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堅
據如皋商務網披露,湖北省副省長曹廣晶發表《一城一策去庫存,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一文,認為“過去我們擔心房地產價格上漲,今天更應該擔心房地產價格下跌。泡沫一旦破裂,銀行貸款的重要基礎垮了,后果很嚴重,甚至會引發金融危機,這比單個企業甚至單個行業的危機要嚴重得多”。這段話引發“廣大網友猛批”。有媒體(什么媒體該網沒有說)認為,“這位官員只是講了一句真話,不應該對講真話如此反感,即便它不像假話那么好聽。”對此,我也想講一點也會有人感到不是“那么好聽”的心里話。至于是不是“真話”,不妨由人評頭品足。
從某種意義上說,曹副省長說的確實是一句真話,“泡沫一旦破裂”,“后果”確實“很嚴重”,“甚至會引發金融危機”也絕非危言聳聽。然而,“廣大網友”為何“猛批”,卻也值得反思,難道真如“有媒體”所說,只是因為真話“不像假話那么好聽”?
曹副省長說到“泡沫一旦破裂”,說明他承認“泡沫”已經形成。然而,這種“泡沫”如何形成,也正是需要他講真話的大問題,他卻是避而不談。恰恰相反,談的只是“房地產行業的繁榮、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大大增加財政收入,為城市建設提供大量資金。這些年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就是經營城市的結果,客觀講是房地產行業的貢獻”,既然如此,那么,這種“泡沫”也就可以略而不談,這是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之間的關系嘛!然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畢竟不是那么輕松的一句話就可以交代過去的,那是飆升,那是瘋漲,形成那種飆升與瘋漲的氛圍,恐怕就有不少人為的因素,包括“囤地”,包括“炒作”,包括官商勾結,包括權錢交易;在那種飆升與瘋漲中,“大大增加”的恐怕也不僅是“財政收入”。在“財政收入”與一些人的別的什么收入“大大增加”的同時,卻是工薪階層廣大民眾的有限收入大大縮水,他們偏偏就是商品房的“剛需”階層。被政績與利益蒙住雙眼的當權者卻仍然興致勃勃,樂此不疲,以至于中央從2003年就開始的對于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卻是“政策不出中南海”,于是造成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一業獨大”,這才有大量“鬼城”“空城”的相繼出現,這才有被綁架的金融風險,此所謂房地產的“泡沫”。
房地產的“泡沫”既已形成,應當如何直面相對,也是對當權者的考驗,更是需要他們對老百姓講真話的大問題。只要是“泡沫”,就沒有一直“泡沫”下去的理由,更沒有一直不會“破滅”的可能。如何“破滅”倒是大有講究。我記得中央領導人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上講到去庫存的時候,曾說過“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我也看到近年來保障房的建設,棚戶區的改造,開拓“一帶一路”以及開辟“高鐵”國際市場的動向,這正是使房地產業逐步降溫,使與房地產業相關的鋼鐵工業與建材工業逐步轉型的有效措施,也是讓房地產“泡沫”癟下去的一種妥當方式,這是一種主動而又謹慎的“破滅”方式,或可稱為“軟著陸”。然而,曹副省長卻說“今天更應該擔心房地產價格下跌”,這與“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的中央精神并不一致。曹副省長濃墨重彩地強調“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及“泡沫一旦破裂”的嚴重后果,即“銀行貸款的重要基礎垮了”,“甚至會引發金融危機”。按照曹副省長的意思,對于“房地產價格”的“大堤”應當“嚴防死守”,絕不能讓它出現任何空隙;對于房地產的“泡沫”應當精心守護,絕不讓它“破滅”。這種心態或許也是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的共同心態。這番話是在今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房地產漲勢迅猛”的大背景之下說的,其實,這些地區“房地產漲勢迅猛”,正是因為房地產商看準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的這種心態,而曹副省長的這番話,以及曹副省長們的這種心態,則又有可能加劇推進這種勢頭。如此惡性循環,將使房地產的“泡沫”越來越大,以致挾持整個國家的經濟,綁架全體國民的利益,這種后果確實不堪設想。我讀過曹副省長的原文,他知道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國外有深刻教訓”,包括“美國的次貸危機,最初的標的物就是房地產”,包括“日本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泡沫的遭遇”,那么,我們難道還不應當接受此類教訓嗎?曹副省長說,“泡沫吹過了總是要破裂的”,這話有點毛病,應當說,“泡沫總是要破裂的”,難道還有沒被“吹過了”的“泡沫”,難道還要將這種沒被“吹過了”的“泡沫”繼續保護下去?
綜上所述,關于房地產“泡沫”的真話,應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形成“泡沫”的原因,二是“泡沫一旦破裂”的風險,三是一味呵護“泡沫”的后果。曹副省長最多只是就第二方面講了一點真話,卻有意無意地回避或掩飾了其他兩個方面的真相。“有媒體”所謂的“真話”,最多也只能說是三分之一的“真話”。
房地產的“一業獨大”,房地產價格的飆升瘋漲,不僅拉大貧富差距,加速兩極分化,而且還會撕裂社會。對于曹副省長的這番并不完整的真話,既有“廣大網友猛批”,亦“有媒體”力挺,而且說得比曹副省長更為高調極端。其實,在房地產的“泡沫”問題上,最需要說的只有一句真話,房子是給人住的,一旦成為所謂“投資者”賺錢的籌碼,就難免有“泡沫”出現。
不久前讀到一篇說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文章,此文作者上個世紀80年代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房價瘋漲快到巔峰,留日學生打工掙錢既多且快而又不影響學業的莫過于替雇主排隊買房。排一整夜隊,凈掙兩萬日元,那時匯率相當于2000元人民幣。有識之士指出,“日本的房價絕對屬于泡沫,肯定有一天會掉下來的”,但是更多人認為不可能降。二十多年后,曾經雇他們排隊買房的老板就因為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而破產,企業沒有了,雇人搶購的那些房子都不值錢了,一億日元買的房子的殘值,還不到千萬日元,頂不上50萬元人民幣。
“有媒體”卻既無視“房子是給人住的”基本常識,也無視這種“深刻教訓”。甚至說“僅從‘讓人人買得起房子的視角來考慮房價該漲該跌,是很愚蠢的——真正的低收入者到時候連吃飯都有問題,怎么可能還買得起房子”?中央只說“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并沒有“僅從‘讓人人買得起房子的視角來考慮房價該漲該跌”,可見“有媒體”的神經何其過敏!按照他們的邏輯,“低收入者”即使“連吃飯都有問題”,又與別人何干?“高收入者”即使把整座城市買下來,你又奈他何?
像曹副省長這樣的政府官員,倒是需要考慮如何在這種觀點相當對立的狀態中,找到自己的恰當位置,才能配得上自己整天表白的“人民公仆”的稱號。
【佚 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