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是從業人員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的重要途徑。文章在充分認清其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當前教育培訓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提出了有效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出版專業;繼續教育;意義;問題;建議
【作者單位】韓曙明,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
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網絡全面普及,出版行業面臨機遇與困難。面對新發展、新趨勢、新問題,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如何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以適應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新挑戰?繼續教育是一個最有效的途徑。本文就如何進一步重視并加強、改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做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認清繼續教育培訓的意義
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是以政治理論、法律法規、業務知識、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等為內容的教育活動,承擔著幫助出版從業人員堅持正確出版方向、轉變思維觀念、拓展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技能的重要功能,對行業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法規制度的需要
為推進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從2011年1月1日起頒布實施《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明確要求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72小時。其中,接受原新聞出版總署當年規定內容的面授形式繼續教育不少于24小時。出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完成情況作為其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關系著個人出版職業資格的登記、注冊和續展登記。
2.行業性質的需要
出版行業的特殊性,要求新聞出版從業人員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因此,新聞出版從業人員要通過繼續教育不斷加強職業規范和技能培訓,學習出版管理法規、編輯工作規范等方面內容,提高專業化水平;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強化行業自律,克服浮躁心理、力戒功利思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承擔起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職業責任。
3.創新發展的需要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前,傳統出版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數字化出版對編輯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從事傳統出版的人員,如果不定期充電,一味閉門造車,將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求,終將被淘汰。因此,出版專業人員必須從出版發展的角度出發,定期參加教育培訓,借鑒成功經驗,學習新理念、新技術、先進的運作模式和工作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實現自身編輯思維和編輯技能的轉型。
二、當前繼續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2010 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公布《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后,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和部分機構從提高出版人員業務技能出發,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全覆蓋的繼續教育培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質,受到了大家的好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思想認識存在誤區,影響學習效果
當前,一部分單位和個人對政策認識不到位,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是個別單位雖然名義上鼓勵編輯們參加培訓,但對工學矛盾處理不好,如在實際培訓過程中,經常有學員報名了但因工作原因無法按要求參加培訓。二是不少人員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將參加培訓作為一項工作任務,為了學時而學習,存在不認真聽課、請人代聽課、遲到早退等現象。三是湊學時現象比較突出。很多人能按規定參加學習,完成當年的學時。但是,每次職稱評定和責編注冊登記之前,都有部分人員不管培訓的內容是否適合自己,只要是培訓就參加,且一學就是一兩百個學時,湊學時現象比較明顯,影響了培訓的效果。
2.培訓內容存在不足,影響學習效果
從近幾年各機構組織培訓的內容來看,重復性、針對性不強和實用性欠缺等問題較為突出。一是內容重復率較高。目前,各培訓機構大多數沒有自己的師資力量,經常臨時聘請專家。很多時候不同的培訓班,授課老師卻大同小異,導致培訓內容重復率高;當年和往年所講內容基本一致,學員獲取新知識受限。二是內容的針對性不強。現在一般的繼續教育培訓班,對受訓學員沒有進行明確的區分,出版社、雜志社、高校學報等編輯人員聚集一堂,高級職稱、中級職稱,領導、編輯混坐在一起,不管行業的差別、工作性質的差異、知識結構的不同接受同樣的培訓課程和內容,影響了培訓的效果。三是內容的實用性不強。參加繼續教育培訓的大多數是中級及以上職稱人員,對出版業務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然而部分培訓班在培訓內容上不是根據學員需求設置課程,而是按照自身師資力量來設置課程,比如編輯基本功方面的課程占了一半,對提升學員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幫助不大,實用性不強。
3.各項機制不夠完善,影響學習效果
一是培訓機構管理制度不完善。隨著出版人員繼續教育需求不斷增加,參與組織培訓的機構與日俱增,其中不但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的培訓中心,還有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社會團體,以及一些與出版關聯不大的單位。眾多單位的參與,雖帶來了市場競爭,但培訓水平良莠不齊、培訓機構管理制度存在明顯缺陷及市場需求量過大,使一些低層次的培訓仍有市場,未能實現優勝劣汰,影響了培訓的效果。二是缺乏考核機制。由于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沒有對培訓后的考核進行明確規定,市場上大多數繼續教育培訓班在學習培訓結束時,基本沒有或不嚴格組織考核,導致存在應付式培訓現象,如不按時上課、不認真學習、“時間到任務完”等,不能達到繼續教育的目的。三是保障機制不完善。一方面沒有統一的教育大綱,沒有權威的教材,課程設置隨意性很大,授課內容全憑專家自己準備;另一方面,大多數的繼續教育培訓班費用沒有納入財政撥款,需由各出版單位自行承擔。過高的培訓費用,對出版單位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從而間接減少了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機會。
三、做好繼續教育的建議
針對當前出版專業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為更好將《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落到實處,筆者建議改進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思想認識
首先,各出版單位要充分認識繼續教育的重要意義,從單位長遠發展和員工成長進步的角度出發,處理好工學矛盾,在時間、財力以及制度上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員工按時、按要求參加繼續教育,對完成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并給予適當的獎懲。其次,要加強對編輯人員的教育,轉變其學習的觀念,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要讓編輯人員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要求,針對自身工作的需求和不足,選擇培訓班,帶著問題去學,帶著疑惑去聽,確保學有所獲、學有所成,使繼續教育能夠為編輯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服務。
2.建立培訓管理機制
要在現有規章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加強對承訓機構的管理。放寬辦學條件,在以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培訓中心為主導的基礎上,鼓勵、支持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具備培訓條件的社會辦學單位參與繼續教育,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對培訓的監管,對違規辦學、低層次辦班等進行嚴查,提高培訓班的質量。
3.重視教材編寫與考核機制
由行政主管部門與培訓機構共同對繼續教育市場需求開展調研,邀請專家共同制訂規劃、編寫大綱、出版教材。教材可以是一綱多本,由培訓機構根據辦班的層次、種類自主選擇適用的教材。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由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訂,培訓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培訓中,嚴格考勤登記,培訓結束時,組織培訓考試,對出勤率低或考試成績不合格者不予計算學時,實現以考促學。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整合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和行業協會較強的教師隊伍,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大專和行業內部資源的優勢,匯聚各類優秀師資力量,建立健全教育師資庫,為繼續教育提供優質師資。同時,要督促授課老師緊跟時代,創新理論,不斷更新授課的內容,給學員傳授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
5.區分層次組織實訓
針對參訓學員層次不同、需求各異的特點,培訓機構在課程的設計上要實施精細化安排,盡可能根據學員的需求,分行業、分層次、分內容進行模塊區分,如數字出版、期刊管理、圖書質量、編輯基礎、出版物營銷,等等,讓學員能夠結合自身工作性質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班,提高培訓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接雅俐,唐震.出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相關規定的思考[J] . 科技與出版,2013(12):91-94.
[2]李文娟.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問題剖析[J] . 出版參考,2015(6):18-19.
[3]席逢遙.對完善編輯出版人員繼續教育的探討[J]. 中國編輯,2014(3): 86-87.
[4]張雪梅.出版職業資格繼展中的繼續教育問題研究——以學術期刊編輯為例[J].出版廣角,2014(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