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燕 宋海波
【摘要】 目的 對比鎮痛分娩與無鎮痛分娩試產成功率并分析失敗原因。方法 選取50例鎮痛(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分娩產婦作為鎮痛組, 同時選取50例無鎮痛分娩產婦作為無鎮痛組。對比兩組產婦試產分娩成功率, 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失敗原因。結果 鎮痛組產婦試產成功率為94.00%, 高于無鎮痛組的8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33例(66.00%)產婦使用了不等量催產素, 高于無鎮痛組的16例(3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試產失敗原因為1例活躍期停滯、1例胎兒窘迫、1例產程延長, 占6.00%;無鎮痛組試產失敗原因為1例活躍期停滯、5例胎方位異常、2例胎兒窘迫、2例產程延長, 占20.00%。兩組失敗原因占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試產失敗剖宮產后新生兒Apgar評分優于無鎮痛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83, P<0.05)。結論 鎮痛分娩緩解產婦疼痛的同時有助于減少胎兒窘迫、產程延長、活躍期停滯等發生, 有效提高了陰道分娩的成功率,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分娩;鎮痛;胎位;失敗原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89
麻醉技術發展與提升使得鎮痛分娩越來越被認可, 產婦分娩時為了減低分娩疼痛程度, 大部分會選擇鎮痛分娩[1]。目前比較流行的鎮痛分娩方式主要是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后分娩, 相比較鎮痛分娩, 無鎮痛分娩時產婦疼痛感強, 試產成功率低, 但是兩種分娩方式都會出現試產失敗, 進而轉為剖宮產。本次本院研究, 分別對同時期的50例鎮痛分娩產婦與50例無鎮痛分娩產婦臨床資料作回顧分析, 對比試產成功率, 并分析失敗原因, 以期提高分娩試產成功率。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本院50例鎮痛(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分娩產婦作為鎮痛組, 年齡24~33歲, 平均年齡(27.52±4.36)歲;孕周39~40周, 平均孕周(39.11±0.55)周;胎兒平均體重(3214.66±50.63)g。同時選取同時期50例無鎮痛分娩產婦作為無鎮痛組, 年齡24~31歲, 平均年齡(27.55±4.35);孕周39~40周, 平均孕周(39.13±0.51)周;胎兒平均體重(3215.05±50.58)g。兩組產婦均為初產婦、單胎, 排除嚴重并發癥及合并癥產婦。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無鎮痛組產婦臨產時根據助產護士的指導, 采用常規體位自然分娩。鎮痛組產婦均主動要求鎮痛分娩, 給予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臨產時觀察產婦宮口開3 cm左右時助產護士為產婦進行心電監護以及胎心監護, 靜脈通道建立后調整產婦便于穿刺的體位;注入芬太尼和羅哌卡因, 保持4 ml/h;后期可根據產婦疼痛感調整給藥, 分娩結束后停止給藥;分娩過程中助產護士指導協助產婦調整適于分娩的體位。
1. 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產婦試產成功率及催產素使用情況;②分析兩組產婦試產失敗原因;③觀察比較試產失敗者剖宮產后新生兒Apgar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試產成功率及催產素使用情況比較 鎮痛組產婦中試產成功47例, 成功率為94.00%, 失敗3例, 失敗率為6.00%;無鎮痛組產婦中試產成功40例, 成功率為80.00%, 失敗10例, 失敗率為20.00%。兩組產婦試產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33例(66.00%)產婦使用了不等量催產素, 無鎮痛組16例(32.00%)產婦使用了不等量催產素, 鎮痛組使用催產素產婦例數多于無鎮痛組多,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試產失敗原因比較 鎮痛組試產失敗原因為1例活躍期停滯、1例胎兒窘迫、1例產程延長, 占6.00%;無鎮痛組試產失敗原因為1例活躍期停滯、5例胎方位異常、2例胎兒窘迫、2例產程延長, 占20.00%。兩組失敗原因占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試產失敗者剖宮產后新生兒Apgar評分 鎮痛組試產失敗剖宮產后新生兒Apgar評分為(9.53±0.25)分, 無鎮痛組試產失敗剖宮產后新生兒Apgar評分為(8.66±0.51)分,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83, P<0.05)。
3 討論
產婦分娩時產道、產力、產程、胎兒、心理因素等都會影響分娩結果, 也可能導致難產。有學者[2]研究發現, 產婦分娩時疼痛容易導致發生胎兒窘迫、產程延長等并發癥, 會增加剖宮產幾率。產婦分娩時, 疼痛等級高, 大部分產婦難以承受, 會選擇鎮痛分娩或剖宮產。疼痛導致陰道分娩失敗一方面是由于產婦難以忍受疼痛感, 另一方面是疼痛導致產婦恐懼、緊張感, 影響分娩結果, 導致轉行剖宮產。
產婦分娩時引發產婦疼痛的原因有多種, 宮口擴張、子宮收縮、胎先露下降等都會導致疼痛, 劇烈疼痛導致產婦恐懼;而且分娩時間長, 患者的緊張、焦慮等情緒加劇, 情緒變化刺激神經體液分泌及體內pH平衡變化, 這就影響了子宮血流灌注, 會減少胎盤血液物質交換, 容易導致胎兒缺氧、缺血發生胎兒窘迫癥;并且會影響子宮平滑肌收縮, 延長產程, 容易導致難產。鎮痛分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產婦疼痛程度, 讓產婦在無痛或微痛情況下進行陰道分娩, 鎮痛分娩可以緩解產婦因疼痛導致的恐懼感以及焦慮情緒, 維持產婦體內正常神經體液分泌, 保持酸堿平衡, 保證胎兒健康。婦產科鎮痛分娩關注度提升, 新的鎮痛理念被接受的同時, 醫護人員和產婦越來越關注鎮痛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合理性以及經濟性。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是常用的分娩鎮痛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方式, 結合了腰麻鎮痛見效快、神經阻滯效果好與硬膜外麻醉持續給藥維持鎮痛效果的優點, 作為主要的分娩鎮痛方式, 其作用被國際廣泛認可。研究結果顯示, 鎮痛組產婦試產成功率為94.00%, 高于無鎮痛組的8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33例(66.00%)產婦使用了不等量催產素, 高于無鎮痛組的16例(3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試產失敗原因為1例活躍期停滯、1例胎兒窘迫、1例產程延長, 占6.00%;無鎮痛組試產失敗原因為1例活躍期停滯、5例胎方位異常、2例胎兒窘迫、2例產程延長, 占20.00%。兩組失敗原因占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組試產失敗剖宮產后新生兒Apgar評分優于無鎮痛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83, P<0.05)。由此可見, 鎮痛分娩的成功率明顯高于無鎮痛分娩成功率, 無鎮痛分娩時產婦疼痛感強, 內心恐懼焦慮等影響宮縮及母體與胎兒的血氧交換等, 容易發生胎方位異常、活躍期停滯、胎兒窘迫及產程延長;鎮痛組產婦催產素使用量較多, 可能是鎮痛藥物致使宮縮乏力, 通過干預催產提升試產成功率;剖宮產后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說明, 麻醉阻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胎兒發生窘迫窒息, 有助于改善胎兒預后[3]。鎮痛分娩讓產婦在無痛或微痛情況進行分娩, 減少了產婦因疼痛產生的不良情緒, 緩解了產婦緊張、恐懼感, 有利于加快產程, 減少了胎兒發生宮內窘迫的幾率;而且麻醉阻滯降低了胎兒發生窒息等不良情況的幾率, 提升了新生兒預后質量[4]。但是鎮痛分娩時要注意, 麻醉藥物的使用會影響子宮收縮能力, 所以產中、產后要注意觀察產婦陰道出血情況, 發現產后出血時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避免產生嚴重并發癥。
綜上所述, 鎮痛分娩緩解產婦疼痛的同時有助于減少胎兒窘迫、產程延長、活躍期停滯等發生, 不僅提高了陰道分娩的成功率, 而且有助于改善新生兒預后,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廖東林, 廖玲, 蔡玉珍, 等. 產程中鎮痛分娩與無鎮痛分娩試產成功率比較及失敗原因分析.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5, 22(24):
69-70.
[2] 李愛喬, 宋偉夫, 周福霞. 水中分娩與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 2014, 15(1):74-75.
[3] 郭宇雯, 沈惠. 兩種鎮痛分娩方式對剖宮產率的影響. 安徽醫學, 2015, 21(18):276-277.
[4] 袁蜀湘, 桂凈芳, 李冬敏. 初產婦鎮痛分娩與非鎮痛分娩的選擇意愿及應用效果. 遼寧醫學雜志, 2015, 9(24):361-362.
[收稿日期:2016-06-24]