(5)∶339-341.
[8]Hammad Q,Am ir S,Nicola 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acerbations∶latest evid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Ther Adv Chronic Dis,2014,5(5)∶212-227.
[9]何書平,陳麗,習森.金蕎麥片對慢阻肺患者呼吸力學指標及肺功能參數的影響觀察[J].首都醫藥,2013,18(16)∶53-55.
[10]黃祥衛.納洛酮對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學、肺功能參數及氧代謝的影響觀察[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3)∶323-325.
[11]曾劍兒.聯合霧化吸入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細胞因子的影響[J].江西醫藥,2014,49(12)∶1450-1451.
[12]Gupta PR.Ambroxol-Resurgence of an old molecule as an anti-inflammatory agen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s[J].Lung India,2010,27(2)∶46-48.
[13]王傳博,李澤庚,彭波,等.芪白平肺膠囊對慢阻肺痰瘀阻肺證模型大鼠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2,27(11)∶2807-2809.
[14]Ulubay G,Ulasli SS,Bozbas SS,etal.Effect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w 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J].Arch Med Sci,2012,8(2)∶296-302.
[15]李琛,唐小飛,趙洪茹.老年慢阻肺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及肺功能變化的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9)∶70-72.
R563
B
1003—6350(2016)16—2691—03
2016-03-30)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6.16.039
陳應松。E-mail:chenyingsong6866@163.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