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素琴
[摘 要]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是指黨建工作應用社會化工作機理,采取非行政要素開展工作。作為一種開放的工作模式,為黨建工作更好地凝聚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提供了有效載體,不僅有助于黨建工作的現代化建設,而且為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陽光驛站;黨建;社會化;載體
[中圖分類號] D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10-0043-04
所謂“社會化運作”是相對于“組織化運作”而言的一個概念。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是指黨建工作不再依托行政資源,不用行政命令,而是用非行政要素,比如市場機制、情感力量、道德力量、文化力量等為主要手段開展工作。“在社區黨建、‘兩新組織黨建等基層領域內對黨的組織形式、體制機制、功能定位、工作方式進行的實踐探索,也表明黨的建設機制越來越多地增加了靈活性和機動性,正在向著提升社會化能力的方向邁進?!盵1]誠然,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并不是一種完全游離于體制、組織因素之外純粹的市場方式。事實上,在具體工作中,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的體制性、組織性因素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且越往基層越明顯,通常表現為組織性資源的社會化鏈接和效應放大。本文基于對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陽光驛站”公益服務社的考察,就構建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的路徑與方法作進一步的探析。
一、“陽光驛站”服務社社會化運作的邏輯起點
一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革紅利下,傳統服務功能受到掣肘。陸家嘴社區地處金融貿易核心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信息、能源、材料、醫藥、環保等領域與金融產品、金融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一大批以“金融+”為支撐的“創客”如同雨后春筍,迅速成長。大量的公共性空間(包括網絡空間)得到釋放,要求“陽光驛站”不僅要為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拓展服務功能,而且還要求更多地運用社會化的手段和社會化途徑,成為黨建工作直接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平臺,通過將自身的力量和作用滲透到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加強價值引領,使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獲得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二是基層社會利益群體呈現多元化,傳統管理模式受到挑戰。陸家嘴街道既是居民集聚區,又是高檔商務區和高端人才的云集地。隨著市內外單位、重大市政建設的動遷居民以及大量外來人口的導入,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迅速改變著社區形態和人口結構。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層次和地域的人們,短期內很難達成利益上的共識。這種典型的多元特征催生了強烈的群體異質性,黨組織依托傳統的程式化工作模式難以發揮統籌協調,資源整合作用。要求黨組織構建開放、多元的公共服務平臺,更多地運用社會化手段,有效地引導黨組織和黨員、群眾參與社會治理。
三是面對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創新帶來的新情況以及區域化大黨建的構建,傳統管理體系難以適應。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社會公共空間不斷擴大,各類社會組織快速成長,并成為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街道黨工委充分立足人群多界、利益多元、需求多樣的區域實情,主動對接自貿區擴區后帶來的新挑戰,為了打通“居民區樓組”與“商務區樓宇”間黨建工作的瓶頸,推出了“金色紐帶”區域化黨建新模式,以原有的片區樓宇綜合服務站為樞紐,實現樓組與樓宇間的“兩樓聯動、兩頭延伸”,由此衍生出基層治理新的節點,黨建工作傳統管理體系難以適應,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以靈活性與機動性”,實現了多元治理結構中各類組織的有效鏈接。
四是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題中應有之義,刻不容緩。在深化改革新形勢下,隨著黨員結構和黨的基層組織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尤其是浦東開發開放國際化程度的快速提高,陸家嘴街道社會治理及其公共服務空間不斷擴大,傳統體制下建立的黨建工作服務載體承擔了許多行政事務性工作,黨建工作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功能泛化,在組織結構、運行模式上都難以發揮黨建工作功能特色。構建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為進一步拓展基層黨組織功能,尤其是推進“兩新”組織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提供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項目,這是加強基層黨建工作題中應有之義。
二、“陽光驛站”服務社社會化
運作的實踐路徑與意義
(一)實踐路徑。一是在組織形式上,由“行政化”轉向“社會化”。“陽光驛站”服務社引入公共服務理念,變“管理體制”為“服務體系”,組織管理上實行理事會制,作為“陽光驛站”的決策機構,規定理事采取任期制,由陸家嘴街道、社區單位、“兩新”組織等單位推選產生,屆滿可連選連任,這就改變了傳統的“組織內黨建”所擁有的行政權力配置方式。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陽光驛站”服務社通過發揮樞紐作用,積極探索資源整合型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模式,形成開放的社會化服務平臺,使之靈活運用社會化資源配置方式和適度的市場經濟手段,吸收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源共同參與“陽光驛站”建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為黨建工作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凝聚社會提供了制度支持。
二是在功能拓展上,由“體內循環”轉向“區域開放”。“陽光驛站”服務社突破了“體內循環”固化的組織結構,服務力臂向整個區域延伸,加強資源整合,形成一個面向區域所有黨組織、黨員和群眾全方位開放的、服務和指導功能兼備的、實體和虛擬形態相結合的黨建工作服務平臺,在與區域內各類社會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上,發揮區域黨建的資源樞紐、政策樞紐、人才樞紐作用,推動黨建工作服務功能多元化,為黨建工作服務社會,構建共同目標、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的區域化大黨建奠定了基礎。
三是在運作模式上,由“管理”轉向“服務”。薩爾托里曾經說過:一個政黨的組織網絡遠不僅指政黨本身,它還包含了該黨實際上所能占據的“空間”,無論這種占據采用何種形式,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2]從這一角度看,服務無疑也可以成為政黨去占據社會空間,進而提升政黨滲透力,實現黨的領導的一種有效手段。“陽光驛站”服務社重點落實服務性、公益性項目,在運作模式上,作為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按照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求,以其專業化、社會化特征參與“各方協同”;作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有效載體,又有別于一般社會組織,主要以其黨建工作的品牌優勢凸現出鮮明的政治屬性,使目標管理融入更多的服務內涵、服務功能、服務要求,向精準化服務轉變。
四是在發展目標上,堅持“高端、品牌、錯位”。“陽光驛站”服務社以其黨建工作的專業優勢,堅持“高端引領、品牌培育、錯位發展”,即聚焦金融城高檔商業區、高檔住宅區、高端人才,加強項目設計、項目推進;不斷創新思路,形成“傳承正能量”、“陽光黨校”、“沐浴暖陽”等“黨建+公益”特色品牌;作為一種樞紐型組織,“陽光驛站”服務重點是基層黨組織體制內無法提供、不適合提供、不能有效提供的項目,與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等實現功能互補、錯位發展,不斷延伸黨建工作的力臂和觸角。
(二)實踐意義。陸家嘴街道“陽光驛站”公益服務社作為黨建工作的載體,搭建了一個社會化運作的平臺,既蘊含豐富的政治元素,又更多應用社會化工作機理,在社會公共空間形成黨建工作無處不在的“黨建+”新模式,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破解黨建工作難題,尤其是為推進無行政依托的“兩新”組織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一是依托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形成“黨建+引領”模式,進而加強對“兩新”組織的價值引領。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簡稱“兩新”組織)其組織化程度一般不及政府組織和企業組織那樣嚴密,加強“兩新”組織及其從業人員的政治引領尤為重要。對建立黨組織困難的“兩新”組織,可以依托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增強政治功能。比如,在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集中的區域通過建立黨建工作項目組、黨建工作服務站等開展黨的理論宣傳,政策解讀,組織引導從業人員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而為各類企業、社會組織承擔社會責任,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依法執業、誠信從業提供價值引領。
二是依托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形成“黨建+孵化”模式,進而擴大“兩新”組織黨組織的覆蓋面。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以其鮮明的政治屬性、項目化的工作方式和更加開放的模式融入社會,并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招募社區黨群工作者等,承擔“兩新”組織黨組織的培育孵化工作,幫助規模小、黨員少的“兩新”組織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建立聯合黨組織。打破行業、單位界限, 在“兩新”組織相對集中的各類街區、園區、樓宇等區域通過建立聯合黨支部、流動黨支部,或派遣黨務干部、黨建聯絡員等形式,以專業化優勢為建立黨組織困難的“兩新”組織提供孵化基地,在與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充分有效合作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
三是依托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形成“黨建+服務”模式,進而提高“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有效性。按照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求,依托黨建工作社會化平臺,利用區位、資源、機制優勢,把不同屬性黨的組織、多元的社會力量有效組織起來,在黨建引領下最大限度地整合黨建優質資源,形成內外相交、雙向聯動的新型黨建工作服務機制,發揮黨群工作者的專業優勢,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骨干力量的培育,在服務企業、服務人才中,把黨的工作融入“兩新”組織發展之中,團結凝聚廣大黨員、群眾,吸納各類優秀人才,幫助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主動與社區和其他領域黨組織結對共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促進黨建工作與自身業務發展的深度融合中拓展黨的服務功能。
四是依托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形成“黨建+公益”模式,進而增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凝聚力。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以公益性為主,以志愿精神為支撐,以社會化運作為特色,發揮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信息等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合理利用公共關系、公共資源,更多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培育新穎的服務業態,吸引區域內的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共同參加,利益共享,進而集聚社會力量,為各級黨組織引導社會各方協同參與社會治理提供資源整合平臺。
五是依托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形成“黨建+創新”模式,進而激發“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活力。針對“兩新”組織從業人員流動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活動載體,按照“一方隸屬、參加多重組織生活”原則,探索各類功能型黨組織、活動型黨組織。以貼近職工群眾需求為導向,組織引導開展各類無償、低償服務,使之成為在黨委領導下與黨建服務中心、各類群團組織和各類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興趣性的社會組織、自組織條塊聯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搞、資源聯用、服務聯做,面向社會多元化的黨建工作各類公益組織的孵化基地、黨建工作品牌培育基地、黨員黨性教育的平臺、黨建工作志愿者的服務平臺、黨群工作交流的平臺,增強黨組織活動的開放性、靈活性和有效性,以激發組織活力。
三、進一步深化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基本思路
(一)著眼于推進“兩新”組織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重點構建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三大平臺。一是構建黨建工作公共服務平臺。按照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模式,依托各區黨建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優勢,加強資源整合,使之形成一個面向區域所有經濟組織、社會組織黨組織、黨員和群眾全方位開放的、線上和線下、實體和虛擬形態相結合的黨建工作服務平臺。以服務對象的社會化、開放性、整體性為特征,以志愿精神為支撐,構建扁平化的服務體系,把面向社會、面向群眾的黨建工作內容轉移到社會化、專業化的平臺上,組織黨員群眾以小型、靈活、多樣的方式共同參與,共同感受,激發基層組織的活力。
二是構建黨建工作資源整合平臺。按照現代政府職能轉換與社會組織發展關系理論的基本原則,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實體,突破了固化的組織結構,為構建資源整合型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體系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政府參與的縱向管理組織體系與橫向的社會力量參與協調發展,借鑒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陽光驛站”公益服務社的成功探索,構建一個超越單位界限、行業界限、區域界限,縱橫相接的網絡式組織模式,實行獨立運作,自主運營,誠信服務,使之成為一個開放的黨建工作資源樞紐、政策樞紐、人才樞紐,一個開放的資源整合平臺?!耙粩堊拥降住?,解決“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缺資源、缺人才、缺陣地的困惑。
三是構建黨建工作“雙覆蓋”指導平臺。建立由組織部、社會工作黨委有關處室牽頭,有實務部門資深黨務干部,高校、黨校等黨建工作專家學者組成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創新基地,作為咨詢平臺,廣泛吸納各類社會志愿力量,特別是社會知名人士、新聞媒體工作者以及專家學者等志愿者參與基層黨建創新基地建設,作為指導性平臺,為加強黨建工作做好信息咨詢、專業服務,引導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黨組織加強自身的形象建設、品牌建設,規范組織運作,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
(二)堅持政治性、服務性、公益性,不斷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一是凸現鮮明的政治屬性。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作為實體,具有獨立的法人資質,但必須凸顯鮮明的政治屬性,必須姓黨。具體操作可以作為黨建服務中心直接指導下的工作機構,也可以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在組織管理、資源統籌和人員配置等方面,與黨建服務中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等建立有效的協作機制,發揮黨建資源的規模集成效應;在具體運營過程中,各級黨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建設,使其不僅成為政府與社會各方多元化的投資主體,而且是黨聯結社會的重要媒介和有效載體。
二是堅持以服務性和公益性為主。服務性、公益性是構建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的根本要求。通過整合社區、社會各類資源優勢,廣泛聯系各類黨群組織、行業協會、志愿者組織,業主委員會、專業協會等的服務性、公益性、自治性組織,以志愿精神為支撐,著力培育和孵化以加強和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為目標的社會團體,體現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的協調性、共享性、特色性和有效性。
三是著力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專業化和社會化互為前提、相互依賴。只有專業化,才能面向社會提供社會化的服務,而社會化又是專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或作為黨建工作專業機構,直接通過合約的方式承接相關基層組織委托業務,如黨建工作品牌培育,黨務干部實務培訓等;或將相關業務以服務平臺為媒介委托相關的專業機構完成,如對高端人才的人文關懷,可通過契約方式委托專業的人事心理咨詢機構等,更具專業特征。探索“中心+理事會”模式,“中心”即黨建服務中心。依托黨建服務中心的組織優勢,增強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的社會公信度。同區域化黨建促進會、黨員志愿者協會等形成公共服務網絡體系。依托各類股份合作、獨資、合資、公有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實體,以“合作伙伴”形式形成新的聯盟。鼓勵社會資本規范參與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建設,并大力開展菜單式、代理式、互助式項目,確保公共資源效益最大化,提高黨建工作社會化水平。
(三)廣泛運用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等技術,大力推進黨建工作虛擬平臺建設,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一是依托網上服務平臺和數字技術,全面推行“黨內事務管理系統軟件”的運用開發。通過借助“終端平臺”,在智能手機、移動終端上用微信、APP等工具,建立以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數據信息庫、黨員學習交流平臺,實現基層黨組織與社區、人才交流中心以及中智公司、外服公司等黨員信息的對接,即時掌握黨員組織關系結轉動態。在應用互聯網作為工具理性的同時,積極構建網上思想輿論陣地,統籌線上線下黨建平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網上輿論主動權,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切實加強黨員教育管理。
二是委托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專業團隊,打造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網上服務—政策咨詢—組織活動”平臺。借助黨建網、微信公眾號、智慧城市平臺等與區域黨建APP系統連接,實現各類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與區域化黨建、與片區樓宇黨建等實現“三通”聯網,實現黨建工作“一門式”服務。建立完善信息傳遞機制、信息反饋機制,使工作方式由陣地式轉向網絡式,使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與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區域化黨建真正實現目標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四)建立效能評估和社會監督機制。建立黨建工作社會化服務平臺標準化管理的指標體系及其反映、監測、評價、預測、考核量化標準,實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績效考核。完善專業評估社會監督機制,既要建立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社會捐贈制度以及監管制度,使各類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具有良好的社會公信力,真正成為黨建工作直接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凝聚社會的重要媒介,又要將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尤其是公共服務質量和黨員群眾的感受度、滿意度納入對黨建工作日常監管范圍,確保黨建工作社會化運作平臺的政治屬性,增強服務的專業化和品牌的精準化特色。
參考文獻
[1]馬西恒,夏軍.社會化:黨建文化的核心特征[N]. 解放日報.2010-6-27.
[2][美]喬瓦尼·薩爾托里,胡小君、朱昔群譯:政黨的類型、組織與功能[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3.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黨校
■ 責任編輯:卞吉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