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婷
(安陽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簡述1976-2000年中國鋼琴制造業的發展
秦 婷
(安陽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鋼琴,作為一種音樂表現力很強的高雅藝術品,流行于世界各國,有著“樂器之王”的美譽。文中主要從中國鋼琴制造業的起源、中國主要的鋼琴制造廠、中國鋼琴制造的產量三個方面來簡要論述1976-2000年中國鋼琴制造業的發展。
中國;鋼琴;制造
在音樂的歷史長河里,鋼琴藝術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而鋼琴是一種極具音樂表現力和音樂魅力的高雅藝術品,享有“樂器之王”的美譽。300多道制作工序和9000多個零件,使鋼琴成為世界上除管風琴之外制作最復雜、最精密的樂器。而鋼琴又是一種工業藝術品,它與每個歷史時期的工業水平息息相關,每一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都極大地推動了鋼琴制造業的進步。
在一個歷史時期內,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高低決定了這個國家鋼琴制造業的水平,所以鋼琴制造技術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縮影。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還沒有能力自己制造鋼琴,最初主要從日本或英國等國進口,19世紀中葉,在上海出現了生產鋼琴的洋行和琴行。1870年,英國商人謀得利在上海創辦了“謀得利”琴行,以進口鋼琴為主。在這個時期的生產實踐中中國工人逐漸掌握了鋼琴的核心技術——擊弦機的裝配與調音,通過這些人才使西方的鋼琴制造技術開始引入中國社會,并對近代中國的鋼琴制造工業產生巨大影響。“謀得利”琴行是今上海鋼琴廠的前身,是我國鋼琴制造工業的鼻祖,為中國鋼琴的普及和鋼琴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當時的鋼琴制造家有李良才,李良才學習了鋼琴制造、裝配、調律技術。他在就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李良才開始吸收社會有用之才,將鋼琴的制造、維修等進行得井井有條。1958年,成功制造出上海第一臺國產豎琴,為鋼琴制造奠定了堅實的道路。隨后李良才的后代經他精心培養,個個為鋼琴制造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他們也是我國最早的鋼琴制造世家。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上海鋼琴廠、北京鋼琴廠、廣州珠江鋼琴廠等幾家著名的鋼琴廠。這一時期生產的鋼琴進人家庭的很少,大多數在音樂學院和音樂表演團體,因此,產量很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隨著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鋼琴社會化教育的發展,對鋼琴的需求迅速增長,中國的鋼琴工業迎來它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搶購鋼琴的熱潮,鋼琴成了當時中國市場“第一緊銷貨”,鋼琴的產量有年產幾千臺,猛增到幾萬臺,但仍然供不應求。因此在四大鋼琴廠的基礎上又增建了一批鋼琴廠,隨后浙江又陸續出現了幾家民營鋼琴廠,另外還有生產鋼琴零配件的企業和一些鋼琴組裝廠。如下圖:
上世紀90年代我國主要鋼琴生產企業一覽表
1985年以后,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星海樂器公司先后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使鋼琴的生產能力從年產4500臺提升到年產50000臺,位居全國第二,在世界樂器225強中名列第49位,出口量占鋼琴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一,產品出口到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州珠江鋼琴廠1956年成立,現已發展成為廣州珠江鋼琴集團有限公司,是全國第一、全球第二的鋼琴生產制造企業,從1993年開始鋼琴生產迅猛發展,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花色品種不斷豐富,產品出口到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占有美國13%的鋼琴市場份額。1991年6月15日,營口東北鋼琴(集團)公司成立,年產鋼琴1萬多臺,成為全國四大鋼琴生產基地之一。1997年該公司與美國DSC公司合作,用美方的電腦和該公司的諾的斯卡三角琴組裝生產了電子自動演奏鋼琴;1999年1月,該公司完成了年產3500架三角鋼琴的技術改造項目,形成了6條生產線。這標志著該公司已占據了中國三角鋼琴產品技術、生產規模、設備和工藝裝備水平的制高點。1984年,一個叫王慧林的農民在浙江湖州的洛舍鎮創辦了建國后第一家民營鋼琴廠——湖州鋼琴廠。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轉型,湖州鋼琴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快。湖州洛舍鋼琴以它的價格優勢進入市場,讓鋼琴這一高檔消費品走進了更多中國普通百姓的家庭。
今天,中國的鋼琴工業已實現了大跨步的發展,無論是鋼琴的數量、質量還是鋼琴工業的規模。發展速度,都讓世界矚目。在世界鋼琴制造史上,曾占據鋼琴最大生產國位置的有三個,一個是美國,20世紀年生產量最高達到10萬臺,用了30年時間;日本鋼琴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經過20年的發展達到了年產30萬臺的數量;而中國鋼琴生產在20世紀80年代初年產才1萬多臺,到90年代末,竟達到了年產20萬臺,占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這個數據來自中國樂器協會網)。中國的鋼琴工業已經成為了一個被世界所關注的最具規模的鋼琴生產國和銷售國,已進入一個載入世界史冊的標志性的發展階段。
鋼琴藝術的發展促進了鋼琴制造業的發展,而鋼琴制造業的發展又為鋼琴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