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紅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既有周期性問題,也有總量性問題,但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偏重在需求端著力以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加之前期刺激政策的使用和地方政府的無序競爭,使得我國GDP在持續多年增長的情況下,也不可避免帶來了產能過剩和供需錯配。在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下,破解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央適時英明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宏大系統改革舉措的推出把經濟發展的側重點由片面追求GDP增速轉到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將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由要素投資規模驅動轉到創新驅動上來,指出今后的經濟發展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引領下,突出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多地在供給端發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結構調整,達到經濟增長的穩中求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體現在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領域,勢必會推動行政組織架構、職能權限、投資服務機制、社會組織培育、生態環境保護乃至文化理念的變革和重塑,進一步豐富完善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內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表現為一系列創新性公共政策的研究提出和決定實施,沒有了公共政策的創新跟進,單純由市場主體發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來的定義范疇,也不能破解當前面臨的經濟困境。正因如此,中央在政策方面提出了“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強調要通過政策的組合使用,引導良好發展預期,加快結構性改革步伐。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這五大任務的推進沒有一項能離開公共政策的協同推進。去產能要與國企改革聯動,依靠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實現由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擺脫國企決策的政府依賴,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決策和經營效率,出清僵尸企業,進而推動去產能任務的完成。去庫存要著眼于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工市民化,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實現農村經濟產權的有序流轉,加速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從制度和財力上保障實現城鎮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要因城施策,在信貸投放、公積金使用、住房租賃和棚戶區改造的貸幣化上善謀善為,確保去庫存既不會形成資產泡沫,擠壓實體經濟發展空間,也不會帶來經濟的大幅波動下行。去杠桿要深化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在著力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同時,嚴控金融衍生品交易,加強互聯網金融和銀行同業市場的監管,暢通資本流向實體經濟的途徑渠道,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規范股市、房市、債市、匯市的投資者行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降成本要降低宏觀稅負,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社保費率的調整,以及改進流通領域體制機制,有效降低產品的管理成本、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活力,從而提升企業利潤,增強企業主體投資的積極性。補短板要注重改善民生,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增加城市地下管廊和互聯網設施等急需的基建投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不但指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途徑,而且指出了公共政策調整完善的著力點。正如“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相互不能割裂分舍、單兵推進一樣,公共政策的制定跟進也不能片面考慮。要充分估計公共政策間的相互影響,既不能為了去庫存而導致金融政策的加杠桿,也不能為了去杠桿而杜絕必要的去庫存政策選擇。去產能政策的制定要同補短板結合起來,利用補短板產生的有效需求為過剩產能尋找出路。降成本關聯到消費市場的重構,既需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突破成本約束,又需要通過去杠桿抑制房產泡沫,不致造成產品生產成本的相應上漲。
從供給的四個決定因素即資本、勞動、土地和技術來看,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的要素投入機制,提高資本的投入效益,促進勞動力資源的高效流動,保障土地的集約分配使用,推動技術的有效轉化,就必須深入研究公共政策在要素配置方面的功能作用,從可持續發展出發,致力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更多地運用市場、法制的手段,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產業和環保相統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斷解決在公共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使資本流、人才流、資源流、技術流在各產業各領域間實現最優化配置流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需要中央在宏觀上把握制定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城鄉一體化等方面頂層設計,建構起全面系統完備的改革方案,也需要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出臺的公共政策和改革部署,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對準本地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的重點和難點,精準制導,靶向治療,聚集改革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抓實目標任務,研究制定出臺適合本地區的公共政策,以可執行、便操作、見效實為原則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