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蘅
(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融合現代音樂文化要素的研究*
王彥蘅
(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淵遠流長,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創新實踐,需要融合現代音樂文化要素。在闡釋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融合現代音樂文化的理念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融合現代音樂文化的方式,提出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融合現代文化要素的路徑。
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現代音樂;文化要素
(一)實現中國夢的音樂動力
音樂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之一。音樂中國夢涵蓋各民族、各地區具有生態化、本土化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這是中國音樂結構體系中最具影響力、最具活動、最具先進文化特質的“部件”與影響因子。而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是全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江蘇民歌的“精粹”,體現江蘇民歌的文化內質與人文哲學的意境,又是京杭運河、淮河流域地方音樂文化的重要“站頭”,呈現川流不息的區域性音樂文化“源流”。這正是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所展現的時代風貌與音樂人文精神,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音樂動力之源。如南閘民歌、金湖秧歌、淮陰小調等音樂藝術樣式已從地方音樂范疇中突現,走進中國音樂的大家族、大舞臺、大文化之列。為中國音樂夢的實現增添地方音樂文化的作為與力量。
(二)創新地方文化的新引擎
中國地方文化的特質是多元化的,具有傳承性[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方文化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而在發展中,地方音樂文化始終站在前列,成為地方文化序列中的“排頭兵”。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在蘇北地方文化的發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如金湖秧歌節、白馬湖藝術節、淮安文化藝術節、眙盱龍蝦節、南閘民歌藝術節、洪澤湖國際文化藝術節等等。在洪澤湖流域地方文化節中的“主角”是地方音樂,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表現形態、內容體系,展現了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的傳統文化性,同時也匯集了地方民間音樂的創新成果。地方文化在傳承中需要走創新之路才能發展。而地方民間音樂文化在地方文化創新之路中,始終起著“引擎”作用。動力性的引領與推進地方文化向高層次、高水平邁進。
(三)發展和諧社會的調和劑
發展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的和諧。在構筑和諧理念、內容、方式、方法體系中,必須選擇功能性強、效果好的內容作為發展和諧社會的基礎。而地方民間音樂文化是發展和諧社會的最佳選擇。在洪澤湖流域的城市與鄉村,人們最樂意、最開心的是聆聽地方音樂,并自發組織各種地方民間音樂社團,組織與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如南闡鎮民歌演唱協會、金湖秧歌廣場舞、洪澤公園民歌演唱點、楚州淮劇演唱大舞臺、漣水公園淮海戲迷演唱點等。這些大眾化、生活化的民間音樂文化活動,積聚了數量龐大的人群參與,人們在演唱與聽演唱中相識、相好、相處,成為社會各種地方民間音樂社團成員。通過成員的作用,促進了家庭、村組、街道、社區的和諧。所以,地方民間音樂文化是發展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味口”多的“調和劑”。
(一)音樂內容的多元化
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的內容既具有整體性,又具有多元性。其整體性反映在洪澤湖周邊市、縣、鎮從區域位置上所形成的民間音樂文化的內容體系,同屬蘇北淮河流域文化“范域”。其多元性反映在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的內容具體形態呈現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洪澤縣域以湖水文化為載體,融入民間水音樂元素的洪澤湖漁鼓。金湖縣域以金湖秧歌為主體,從音樂與舞蹈藝術表演的視角,再現農民插秧農動的場景,體驗期盼豐收的情感。淮安的南閘民歌與淮陰小調,將以民歌為主線與說唱表演方式融合,映襯地方民間音樂的意境、純撲與實在。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還包括淮劇、淮海戲、淮紅戲、金湖香火戲等。因此,保持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內容的多元化狀態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二)音樂結構的融合性
音樂結構的融合性是各類音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共性特質。所反映的是一種音樂可以借鑒另一種或多種音樂結構,以豐富自身音樂的內容結構。從音樂藝術演繹的不同方式吸取不同音樂的合理“營養”與科學方法。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的結構變化與優化發展,需要融入新的音樂潮流范式,如通俗、鄉村與搖滾音樂。通俗音樂形式極其簡潔、樸實與直白,音樂語言的“談話式”,更具大眾化、生活化、時代性。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與之有機結合,能夠真切地反映人們對新音樂文化需求與音樂審美情趣。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與鄉村音樂融合,在唱法上,都采用本嗓演唱,形式上多為獨唱或說唱,形成流暢、動聽的曲式結構[2]。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借鑒搖滾音樂的方法,能夠體現地方民歌的節奏變化與自由的表演風格。
(三)表演形式的整體性
音樂表演形式的整體性是音樂藝術發展到高層次、系統化的階段的“標識”。地方民間音樂存在著豐富的、特色化的各種體裁樣式,音樂表演形式趨于采用綜合性的手段。如洪澤湖流域的民歌、民族器樂、地方戲劇音樂等,就是表演形式的整體性為劃分依據。音樂表演形式與創作是密切關聯的。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的特點是即興創作與即興表演。如金湖秧歌中的對唱、淮紅戲中的說唱等,都存在現編現唱的表演形式[3]。改革開放以來,洪澤湖流域的民間音樂整體進步與發展,給民間藝術家與導演藝術家創作及表演更大的文藝“時空”。通過表演形式的整體創新,聽眾可以從不同表演形式的比較中,欣賞、理解、鑒別、認識不同的藝術風格、表演流派。如洪澤花鼓的“變種”,在保持原生態的同時,呈現現代鼓舞蹈的表演形式,拓展了民間音樂舞蹈表演的空間,提升了藝術表演的層次。
(四)音樂包裝的時尚化
音樂包裝是音樂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所謂音樂包裝是指為具體的音樂作品按照現代技術方法,利用物質化的材料實現作品藝術升級。洪澤湖流域的民間音樂音樂包裝的功能主要有提升音樂作品的文化藝術價值;保護音樂作品,保護其生態,不受污染;給音樂作品創造市場機遇,提高商業價值;吸引觀眾視覺動感與文化認知,便于推廣與流行。如金湖秧歌中的《打蘆葉》、《姐又標志花又香》、《做花鞋》、《打櫻桃》等,淮陰小調中的《十勸郎》、《大補缸》、《八段景》、《四季游春》等,南閘民歌中的《十二只舟船》、《西涼月》、《姐兒香兒》等精品[4]。可以通過音樂會、電視音樂節目的包裝,從視角效應、音樂形象、運動技藝、字幕藝術等方面,構建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精品的識別平臺。把民間音樂藝術作品的技術含量提升到極致。
(一)創建音樂文化創意產業
音樂文化創意產業是個體化的依靠多元智力、創意技能和音樂天賦,不斷創造通過音樂創新而獲得財富的活動。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創建音樂文化創意產業,走進廣闊的音樂市場是十分現實的。其內容主要有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作品的音產品的制造與市場銷售;電視廣播錄音產品與原創作曲的著作權維護、現場民間音樂表演的錄音與錄像及表演制作;地方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的服裝設計與制造以及燈光配置等。可以通過舉辦地方民間音樂創意大賽、市場展演、為創意人群的音樂創造力提供發展的生態文化環境。
(二)融入社會文化發展體系
將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列入發展地方社會文化的具體目標、要求、組織、方法與評價體系。地方社區、社會文化是與人們生產和生活實際具有緊密的關聯,同時具有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特征,是社會群體參與的文化實踐活動。社會文化的發展目標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文化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養;促進地方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的創新與發展,必須融入地方社會文化發展體系,可從通過在地方文化發展,街道、村組要經常組織群眾參與各種形式的民間音樂交流與演唱表演活動;地方政府借民間音樂傳統舉辦文化藝術節;舉辦地方經濟成果對外開放中的民間音樂文化展演活動。要讓音樂形態文化融入地方社會文化發展體系之中。
(三)強化人文音樂教育導向
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依賴學校教育的方式,是融合現代音樂文化關鍵要素之一。這里所指的學校既包括小學、中學、大學,乃至是社會音樂教育機構。關于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中融入地方民間音樂教育,通過開設民間音樂校本課程,加深學生對地方傳統音樂文化認知,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而社會音樂教育機構專門地對不同人群開展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對地方人群開展特色化、本土化的民間音樂活動,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可以通過各地成人教育中心校、婦女學校、老年大學、地方音樂學校的作用,接受各類人群參與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的學習與表演實踐活動。采用公益性與市場性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作品的培訓,拓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發展的“人域”。
總之,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融合現代音樂文化要素,是繼承、創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切點”。隨著地方民族文化不斷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洪澤湖流域民間音樂一定會在更高層面上得到可持續發展。
[1] 薛藝兵.論音樂與文化的關系[J].音樂研究,2008,6:34-46.
[2] 丁昕春.淮安地方音樂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07.
[3]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洪澤縣,金湖縣,淮陰區,楚州區,盱眙縣,泗洪縣,資料匯編(內部資料).
[4] 武繼宇.洪澤湖通志[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06.
[5] 王彥蘅.金湖秧歌音樂體裁樣式特征分析[J].時代教育,2007,24:149,130.
[6] 王彥蘅.金湖秧歌中長歌的語言藝術與演唱特點[J].藝術百家,2011,06:247-250.

本文系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洪澤湖流域生態音樂文化發展與創新研究》(2013SJD760005)
王彥蘅(1979-),女,江蘇金湖人,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