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湘,程麗師,廖慶輝(東莞市茶山醫(yī)院婦產(chǎn)科,廣東東莞523380)
·臨床經(jīng)驗·
子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疾病臨床研究
彭青湘,程麗師,廖慶輝
(東莞市茶山醫(yī)院婦產(chǎn)科,廣東東莞523380)
目的觀察子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LEEP刀)治療宮頸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在我院婦產(chǎn)科住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頸疾病患者120例,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組,其中60例行LEEP 術(LEEP組),60例行普通電刀宮頸錐切術(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LEEP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脫痂期出血量分別為(6.82±0.69)m in、(10.34±4.53)m L、(15.23±5.87)m L,均少于對照組的(10.25±1.38)min、(12.49±6.61)m L、(19.92±6.45)m 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EEP組患者的術后陰道排液量為(25.34±6.55)m L,高于對照組的(16.78±5.94)m 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陰道排液時間為(12.29±5.67)d,與對照組患者的(13.42±7.23)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EEP組患者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分別為78.33%(47/60)、96.67%(58/6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3.33%(26/60)、76.67%(46/60),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EEP組患者術后粘連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LEEP刀環(huán)切術治療宮頸疾病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且療效確切等優(yōu)點,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宮頸疾病;子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臨床療效
子宮頸疾病是婦科臨床常見疾病,種類繁多、病情程度各異且病因病機復雜,不同類型宮頸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與效果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目前,臨床治療宮頸疾病的方法較多,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冷凍療法、激光療法以及手術切除療法等,療效參差不齊[1]。子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LEEP刀)是一種新型婦科診療技術,主要利用高電流、低電壓、體型較小的環(huán)形電刀進行宮頸病變組織切除,具有操作簡便、耗時短、出血小、并發(fā)癥少、切除組織標本邊緣無碳化等優(yōu)點,對于宮頸疾病的治療與病理學檢查均具有較好的效果[2]。本研究觀察分析了宮頸疾病應用LEEP刀治療的效果,并與普通電刀宮頸錐切術進行比較,旨在評估其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婦產(chǎn)科住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頸疾病患者120例,均經(jīng)婦科檢查、陰道鏡、宮頸刮片以及液基細胞學檢查等確診為宮頸疾病,且排除宮頸惡性疾病、合并全身嚴重疾病者、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均無手術禁忌證,患者均自愿且知情。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兩組:60例行LEEP術為LEEP組,60例行普通電刀宮頸錐切術為對照組。LEEP組患者年齡25~48歲,平均(33.59±3.45)歲;病程3~96個月,平均(17.48±3.84)個月;疾病類型:11例宮頸肥大,18例宮頸尖銳濕疣,31例宮頸內瘤樣變(CIN)(5例Ⅰ級,23例Ⅱ級,3例Ⅲ級)。對照組患者年齡24~52歲,平均(34.48±3.62)歲;病程5~92個月,平均(16.85±3.72)個月;疾病類型:13例宮頸肥大,17例宮頸尖銳濕疣,30例CIN(7例Ⅰ級,21例Ⅱ級,2例Ⅲ級)。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兩組患者均于月經(jīng)干凈后3~7 d內,完善血常規(guī)、凝血四項及心電圖等常規(guī)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并完善術前準備。
1.2.2 手術方法
1.2.2.1 LEEP組本組應用HF 120型高頻LEEP刀手術,電凝功率為50~60W,切割功率為80~90W。在靜脈全麻下,常規(guī)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宮頸,并應用5%的冰醋酸進行宮頸病變位置標記。(1)宮頸肥大者:以環(huán)形電極按順時針方向將病變組織旋轉切除,然后以球形電極進行創(chuàng)面電凝止血,殘留宮頸如無出血癥狀則不予縫合,如明顯出血則以可吸收縫線進行間斷性縫合。如合并納氏囊腫,則先采用電針將囊腫刺破,將囊內液放盡后再將其切除,達到術后宮頸直徑不超過2 cm。(2)尖銳濕疣:常規(guī)以碘伏對會陰以及陰道壁進行消毒,并將宮頸擦干,采用單極將尖銳濕疣的蒂部鉗夾起,然后電凝5~10 s,以蒂部發(fā)白或斷裂且其殘端明顯出血后,改為單極止血。(3)CIN:應用環(huán)形電極刀將病變組織充分切除,切除范圍以超出病灶邊緣0.5 cm為度,深度根據(jù)病情確定,CINⅠ~Ⅱ級切割深度1.5~2.0 cm,Ⅲ級約2.5 cm,并以環(huán)形刀頭進行邊緣修整。
1.2.2.2 對照組本組在骶管麻醉下實施普通手術電刀宮頸錐切術治療,處理方法基本同LEEP組。
1.2.3 術后處理兩組患者術后均予以甲硝唑粉噴涂創(chuàng)面,并口服抗生素抗感染治療5 d。術中切除的宮頸組織標準均送至病理檢查。術后3個月內禁止性生活、盆浴以及陰道沖洗。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指標(陰道排液量、陰道排液時間、脫痂期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標準術后6個月,根據(jù)隨訪及復診結果評價臨床療效。痊愈: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宮頸糜爛、尖銳濕疣及宮頸息肉等均消失,臨床檢查恢復正常;好轉:自覺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宮頸糜爛面、宮頸息肉大小縮小50%以上,CIN分級降低;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臨床檢查無改善甚至加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比較LEEP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脫痂期出血量均較對照組減少,術后陰道排液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后陰道排液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LEEP組患者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均無宮頸狹窄病例,LEEP組術后粘連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比較(±s)
組別LEEP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60 60手術時間(m in) 6.82±0.69 10.25±1.38 17.220 0.000術中出血量(m L) 10.34±4.53 12.49±6.61 2.078 0.040陰道排液量(m L) 25.34±6.55 16.78±5.94 7.499 0.000陰道排液時間(d) 12.29±5.67 13.42±7.23 0.953 0.343脫痂期出血量(m L) 15.23±5.87 19.92±6.45 4.166 0.000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宮頸病變是一種婦科常見病以及多發(fā)病,常見類型有急性子宮頸炎、各類慢性子宮頸炎(慢性子宮頸管黏膜炎、子宮頸肥大、子宮頸息肉等)、子宮內膜異位癥、CIN及宮頸癌等。其中,以宮頸糜爛最為常見,約有50%以上的已婚婦女罹患宮頸糜爛,而CIN則屬于宮頸癌前病變,與宮頸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如不及時治療可能進展成為宮頸癌,嚴重威脅女性健康[3]。宮頸病變的治療主要為局部治療,既往常用方法有微波、激光及冷凍等,但均存在治療不徹底或需要二次治療等缺陷,復發(fā)率較高,且無法提供病理學檢查組織,存在較高的宮頸癌漏診風險[4]。宮頸錐形手術能夠有效切除宮頸病變組織,部分宮頸疾病能夠經(jīng)該術式治療獲得痊愈,但該術式需要在手術室內實施,耗時較長、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出血較多,且術后一定時間內需要嚴格避孕和避免妊娠,育齡期女性的接受度較低[5]。
LEEP刀是一種新型電刀治療技術,其通過LEEP高頻電刀生成超高頻電波,并根據(jù)人體組織自身在接觸電波以后以阻抗吸收而生成瞬時性高熱,可起到快速切割以及止血的效果[6]。與傳統(tǒng)的宮頸冷刀或者普通電刀切除手術比較而言,LEEP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切割速度快、患者痛苦少及術中出血少等優(yōu)點,患者較容易接受。加之LEEP術屬于低電壓狀態(tài)下操作,能夠獲取充分且無邊緣碳化的宮頸組織,從而為病理診斷的準確性提供可靠保障[7]。目前,臨床對于CIN及宮頸癌尚缺乏滿意的初篩、診斷方法,主要依靠“三階梯”方案進行篩查,即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以及組織學活檢[5]。其中,陰道鏡下定位活檢容易受檢查醫(yī)師經(jīng)驗、病變深度以及范圍等因素的影響,活檢篩查、診斷準確度較低,漏診率較高。文獻報道證實,合理應用LEEP術則可有效彌補上述缺陷,為CIN及宮頸癌的篩查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6]。CIN患者應用LEEP術治療,病灶切除深度可達到2.5 cm,移行區(qū)切除范圍在0.5 cm以上,能夠徹底切除病灶[8]。LEEP術中能夠對宮頸創(chuàng)面進行修整,避免創(chuàng)面邊緣碳化,宮頸修復再生后較為光滑,且新生鱗狀上皮細胞與柱狀上皮細胞的交界較為清晰,對于術后細胞學以及陰道鏡隨訪均較為方便[2]。本研究結果顯示,LEEP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脫痂期出血量均較對照組顯著性減少,僅術后陰道分泌物有所增多,但陰道排液時間較對照組而言并無增加,患者的痛苦少,接受度較高。LEEP組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分別為78.33%、96.67%,均較對照組的43.33%、76.67%顯著提高,這與余杰等[9]報道相似。證實LEEP術治療宮頸疾病能夠獲得較普通電刀宮頸錐切術更為理想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更好。
實施LEEP術應掌握一定的手術操作原則以及技巧,結合本研究經(jīng)驗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與時機:除常規(guī)手術禁忌證外,合并各類生殖道炎癥者也不宜行該術式,手術最好在月經(jīng)干凈以后3~7 d內實施[1-2]。(2)合理控制環(huán)切速度與深度:環(huán)切速度是影響術中出血的主要因素,為減少術中出血,在環(huán)切時應合理控制切割速度,避免切割太快而導致創(chuàng)面出血,而太慢又將導致組織邊緣碳化,可根據(jù)術中出血情況合理調整出血速度[4]。如切割過程中遇到小動脈出血,可先予以鉗夾止血后再進行電凝止血,且創(chuàng)面宜使用點狀止血,盡量避免完全燒灼止血而增加脫痂時出血量以及術后宮頸狹窄風險[7]。對于具有生育要求的育齡期女性,避免切割過深,但已經(jīng)明確為CIN者則應予以徹底切除。(3)預防宮頸狹窄:術前及術后積極防治宮頸及引導炎癥,單純性宮頸糜爛不予以宮頸管電熨處理,以免發(fā)生宮頸管粘連、狹窄[10]。本研究中兩組術后感染率無明顯差異,可能與術前排除生殖道炎癥、術后積極抗感染治療有關。但LEEP組術后無粘連發(fā)生,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33%,認為LEEP術能夠更好地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LEEP術治療宮頸疾病可在門診進行、無需住院,手術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耗時短、術中出血少且術后恢復快,具有較高的治愈率及較少的并發(fā)癥,同時能夠徹底切除CIN病灶,為宮頸癌的篩查、診斷和防治提供參考,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羅霏,李志華,黃碧珠,等.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疾病的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3)∶254.
[2]穆忠惠.子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疾病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3,27∶178.
[3]Singla S,Mathur S,KriplaniA,et al.Single visit approach formanagement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by visual inspection &loop electrosurgicalexcision procedure[J].Indian JMed Res, 2012,135(5)∶614-620.
[4]張碧黎,楊湘軍,王秋霞,等.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186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17)∶2527-2530.
[5]鄭春蘭.子宮頸環(huán)形電切除術在治療宮頸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0)∶95-96.
[6]孫華盛.LEEP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256例療效及其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23)∶3473-3475.
[7]杜甫蓉.LEEP刀在144例宮頸疾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四川醫(yī)學,2014,35(8)∶1011-1013.
[8]Le T,El-Sugi R,Hicks-BoucherW,et al.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ow much excision is enough?[J].JObstet Gynaecol Re,2013,33 (6)∶622-625.
[9]余杰,鄢貴琴.Leep刀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疾病的臨床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5,5(24)∶66.
[10]劉純娥.LEEP刀治療宮頸疾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 2013,28(7)∶774-776.
R711.74
B
1003—6350(2016)16—2715—03
2016-03-01)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6.16.050
彭青湘。E-mail:qinxian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