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腦動脈瘤介入術與開顱術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76例腦動脈瘤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8例。觀察組患者應用腦動脈瘤介入術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者應用開顱術進行治療, 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65.79%, 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42.11%, 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 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53%, 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1.58%,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7, P<0.05)。結論 與開顱術相比, 腦動脈瘤介入術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效果更理想, 并發癥發生率低,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介入術;開顱術;腦動脈瘤;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34
腦動脈內腔局限性異常擴大而引發的動脈壁瘤狀突出即為腦動脈瘤[1]。腦動脈瘤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 容易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 且患者通常表現為惡心、嘔吐、頸部抵抗、頭痛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往臨床上通常采用開顱手術治療腦動脈瘤, 但是開顱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較大, 術后并發癥較多, 不利于患者盡快康復[2]。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 臨床上逐漸采用介入術治療腦動脈瘤, 且獲得了醫學工作人員的一致認可。選取2013年10月~
2015年10月期間本院接收的76例腦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腦動脈瘤介入術與開顱術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本院接收的76例腦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精神疾患、血液系統疾病以及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等疾病的患者,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8例。觀察組中, 男20例, 女18例, 年齡42~68歲, 平均年齡(52.61±5.23)歲, 7例大腦中動脈, 8例大腦前動脈, 23例頸內動脈顱內段, 對照組中, 男21例, 女17例, 年齡41~66歲, 平均年齡(52.79±5.45)歲, 6例大腦中動脈, 7例大腦前動脈, 25例頸內動脈顱內段。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開顱術進行治療, 術前患者使用鎮痛藥物, 全身麻醉(全麻)后行頭部CT檢查, 并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定位觀察, 施術者在患者頭部行一切口, 將患者皮下筋膜快速切除, 并將骨膜剝離, 使用彈簧拉鉤將皮瓣固定住, 固定好后將骨瓣取出而形成骨窗。在DSA輔助下, 對患者顱內動脈位置進行仔細探查, 使用2個阻斷夾夾閉動脈血管, 夾閉成功即可常規置引流管以及進行切口縫合。觀察組患者應用腦動脈瘤介入術進行治療, 術前患者使用鎮痛藥物, 全麻后施術者穿刺患者右側動脈, 將6F鞘置入其中, 并將0.035導絲插入其中, 保證鞘頭位于早頸內動脈, 之后將微導管插入其中, 腫瘤大小由CT檢查確定, 之后根據腫瘤大小選用適宜的彈簧圈進行栓塞, 徹底清除患者動脈瘤后將導管拔出, 對穿刺點進行加壓包扎。之后進行全身肝素化注射, 劑量5000 U, 間隔12 h注射1次。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療效判斷標準 植物生存:經治療后患者存在生命跡象, 但是長期昏迷;重度殘疾:治療后患者清醒, 但是無法自理生活, 需要他人照顧;輕度殘疾:治療后患者有輕度功能障礙, 但是能獨立生活;恢復良好:治療后患者可正常生活, 不受輕度缺陷的影響。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中, 1例患者死亡, 1例患者植物生存, 5例患者重度殘疾, 6例患者輕度殘疾, 25例患者恢復良好, 恢復良好率為65.79%(25/38)。對照組中, 2例患者死亡, 2例患者植物生存, 9例患者重度殘疾, 9例患者輕度殘疾, 16例患者恢復良好, 恢復良好率為42.11%(16/38)。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 P<0.05)。觀察組中, 1例嚴重電解質紊亂、1例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10.53%, 對照組中, 3例嚴重電解質紊亂、3例尿路感染、6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31.58%。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7, P<0.05)。
3 討論
腦動脈瘤又稱為顱內動脈瘤, 可單發或多發, 通常為梭形、囊形。腦動脈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 相關研究指出, 腦動脈瘤沒有破裂時, 患者并無典型臨床癥狀, 且會引發顱內血腫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3]。腦動脈瘤的產生與患者腔內高壓、顱內動脈關閉局部先天性缺陷等影響因素有緊密聯系。有學者指出, 血管炎、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均影響著腦動脈瘤的發生、發展[4]。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65.79%, 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42.11%, 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 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53%, 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1.58%,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7, P<0.05)??梢?, 腦動脈瘤介入術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效果較好, 并發癥發生率低,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以往臨床上常采用開顱術來治療腦動脈瘤, 該方法主要是在確定腦動脈瘤位置后, 在腦組織間的自然間隙分離腦組織, 完全顯露病灶, 之后實施結扎操作, 采用專用夾子夾閉動脈瘤泡和腦血管連接部位, 進而阻止血液進入腦動脈瘤, 從而使動脈瘤壓迫神經系統的情況解除, 使動脈瘤血液供應阻斷, 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果能夠完全夾閉腫瘤與腦血管的連接, 則能有效減少術后復發的發生。如果患者顱內存在較大血腫, 則還需清除血腫。開顱術需要將患者顱腔打開, 會給患者帶來較大創傷, 且存在較大的風險, 容易引發動脈瘤破裂、腦積水以及血管痙攣等不良情況, 感染發生率較高, 不利于患者康復。而腦動脈瘤介入術主要通過穿刺動脈后將微導管置入其中, 并在動脈瘤中放置柔軟的彈簧圈, 進而使動脈瘤中的血液循環受阻, 減少動脈瘤破裂的發生。介入術是微創手術, 并不會給患者顱腦帶來嚴重創傷, 手術時間相對較短, 且安全性較高, 能同時治療多個動脈瘤, 包括雙側動脈瘤, 可有效減少開顱術所造成的創傷[5]。腦動脈瘤介入術后, 患者感染的發生率較低, 有助于患者盡快康復。但是該手術費用較高, 存在一定的復發率, 且腦動脈瘤介入術操作較復雜, 對施術者的專業水平和臨床經驗要求較高。如果患者采用放置支架輔助栓塞, 則可能需要長期使用抗凝藥物[6]。施術者在實施腦動脈瘤介入術時需要推動彈簧圈, 如果在此過程中動脈瘤破裂, 則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施術者需要盡可能快地將彈簧圈推入導管中, 及時選用適宜彈簧圈栓塞瘤腔。
綜上所述, 與開顱術相比, 腦動脈瘤介入術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效果更理想, 并發癥發生率低,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占福, 趙菲菲, 邢德廣.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效果對比分析.中國療養醫學, 2015, 20(12):1289-1291.
[2] 王春城.開顱夾閉和血管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比較.中外醫療, 2015, 19(33):50-51.
[3] 石鳳超.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觀察.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28(33):46-48.
[4] 鄧強.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療效比較.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13(6):108-109.
[5] 趙雪.開顱夾閉和血管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比較.中國當代醫藥, 2014, 25(9):194-195.
[6] 王震. 43例介入術治療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效果研究.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 4(5):87-88.
[收稿日期: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